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稱「大甲社」,前身「大甲鎮」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一直到二戰後1945年,全臺灣劃分為8縣9省轄市,大甲街改為「大甲鎮」,1950年10月21日改16縣並廢除區署。2010年12月25日配合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大甲鎮改為「大甲區」。
地名起源
「大」是指「大字頭出天,兩腳八字開」;「甲」- 「甲字成田,帶有尾」。
在產業發展上,大甲區是臺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最大稻米生產區,重要產物有芋頭與稻米等。
工業方面主要以金屬製品、機械設備製造與腳踏車工業所形成的產業聚落為主。
大甲區地質主要含有兩種地層,大部分為地質年代全新世之沖積層,其土壤為沖積土,由礫石、沙、粉沙及黏土等成分組成。
舊稱「牛罵頭」,前身「清水鎮」
本地的史前文化是距今約3500年至4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的牛罵頭文化,在漢人大量移入前原為巴布拉族的聚居地。
現今清水的西社社區一帶,舊稱「社口」,就是當時巴布拉族的出入口,也是清水的舊地名-「牛罵頭」,便是藉Gomach的音譯而來。
農作物種植以生產稻米為主,其次為甘藷,另有玉蜀黍、花生。蔬果類主要生產韭黃、白蘿蔔、西瓜、荔枝,當中韭黃與白蘿蔔是清水區主要農特產,並以韭黃聞名全台。
土地面積約為64.1709平方公里,是臺中市海線地區面積最大的行政區。
年均溫約為攝氏22度,並以7至8月氣溫最高,夏季受到西南季風帶入大量水氣,以及8至9月颱風侵襲的影響,這些都是清水區全年的主要降水來源。
舊稱「五汊港」,前身「梧棲鎮」
梧棲區古稱「五汊港」,係因梧棲區地處牛罵頭溪口五水汊處而得名。
光緒17年(1891年),取「鳳為吉祥之鳥,非梧桐不棲,非靈泉不飲,非竹實不食」之雅意,將「五汊」雅化為「梧棲」。
雖然梧棲區實無冬季可言,但由於平原在冬季寒流來臨時產生的輻射冷卻效應,因此仍可能出現攝氏10度以下的低溫。
臺中海線包含大安、大甲、外埔、沙鹿、清水、梧棲、龍井及大肚區。
海線鐵道的開闢源於日據時代,係因山線鐵道坡度較陡,不利於大量貨運承載綠故,而另開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