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解本土議題和歷史脈絡,像是逃逸外籍移工的議題深入、工作時數排名世界前三所延伸的社會和家庭問題、還有各地方的社會運動,像是雲林國光石化的運動,以及關於石化產業衝擊當地產業的反思,還有台灣是個工業和高科技國家,但其實有許多職業災害需要被看到和改善。
我以前在泰國和澳洲流浪時,自己大概可以說出各國發生什麼事,因為以前是國際關係的科系,我們每週必須要閱讀一篇國際新聞並且要寫下摘要和想法,當時的我很認真地去認識他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卻不知道自己成長地方所發生的事情的反思。當時我跟一個法國旅伴說我知道拿破崙出身在科斯加島時,他很驚訝!但他更有興趣的是聽我描述太陽花事件。
我想說的是,我能理解台灣老師希望外師可以帶入學生討論更多國際議題,像是穆斯林議題等,但是美國老師也未必可以做得很好,除非他有去了解這件事或是持續追蹤,而台灣老師真的很理解台灣的議題嗎?我並不這麼認為。議題這件事未必是你身處哪個國家,你就會深入了解,除非真的有花時間去看相關影片、文獻甚至是深入其境。一個議題不論是本土或是國際,其背後可能就有很龐大的複雜的因素交錯著,非一朝一日或是在一個地方成長著就能理解,光是理解自己的父母和小孩都難如登天了,更何況是一個議題。
我認為認識本土和國際都很相當重要,最終要的是先認識自己,好好地表達自己是個源頭,當能好好地將自己陳述出來,就超級棒了,接著再去擴張地認識。但不論哪個先後,也沒有一定,人總是需要一定的歷程,才知道哪個適合自己。
《工作小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