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防空的典範 - 如何用過時的防空系統擊落F-16

1991年,挺過整場冷戰的南斯拉夫終究因為眾多地區與民族的獨立意識抬頭而逐漸走向崩潰與內戰,其中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下簡稱波黑)地區的波士尼亞族人也不例外,1992年波士尼亞人波黑舉行了獨立公投並在隨後宣布獨立;而反對方的塞爾維亞族人則宣佈也在波黑境內塞族裔多數地區建立一個獨立的塞族共和國與之對抗,由此爆發了波士尼亞戰爭。
雖然一開始,波士尼亞節節敗退,然而越發激化的內戰引起了外界注意,特別是在塞拉耶佛的圍城戰,並導致聯合國宣布對波黑地區實施禁航令遏制戰火,而北約則負責履行聯合國的意志。
波士尼亞戰爭最廣為人知的一部分:塞拉耶佛圍城戰
波士尼亞戰爭最廣為人知的一部分:塞拉耶佛圍城戰
雖然北約投入的規模不大,運用和交戰規模也受到很大限制,然而雙方直接衝突次數和強度也在不斷增加。也正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北約強大空權的壓力,早在1993年起,塞族共和國航空防空軍(Vi PVO)就已經將重點放在對抗北約而非克羅的亞與波士尼亞了。作為替代,其戰略從國土防空轉變為防衛攻擊,塞爾維亞航空與防空部隊的主要任務不再是正面抗衡北約空軍,而是盡可能地對對方造成傷害與影響,並在可能範圍內保護特定區域或目標。
當然,以北約的體量而言少量軍機的損失根本不會傷筋動骨,然而就像美國歷來面臨的難題一樣,優勢帶來的是外界輿論對勝利的極高標準,特別是對損失和附帶損害的極低容忍度。這也代表北約只要有最低限度的損失,就必須對隨之而來的輿論壓力作出回應,嘗試把1%的風險去降低到盡可能接近0的程度 - 這又意味著,龐大的資源與注意力必須被轉移到很難真正影響塞族共和國勝負的層次。
問題是,塞族共和國航空與防空力量都很薄弱。航空力量方面,沒有任何超音速戰鬥機,旗下裝備的次音速攻擊機甚至也都沒有雷達和空對空飛彈,自然完全不能指望他們能夠對北約做到任何事。地面防空系統是唯一能指望的,可惜這方面也難言理想然,他們多數裝備的仍是肩射對空飛彈與機砲等短程防空武器,手邊戰力最強的是已經略顯過時的SA-6飛彈。
SA-6的主要構成:發射車與雷達車。
SA-6曾在贖罪日戰爭期間名聲大噪,但到了90年代中旬,似乎沒理由認為這還是個很大威脅。在贖罪日戰爭爆發時,以色列軍機沒有主動干擾吊艙,更重要的是當時使用的被動預警設備無法接收SA-6的連續波訊號。然而,這些問題在此時的美軍主力戰機上當然早已不付存在。
基於新的戰略思想,V i PVO防空部隊必須貫徹生存優先的原則,雷達直到北約軍機離的足夠近才會開機,在最短時間內取得鎖定並照明引導飛彈直至命中,隨即立刻關機走人。即便沒有交戰,也應該盡可能利用夜晚進行轉移,雷達的開啟時間必須盡可能縮到最短,並設置有足夠多假陣地與預備陣地 - 這些陣地不一定必須是最適合防空的,能夠出乎敵軍意料的話最好,甚至為此可以是連抵達都有難度的。
這種戰術帶來的優點包含:距離足夠近時較老舊的蘇聯防空系統雷達有更大機會燒穿北約電子干擾並盡可能快地鎖定目標。同時因為從雷達開機到飛彈命中這段時間足夠短,成為目標的北約軍機即便通過預警設備察覺也幾乎沒有時間採取反制措施,更重要的是在電磁訊號排放最小化的情況下,也能避免北約SEAD機截獲和定位訊號,從而得以使用高速且精準的AGM-88反輻射飛彈殺傷。
