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7|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路迢】迷失在憂鬱的農工地景,最好來一杯咖啡「犁」清這裡 德興、頂犁、下犁/線西鄉/彰化縣

會繞到線西東側其實我也感到意外,原本想直接往伸港前進。剛好覺得鹿港草港地區頗有意思,繞進來後又往頭莊方向走,過了「番雅溝」就到了下犁。
雖然經歷過臺南學甲的洗禮,但騎在彰化街頭小巷還是不太習慣工業運轉的建築與聲響,我想所謂製造之城,應該是有失才有得的狀態。
然而,在沒有先查資料隨意遊走於線西東邊三村,卻有意外的驚喜出現,像是曾為商號的古厝,以及那間帶點憂鬱氣質的聚落咖啡
下犁路是下犁地區重要的道路,縣道139甲也是縣內重要道路,但在聚落裡繞了幾次彎,很明顯這條應該是沿用過去庄頭的舊路。
街道上有些看起來曾經是商業功能的街屋。然而,這裡的街景十分雜亂,還以為回到三重、蘆洲的工業地帶偶爾的農村風景和古厝才讓我回神,恩,三蘆地區的古厝早就拆光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街屋,莫過於這間在露台上有工業風大花紋的水泥磚建築,總覺得這造型很有沿海風格,在桃園新屋似曾相識過。
這間上面還印有香雞排三字,可能是過去聚落裡唯一的炸物店!?下犁街上有一座公園,名為「車店內公園」。
公園其實挺迷你,在這種沿海偏鄉能有一座公園,應該已經算是好事了。蠻好奇為什麼會用一個看起來像舊地名的稱呼來命名,難道這裡以前有行公車!?
其實我對工業地景很著迷,但總是不太習慣彰化這種半農半工的狀態。可能走一下就工廠,過了工廠又是田,就不能給我滿滿的工廠或田嗎?不然好抑鬱喔!
不過戰後工廠有些建築還頗有特色,不知道有沒有攝影師專門拍彰化的工廠建築,就像俄共時期的工廠,有大批著迷於那時代建築特色的攝影師蜂擁拍攝一樣。
在聚落內,隨意繞啊繞。因為下犁的路真的有些雜亂,好在有到處鑽,才發現這間紅磚古厝。難得有門樓的設計,雖然沒有太多裝飾,看起來倒是挺樸實的。
最近在彰化走踏,很喜歡古厝上面的題字,不知道為什麼彰化人很愛用這些字來提醒自己。這告訴我,我應該「慎言」,說服自己開始喜歡半農半工這件事。
平日下午在聚落亂鑽壞處就是沒有人可以問,像上面那間古厝,附近就沒有居民在外,可以詢問他的年份,或他是哪一家族的古厝。
倒是可以來庄頭廟看看這村莊誰才是大姓,線西下犁慶興宮主祀五穀先帝,為庄內的信仰中心。看廟前各姓的燈籠,這裡應為雜姓村,鄭、王、黃都有自己勢力。
讓我停下腳踏車去的除了慶興宮之外,還有旁邊這棟還有古老花飾木門的「柯家大宅」。這附近以柯家為主,有看到大宅後還有近代的樓房寫著「柯」字。
柯家曾傳說在中國時家族內曾出一位進士,不過後來柯家人查族譜時沒發現,比較能肯定的是這位先生在台灣時於下犁地區位高權重。他不僅關照柯家人,連其他姓氏家族的人也幫忙。
這種外舉不避仇的做法,雖然贏得庄內人稱讚,但自家人總會大小眼,怎麼會幫外人呢?而種下了「九十九個門頭」的詛咒。
據說沒有人能成功蓋到第一百個門頭,只要妄想達到這成就的人,那門頭不僅會倒,還會為自家人招來厄運。賊賊在比較好奇的是,這麼奇怪的法術,到底是跟誰學的呢?
如果要找古厝,那下犁村確實有不是好選項。那裏是線西鄉最多紡織廠的地方,雖然帶來不少工作機會,卻直接讓老房子失去蹤跡。
那我們就往北走道「頂犁社區」,看下一個「犁」,能不能讓我們釐清些什麼。此地原名二十張犁,附近還有和美的四張犁,而稱為頂犁,而前面的下犁則相對於頂犁。
雍正、乾隆年間,彰化大墾戶楊志申家族與張士箱家族招墾佃戶,墾殖此處。後來在番雅溝排水和四股圳之間形成一聚落,莊名稱為「抵六莊」,以平埔族阿束社頭目抵六為名。
因此,在漢人開墾初期,這裡還保有原先生活於此的阿束社地名。抵六莊被推估大概在道光、咸豐年間,才改名為頂犁、下犁庄。
再告訴你們一件事,頂犁與下犁過去可是好兄弟,被合稱為「三十張犁」。聽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台北的六張犁好像簡單一點!?
