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遊走在祭祀圈邊界間的甲香 #大灣、頂洲/學甲區/台南市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會想到將一南一北的聚落合在同一篇書寫,或許學甲人會覺得奇怪,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場意外。二月在鹽水駐村時,在沒有進入學甲市區的旅程中,分別造訪了這兩個聚落。這也許埋下了一顆種子,讓我在被學甲寮在地青農品牌 #幸福千千歲 邀請觀賞上白礁祭典時,格外注意它們在這慶典的特殊性,即「斷香」。
  今年的上白礁祭典相當慎重,除了疫情延宕之外,讓地方祭典能夠進入國家層級的視野,增加學甲知名度並凝聚地方認同也是重要因素。或許不少朋友知道上白礁被列為無形文化資產,卻只是地方層級,由台南市政府管轄,而非國定民俗。因此,如何像鄰近的西港刈香,甚至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成為同一級別,成為這次的考驗。
  這挑戰其實滿大的,除了學甲人都知道的蜈蚣陣放管之外,如何重新整合斷香同樣挑戰著當初的十三庄。這篇文章雖然是以斷香為主題,但也著重在兩個聚落的介紹。我想有些大灣的朋友,可能從未到過頂洲,反之也是。他鄉鎮或縣市的朋友也是,那不如跟賊賊一起偷故事吧!
  清濟宮為大灣聚落的信仰中心,主祀保生大帝、水官大帝,同屬白礁系統。事實上,慈濟宮與清濟宮曾有合辦上白礁的歲月,但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慈濟宮於將軍溪畔建立白礁亭後就分道揚鑣了。雖然曾經斷香,但學甲刈香仍會繞經大灣和清濟宮。
  斷香後的清濟宮走出自己的路,發展出獨特的「大灣香」。同樣是四年一科,大灣清濟宮會有水官大帝與保生大帝共同出巡,在北門區的蘆竹溝遙拜白礁的祖廟。會選擇在蘆竹溝祭拜,其實與清濟宮另一主祀水官大帝有關。根據清濟宮的記載,十四世紀時,先民王讀渡海時,便於蘆竹溝海域迎請大禹;明永曆十五年(1661)則迎請保生大帝。
  因此,對大灣人及清濟宮來說,水官大帝相當重要。然而,慈濟宮在興建白礁亭後,婉拒了水官大帝與保生大帝入內平坐,此舉造成清濟宮不滿,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杯葛學甲上白礁。這議題其實與賊賊所研究的「文化襲產政治」很有關,有時候事情並非神明說的算,而是人決定,能否重現當年精彩的大灣陣頭,就有勞地方努力了。
  在爬梳文獻時,注意到清濟宮於民國七十二年重建,而於杯葛的前一年才完工,這時期清濟宮似乎發生頗多事情,或許能在做進一步的調查。不過搭公車到大灣的我,那時只覺得站牌離廟有些遠,根本無心管外頭寫著的上白礁,原來有意涵存在。
  大灣的重要性似乎在日治後才被看見,像是增設了警察派出所,而大灣這派出所管理著頂草坔、下草坔、山寮、東寮、大灣等學甲東南邊區域。此外,大灣社區內部有一棟隱藏的日式建築,為昭和五年(1930年)興建的 #灌溉監視所 ,雖經二次遷移,但仍保留原建材組裝,可惜少人所知。
  當時在學甲地區共設立大灣、學甲、頭港三個灌溉監視所,每個監視所下有八個給水區域。學甲市街周圍農田的灌溉用水,便是由大灣灌溉監視所提供;學甲灌溉監視所其實是供給於中洲。此外,大灣也曾有台糖北門線的火車站,連結著佳里與二重港。難得學甲有台糖自行車道,卻將大灣火車站拆除,甚為可惜。
  大灣聚落也有農會辦事處,與中山堂,可見戰後也發展為不小的聚落,不知道與糖業或黃麻種植是否有關?中山堂的現址為清濟宮光緒年間設廟宇的原址。
  另一個遊走於祭祀圈邊界間的學甲聚落,為學甲東北邊的頂洲,毗鄰八掌溪。若從河川作為地理邊界來看八掌溪的沿岸聚落,頂洲算是稍大的聚落了,這從該聚落所擁有的公有設施,以及一個小型的社區可以看出。