為了更好的支持新戰略,雷達預警網路也被重組。當時塞族共和國主要空域監視單位是第51空中監視營,共有4個雷達連,分別是普列希維察(Plješevica)山的1連、科札拉(Kozara)山的2連、亞霍里納(Jahorina)山的3連和內偉希涅(Nevesinje)的4連,全部連結到巴尼亞盧卡的第51空中監視營,並以該營作為整個Vi PVO指揮作戰中心。這會加強全國空域監視資訊的整合與分發效率,讓Vi PVO有更大的機會即時警告防空飛彈單位敵軍的接近。
值得一提的是,51營雷達連均配備英國馬可尼S-600系列雷達,這一型雷達誕生於1968年,波段在590-610MHz,雖然可用頻段範圍不大,但正好不在美軍空軍多數軍機配置的AN/ALR-56(截收範圍6-20 GHz)告警裝置截獲範圍內,不過海軍使用的AN/ALR-67(截收範圍0.5-20 GHz)可以。這代表美國空軍軍機即便被S-600探測甚至追蹤,也無法單靠自身預警設備察覺。
S-600雷達全系統,注意S-600是較後方的平板形天線,通常會搭配使用弧形天線的S-613測高雷達使用。
先來介紹一下塞族共和國的[王牌]。當時塞族共和國僅有兩支部隊裝備SA-6,最早成立的是149團,該團原本是一支南斯拉夫國民軍航空防空軍佈署於克羅的亞的單位,當克羅的亞獨立後於1991年底撤退到巴尼亞盧卡,隨即解編。裝備封存在當地多數人員則遷移到塞爾維亞。V i PVO最終啟用的裝備包含2輛SURN雷達和6輛各可攜帶3發待射彈的履帶機動發射車。這些裝備原本組建成2個飛彈連,後來塞爾維亞又提供了一套SURN空中監視暨火控雷達。而149團就是在此之上重建的。
正常編制的SA-6飛彈連應該要有SURN雷達車和指揮車各一,外加4輛發射車共12枚待射彈。但由於發射車數量不足,V i PVO選擇組成3個半連,各裝備一套雷達和二輛發射車。發射車數量砍半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2S19同一時間只能引導兩枚飛彈攻擊單一目標,而V i PVO也沒天真到認為北約會給飛彈連第二次交戰的時間,能活過第一輪交戰並立即隱蔽躲過北約的報復就是萬幸了。
當然,這種戰術意味著單一防空系統的有效交戰區域變的更加有限,區區3個連交戰範圍根本無法涵蓋整片國土,這代表北約實質上仍可有效掌握整個波黑空域控制權。
另一支部隊則是1994年2月才成立的172團。該團最早是塞族共和國自認重型防空系統數量過少後,向塞爾維亞(當時稱呼是南斯拉夫共和國,但基於方便以下軍稱為塞爾維亞)要求援助的結果。本來該團也應該全面裝備SA-6,然而由於塞爾維亞自身的防衛需求,以及國際壓力,實際上該團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SA-2,只能以輪調方式借用149團的半連,直到1995年8月以後,他們才接收崩潰的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裝備,從而得以真正擁有完整的3個SA-6飛彈連。
6月2日下午,51營傳來消息,兩架北約軍機正在從東邊靠近172防空團1連,邊使用干擾設備壓制潛在威脅邊繞過斯內提卡(Srnetica)山。1連躲在布拉沃斯科(Bravsko),自他們進入這個陣地以來就沒有開啟過雷達,完全仰賴51營作為他們的眼。一連在判斷足夠近後決定開啟雷達,但很快目標就被斯內提卡山阻隔無法鎖定,因此在短短4秒後又關閉雷達。