頂犁這個社區,還包括四個小聚落:山寮、大莊、頂崁及田中。頂犁以謝、黃、陳為大姓,而慶安宮則是頂犁的信仰中心。
頂犁社區最顯眼又大氣的古厝為「姚家古厝」,古厝雖然僅為一開間,卻有三院落。讓這棟古厝這麼引人矚目的,不只有他多院落的規模,還有前面那棵鳳凰木,不知道花開時有多美!?
賊賊經過時,剛好廚房有阿姨在洗碗,問了一下才知道姚家以前是經營中藥生意的,而這裡過去被地方民眾稱為「藥店口」。
門樓上寫著「連春堂」是過去姚家所經營中藥行的商號,從姚金水先生開始,歷經姚清派、姚宗旂三代經營。從日治時期橫跨至戰後八零年代,儼然是線西東邊,的中醫家族!?
這是山寮我頗喜歡的古厝,有時候看太多精緻的古厝,會審美疲勞。反倒這種外牆剝離,裡面土磚顯現的純粹,很對眼。
山寮以黃為大姓,像這間「永坑衍派」,能夠追溯至蒲陽黃氏的永坑派。該家族來台先定居寓埔,再遷來山寮。
不過要說山寮地區最美的古厝,絕對是這間「謝家古厝」,光是護龍的圓窗就足能猜測她內部的精彩。
裡面還保留格扇門,只可惜屋況很差,整個屋頂已倒塌。雖然謝家還有人在前頭經營雜貨店,卻對這早已分家的古厝沒轍。
問了雜貨店老闆「坎頂」要怎麼走,原來就在曉陽國小那。這裡以前有一間磚窯廠,只可惜到那時沒有人可以詢問,而雜貨店老闆說早已成為樓房,可是這裡都是工廠啊!?
再往北到了「德興村」,你以為逃離了犁的魔咒了嗎?可沒有,這裡老地名叫「十五張犁」,至少少一點耕地面積了啦!
十五張犁據說最早遷入者為吳姓,後來又有許姓、陳姓二姓前來開墾,而且許姓還在這裡留下了線西最值得一觀的商號,也就是開頭照片那張「蓬山商棧」。
雖然遊走彰化鄉間不乏👀到這種有小閣樓的古宅,但這種折衷主義式的氣派住商混合古厝,在彰化海線不知道是不是唯一!?
蓬山商棧為日治時期保正 許少豬的故居。除了政治官職外,他還是和美、線西地區的米穀大盤商。或許出於需求,才應是蓋了這棟有著「蓬山商棧」招牌的古宅。
原先以為這間蓬山商棧已經沒人使用,但改過後的門突然打開,許家的老太太走了出來。有人居住就代表有人維護,很好很好,可惜商業功能已經消失了。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蓬山商棧顏色並不突出,但這可是當時最流行的國防色啊!洗石子的使用也很符合當時。以前這裡可是有門樓的,可惜在八年前被拆除了,😭
要看有門樓的古厝,其實在附近就有一棟,十五張犁或許是線西擁有兩棟豪華卻🈶️不同建築語言的地方。這是「四端門」,而這古厝讓人感到疑惑的是,當初設計者,沒有把設計裝飾平均分散,而是集中火力設計門樓。
不知道是否名為四端門的關係,主人只想處理這扇門。彩繪磚組合分佈於各堵,讓人眼花撩亂,卻也不得不佩服屋主這麼重視門。
有沒有發現他的門樓至少高了一旁的外牆一半高,更顯示了門的重要性。牆上還有鏤空竹節窗營造出典雅的氣質。
不過門樓內的三合院確實與門樓的裝飾有很大的落差,不知道陳家當初蓋這棟時的想法到底是什麼?摸不著頭緒啊啊啊!
十五張犁最重要的信仰中心為「德興宮」,座落在德興往伸港的的路上。其實在這個位置蠻奇怪的,在聚落你邊邊,而且臨馬路,所以沒有廟埕。
德興宮前的也壁畫讓我意識到這裡可能曾經有糖鐵,會去查閱了彰化糖廠的鐵道分佈。和美線最後的確是到線西。不過車站位置應該在我頂犁和十五張犁中間,或許真的稱呼為十五張犁站!?
在村落不起眼的一角,有一間紅磚屋外頭放著「咖啡」的招牌,門口張貼著消費說明,簡單告訴你這個咖啡空間有些什麼。
原本趕時間沒有要進去,但我實在很好奇怎麼會有咖啡廳蓋在這個問題不是市區的小聚落,人客又是從哪裡來呢?也很好奇老闆的故事。
這間店在去年疫情時開幕,咖啡對勞闆來說現在也許是「甜蜜的折磨」,但相信一且總會雨過天晴。第一次跟剛見面的咖啡師,聊這麼多關於情緒這塊,我自己都有重新開始抱著自己的感覺,希望你們也是。
來這裡喝咖啡,還走路就能造訪前面兩棟古厝,海不趕快犁一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