  頂洲早期名為頂溪洲仔,學甲還有中洲、下溪洲這幾個地名,能夠想像過去倒風內海時期,這幾個沙洲的依序位置。中州算是移民學甲的先人較早開墾的地方,直到倒風內海淤積而成的土地已定,才有移民遷至頂洲。
  會來到頂洲其實是應一位大哥之託,大哥的老婆於頂洲長大。過年陪伴回娘家時,走在聚落中,對幾棟老房子感到好奇。然而,大哥因工作繁忙無法親自探尋,便寄信詢問我能否書寫。第一次接到這種邀請信(!?)挺惶恐的,深怕自己辜負了大哥的委託。
  我並不是在學甲駐村時來到頂洲,而是在禹禹工作室的駐村計畫中,提了「邊界」這個計畫,便從鹽水走了一趟「寮」之路。依序是後寮、番子寮、孫厝寮,最後在餘暉下抵達了頂洲。
  頂洲的聚落規模算大,要趕在落日前看完,我只能把腳踏車騎成飛車,成為落日飛車(不好笑)。頂洲讓我感到訝異的是有一座公有市場,畢竟能設置市場代表這聚落曾經有足夠的消費人口。當然,農村人口外移嚴重,聽雜貨店阿姨說,市場只剩兩攤。
  興建於民國六十年(1971年)的頂洲市場,僅有一層的小巧規模。若從後側觀之,還以為是里民活動中心,正看發現是市場後,讓我內心雀躍萬分,長期關注地方賊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我很愛市場。
  市場裡面除了色彩鮮豔的彩繪外,照片中瓦斯桶左邊那塊方形設施引起我的興趣。有沒有朋友要猜猜看那是什麼?
(再滑上去看一下照片)
  答案是「冰箱」,第一次在市場看到五十多年前用水泥砌成的冰箱,根本就與整個市場融為一體。裡面會放冰塊,夾層再以粗糠、麻布鋪設,冰箱門為木門,能夠存放食物。在冰箱內放大冰塊就能冷藏魚肉和蔬果,這應該是還沒有電冰箱時的設計,還有沒有人在其他市場看過他呢?
  其實台南市政府曾經有想過要廢市,但考量到偏區市場仍有存在價值,而且也是社區重要記憶與場所。不僅沒有將市場用地廢除,反而在民國一百零四年(2015年)時整建。也或許頂洲不是在都市地帶,僥倖能夠留下庶民的消費記憶。
  從鹽水沿著那些寮一路騎過來,都沒有看到一間雜貨店。雖然當天略帶涼意,但騎久還是需要補充水分,我忍到頂洲才看見雜貨店,而且一次就兩家。就位於市場前,公有和私有的消費空間,共構了屬於頂洲人的小商場,或許也是八掌溪邊界聚落居民的交會場所。
  在聚落走踏時長會被投以關心的眼光,這間雜貨店的阿姨看到我一直在市場周圍鬼鬼祟祟的,便詢問我在做什麼,「我在偷故事。」這間雜貨店最酷的地方就在於,她同時提供剪髮服務。根據我的印象,阿姨是說一開始是剪髮,後來才新增了雜貨的部分。
  以前政府管制還挺嚴格時,一些店家都會有證書或其他文件,而在這裡賊賊發現了「理髮價目表」。早期男士理髮和女性美容區別相當嚴格,不像現在男女生頭髮都可以在一家髮廊做造型。有機會來寫寫關於剪髮的故事,畢竟也訪問了不少家老理髮院。倒是滿好奇是否全台南都同一價,那時候剪光頭兩百塊是不是有點貴?
  倒是我與另一間雜貨店的老闆聊比較多,有些資訊都是從他口中得出。有時在聚落已經很難找到在外的人,更何況是在邊界,那種寂寞感,讓人想起張棟樑!?
  頂洲聚落也是屬於雜亂、小巷多的,所以要看完每間古厝,尋找亮眼的,還真需要運氣。若注意橋樑這個連結兩岸的重要建設,鹽水有兩座橋樑通往對岸的義竹,但學甲居然沒有橋過八掌溪,必須開至北門或鹽水。總覺得頂洲這裡應該設一座橋,畢竟對岸算是義竹滿大的聚落「過路」。
  也是根據雜貨店老闆的口述,過去頂洲有港口到義竹的「新下灣」,而竹筏載著頂洲居民來往開墾。不知道頂洲與對面義竹的聚落,是否與義竹二竹圍與鹽水義稠那般親近?記得上次去義竹過路時,那邊好像是雜姓聚落。
  終於要提到賊賊這次來這裡的目的,就是幫大哥探得這間日式建築的資訊。不過這家屋有點不太好找,但找到了會覺得整個院子落落大方,更好奇在這樣以三合院為主的聚落中,怎會有一間日式房舍?
