作者:嚴長壽
類別:社會科學(根據博客來網路書店之分類)
評價:8/10
本書的作者是前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他出過很多書,目前我只讀過兩本(即將迎來第三本)。主題雖然不同,但他對台灣、對社會、對青年,始終懷抱著的那種期待和關懷是不曾改變的。
作者以「定位」之名,分享尋找自己的四部曲。就我的理解,這邊的自己,包含我們所處的國家與社會。
主要分為「青年」、「臺灣」、「地方」、「宗教」
#青年
作者在這個章節中花了蠻多的篇幅闡述教育的現況及令人憂心之處。全球各產業急速發展,而台灣的教育已經落後數年。問題的成因不單單只是教育制度,還有教育工作者的心態以及社會風氣。(我沒有要批評老師或教授的意思)「教育作為啟發者的要義,是要讓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建構其無法取代、不可替換的特質。若只是重複大量的資料學習,人腦一定比不上電腦。因此教育不是填塞已知的知識材料,而是培養運用知識的創造力。」以上這段話,我反覆看了好幾遍。回到自己身上,身為一個走完標準十二年國教的台灣學生,我認為體制內的學生,若要具備獨立思考、自我學習、文化視讀……等芬蘭教育提倡的「橫向能力」,似乎得仰賴各種課外活動、社團活動。我認為教育不該是這樣,這樣反而使專注於學校課程,努力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在出社會後吃悶虧,也扼殺專注於培養多元能力的學生享受豐沛教育資源的機會。作者在書中提到Minerva School ,是一所很前衛的非傳統型大學,它是教思考的。Minerva以世界為校園,除了教授本科系的專業知識以外,更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於Minerva,我上網爬了一些文,我只能說相見恨晚,如果我是在一年前,甚至更早,認識到Minerva,我一定會很努力很努力去申請,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學習是我上高中之後就一直期盼的,但我在今年三月的時候才認識它,距離申請deadline只剩一個月……
#臺灣 #地方
以作者本身長期服務的觀光業為例,他認為有心從事發展的人應該要找出其獨一無二之處,發展屬於台灣的觀光,而不是一昧效法國外知名飯店、景點。嚴長壽先生在書中舉了幾個他的親身經歷當例子,給出他認為最適切的建議,在我看來是很舒服的介紹,充滿遠見與希望。
分享我認為值得收藏的一段話:
「在台灣,我們看到愈來愈多人找到驅逐挫折感的「藥方」:他們不再期待政治人物和資源掌握者,不再期待別人改變,而是捲起袖子,努力成為「你在這個世界上所希望看到的改變」。
即使努力在微小,即使很可能會失敗他們仍然放手去做,讓自己成為改變的起點。」這段話讓我覺得自己不孤單,卻仍有漫漫長路需要追趕,許多不相識的前輩已經在前方為後繼者鋪路,會不會遇見仍是未知數,但知道彼此的存在,是一種安慰也是動力。
#宗教
這個章節分為兩大主題:「領導」與「宗教」
作者曾擔任法鼓山的營運顧問,並從這個經驗切入其對於領導、接班的看法。作者明確的指出,傳子不傳賢,對於企業是危險的,因為無形的創業精神、經營心法及企業文化,很難具體交接、傳承。如果再加上家族分家分產後所產生的矛盾與衝突,問題就益發嚴重。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必須找到真正的下一代掌舵者,這樣的人必須能隨時掌握世界最新趨勢,謀求最有利於競爭的未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夠帶領企業走向永續成長。
真正的領導人,也必須擁有卓越的自覺能力,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優劣勢在哪,善加利用並適時優化自己的優勢;找值得信任並理念相同的專業團隊(經理人)補足自己的劣勢。
這裡也有提到作者自身的經驗,他在亞都飯店任職時,每年都會挑六個海內外菁英幹部到「各部門」歷練,經過至少一年的輪流見習後,再決定他們最後能發揮的領域,讓他們繼續深入學習,寫到這裡,我想到昨天看阿滴突襲microsoft的影片,影片中有提到微軟非常鼓勵員工在公司「內部」換工作,我想這兩個概念應該有類似,就是要打破現有部門塑造的本位主義,擴充職員對於其他部門的了解,拓展思考的廣度。
整本書的最後,作者列舉了幾個國際上的大小事,有些是聽過的,有些是沒聽過的,大多都令人感動又尊敬。你我的影響力可能無法與這些大人物相提並論,但是他們用肉體、血淚所塑造的典範,是此刻人類最需要學習的標竿,讀完這本書,獲益良多,謝謝嚴長壽先生。
「我們除了彼此互愛,沒有別的選擇。」
-
補充:嚴長壽先生創立了一個公益平台,它就叫「公益平台」而非「嚴長壽公益平台」。他在後記中寫道,「公益平台」不要加上任何名字的用意是,這是一個結合大家群策群力的組織,從基金會的角度來看「,「名」代表成就,一定要分享給大家。他們推動的很多改革,都不是會立即見效的,甚至有生之年,也不一定看得到結果。但他堅信這是良善的浪漫,更是對台灣社會能夠正向改變、找到出路,抱持著堅定的信念。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