  這其實是「郭秋煌故居」,他也是台南名人之一。郭是鹽水到北門北馬地區八掌溪沿岸的大姓,有不少土地屬於郭家人所有。而郭秋煌生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曾赴東京帝國大學深造。昭和年間,回台擔任學甲庄協議會員。後又擔任北門郡土地改良聯合 組合理事,及學甲信用組合長。
  戰後,郭秋煌曾擔任第一屆臺灣省議員;也在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第二屆省議員選舉中脫穎而出。可能在東京修讀經濟的關係,郭秋煌從政期間,對農漁業極為重視。以上是文獻資料的部分,但阿伯們對於郭家的印象就是會騎著馬在頂洲跑來跑去。
  乍聽之下,我覺得有點好笑,後來才發現是我台語太爛搞得烏龍。應該是郭家因為有大片八掌溪沿岸的土地,必須靠騎馬去巡土地,而不是我所想像駕著馬到處趴趴走。
  前面有提到頂洲有滿多足以證明他算是沿岸大聚落的設施,像是市場、警察局,而教會也算是。畢竟台灣不管大小莊頭都有廟宇,但當時基督或天主教在傳教時,勢必有他們的考量,聚落規模或人口多寡也是原因之一。
  頂洲教會創立於民國四十年(1951年),由鹽水的基督長老教會分設。剛開始頂洲僅有十五名信徒,但步行至鹽水路途遙遠(我連騎腳踏車都有點崩潰)。徵得鹽水母會同意後,設立頂洲支會。不過教會建築是在郭永山先生捐地,嘉義林商號創始人林歡邦先生捐木材後,於隔年完工。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教會也開辦托兒所,不知道有沒有人在那就學過呢?
  賊賊覺得挺有趣的一件事,日治時期頂洲曾屬於嘉義縣。而基督長老教會再區分台南與嘉義中會時,參照的是早期分界。因此,頂洲教會歸屬於嘉義中會。而捐贈木材者又是嘉義的木材合板廠老闆,又是一件跨越邊界的事了。
  除了長老教會外,頂洲的另一信仰中心則是「福安宮」。其實頂洲在清代時就有一座「廣澤宮」,但在日本治理臺灣時被焚燒而毀滅。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頂洲居民重建廟宇,並改名為「福安宮」,主祀李府千歲。
  來聊聊與「甲香」有關的事吧!頂洲與大灣相同,都曾經斷香過,而一個在學甲北,一個在學甲南,不知道鞭長莫及是不是也是原因之一。不過頂洲在民國一百零一年(2012年)重新納入香路,之前會中斷的原因,目前看到有二種說法。
  一種說法與食有關。「民以食為天」,過去廣澤宮番號排在後面,入廟後慈濟宮有煮點心給各宮廟人員,但前面番號的人員會把點心吃光,後面入廟的就沒得吃。當時,廣澤宮的主事者認為這不太公平,就毅然退出甲香。我是覺得這理由滿奇妙的,但排在倒數第二的學甲寮該怎麼辦!?
  另一種說法則是慈濟宮與廣澤宮戰後重建的時間相近,十三庄都有去募捐慈濟宮,但頂洲要興建福安宮,自身財源可能就不足了,而未加入慈濟宮重建募捐行列,而被認為不配合而排除。
  這兩種說法,一種是自己跳出,另一種是被排出。事過境遷,似乎不需在意,但這種過堡的吸納與堡內的排除,似乎讓我們看到另一種不同於地理疆界的「邊界」,出現在學甲的地方論述中。
雖然依舊隨風所欲在行旅中,也依舊嘗試不同面向的書寫與創作:旅行、地方、音樂、影劇、藝術、展覽、舞蹈,歡迎👏私訊或mail邀約 合作邀約:thethiefofplaces@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水仙宮是一座具有300年歷史的古老廟宇,見證了府城和安平之間內海的變遷與臺灣社會的發展。從最初的樸素小廟到現在繁榮的市場中心,水仙宮反映了當地居民對宗教信仰的重視及文化的延續。文章深入探討水仙宮的歷史背景、重要事件及其在當地的影響,並展現如今市場的熱鬧景象。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在台灣,媽祖遶境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文化盛事。在台灣,最知名的兩大媽祖遶境活動分別是白沙屯媽祖和大甲鎮瀾宮媽祖。讓我們來探討媽祖遶境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是台灣媽祖信仰的代表廟宇之一。每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為臺灣民間信仰中受矚目的宗教盛事之一,並被列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重要民俗之一。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這次遊學我們要去到台中的大甲、清水、梧棲,進行四天三夜的學習,首先我們要對這三個地點有一些認識 首先是大甲區,舊地名是「大甲社」,前身「大甲鎮」,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北角區域,大甲區主要的地形是一個扇狀平原,土壤為紅棕壤,內含紅土、礫石、沙及粉沙等成分,氣候是屬於亞熱帶季風。大甲區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芋頭
Thumbnail
大甲區 舊稱「大甲社」,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北角,在產業發展上,為臺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及最大稻米生產區,重要產物有芋頭稻米等。民俗文化方面以大甲鎮瀾宮最為人熟知。 地理 大甲區地形主要以大甲扇狀平原以及后里台地所構成。大甲扇狀平原為大甲溪與大安溪因堆積作用而形成之沖積扇平原。 歷史 大甲在漢
Thumbnail
地理介紹 大甲 大甲舊稱大甲社,特產包含芋頭和稻米,每年的大甲鎮瀾宮遶境是台灣為最受矚目的宗教活動之一。 清水 清水舊稱牛罵頭,特產為韭菜與韭黃,境內的高美濕地和梧棲漁港是全台著名的旅遊景點。 梧棲 梧棲舊稱五汊港,蓬萊米是當地最多的農作物,台中港便是在梧棲境內。 台鐵海線 台鐵海線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
Thumbnail
水仙宮是一座具有300年歷史的古老廟宇,見證了府城和安平之間內海的變遷與臺灣社會的發展。從最初的樸素小廟到現在繁榮的市場中心,水仙宮反映了當地居民對宗教信仰的重視及文化的延續。文章深入探討水仙宮的歷史背景、重要事件及其在當地的影響,並展現如今市場的熱鬧景象。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在台灣,媽祖遶境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文化盛事。在台灣,最知名的兩大媽祖遶境活動分別是白沙屯媽祖和大甲鎮瀾宮媽祖。讓我們來探討媽祖遶境是怎麼一回事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是台灣媽祖信仰的代表廟宇之一。每年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現為臺灣民間信仰中受矚目的宗教盛事之一,並被列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民俗類重要民俗之一。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這次遊學我們要去到台中的大甲、清水、梧棲,進行四天三夜的學習,首先我們要對這三個地點有一些認識 首先是大甲區,舊地名是「大甲社」,前身「大甲鎮」,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北角區域,大甲區主要的地形是一個扇狀平原,土壤為紅棕壤,內含紅土、礫石、沙及粉沙等成分,氣候是屬於亞熱帶季風。大甲區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芋頭
Thumbnail
大甲區 舊稱「大甲社」,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北角,在產業發展上,為臺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及最大稻米生產區,重要產物有芋頭稻米等。民俗文化方面以大甲鎮瀾宮最為人熟知。 地理 大甲區地形主要以大甲扇狀平原以及后里台地所構成。大甲扇狀平原為大甲溪與大安溪因堆積作用而形成之沖積扇平原。 歷史 大甲在漢
Thumbnail
地理介紹 大甲 大甲舊稱大甲社,特產包含芋頭和稻米,每年的大甲鎮瀾宮遶境是台灣為最受矚目的宗教活動之一。 清水 清水舊稱牛罵頭,特產為韭菜與韭黃,境內的高美濕地和梧棲漁港是全台著名的旅遊景點。 梧棲 梧棲舊稱五汊港,蓬萊米是當地最多的農作物,台中港便是在梧棲境內。 台鐵海線 台鐵海線
Thumbnail
​ 台灣的廟宇時常可見到只要廟宇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一定熱心推動各項民俗和公益活動,這篇介紹興雅福德宮就是如此例子。這座 廟宇來自土地公中人民對土地的崇拜,土地載育萬物生成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興雅福德宮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30巷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