大約15分鐘後,這個北約編隊折返了。此時一連已經改變工作頻率,並在距離還有22公里時開啟了對空監視雷達。當雷達也捕捉到20公里外的第二架F-16後,火控雷達啟動。當目標距離縮短到18公里時,一連以3秒間隔發射了兩枚飛彈。雷達持續引導飛彈,直到一連判斷第一枚飛彈成功命中其中一架北約軍機,距離為15公里,高度5500米,第二枚飛彈則命中第一架軍機墜毀時的破片,此時是火控雷達開啟的26秒後。隨後一連果斷關閉雷達進入隱蔽,直到夜幕降臨後才轉移到100公里外的預備陣地。
這兩架北約軍機是美國空軍31聯隊555中隊的F-16C,呼號是巴舍爾(Basher) 5-1和 5-2,飛行員分別是賴特(Bob Wilbur Wright)和奧格雷迪(Scott O‘Grady)。兩架F-16都攜帶了空對空飛彈、雷射導引炸彈和AN/ALQ-131電戰吊艙,當時正在執行飛行拒止行動中的戰鬥空中巡邏任務。該任務簡單來說就是確保波黑上空不存在任何未經聯合國授權的航空活動,並在必要時以武力將違規的航空活動消滅,執行方式就是在上空無聊的兜圈子,等候預警機發現不明動向並引導戰鬥機前往確認。
這次的主角:序號89-2032的F-16C Block 40
通常情況下不會有任何事發生,塞族共和國沒有任何超音速軍機,能夠違反禁航活動的僅限於那些利用超低空地貌飛行的次音速攻擊機和直升機,兩者均沒有配備雷達和空對空飛彈,雖然不容易及時發現和攔截,但對北約先進的超音速戰鬥機也不會構成威脅。
至於防空系統,北約倒不是不知道他們在先前的衝突中實際上沒有徹底摧毀塞族共和國防空系統,甚至還明確知道對方擁有3個連,且也知道第三個連的裝備來自塞爾維亞的支援,但問題是北約根本不知道這些防空系統在哪。且由於在整個1994年僅在5月和11月各截獲過一次SA-6的雷達訊號,且脈衝時間短到根本無從判斷到底是真正的雷達還是主動式誘餌;至於其他雷達訊號,通常每天都能截獲好幾次,但同樣因為短暫到無法分析識別,所以也不能藉此判斷威脅等級。同時北約根本沒能發現塞族防空系統調動,因此他們理所當然地不認為有
對巴舍爾編隊而言同樣如此,已知情報均沒有指出當地存在防空威脅,北約當然也沒有想過為這樣一個日常巡邏編隊也大費周章的安排SEAD和電戰機掩護。再說,F-16C上已經擁有先進的電戰干擾吊艙與雷達接收警告設備,交戰規則允許他們在敵軍雷達嘗試追蹤時就展開攻擊,還能隨時和北約空基指揮平台通聯(但僅限無線電),後者則能接收和整合北約ISR資源,從衛星到U-2的所有情報,藉此發出警告,一切看似已經足夠完善了,而過往北約僅有的一次軍機受損是發生在1994年4月執行對地攻擊時遭到肩射對空飛彈攻擊;同時平均單日超過80架次的無損失飛行似乎也說明這點。
巴舍爾編隊於下午1315時從義大利阿維亞諾空軍基地起飛,開始他們日復一日的枯燥巡邏,在進行一個小時候進行一次空中加油,然後繼續繞。然而,在第二輪巡邏開始後不久,賴特的雷達接收告警裝置傳出截獲雷達探測訊號的警報 - 很短暫,但確實是目標獲取雷達的信號。於是賴特趕緊通過開放頻道警告奧格雷迪在90度軸向上存在潛在威脅,而同樣在收聽這個頻道,呼號[魔術]的空基指揮平台也收聽到了。然而奧格雷迪座機的警報器並未截獲到任何可疑訊號,魔術也沒收到任何當地存在防空系統威脅的情報,因此將賴特座機收到的訊號判斷為虛警。隨後巴舍爾編隊繼續他們無聊的繞圈。
阿維亞諾時間0303時,換奧格雷迪座機的接收警報裝置響起了,且方向和先前賴特所警告的一樣。奧格雷迪趕緊掃視天空觀察有無飛彈接近的跡象,但沒有,他隨即將目光轉回雷達接收警告器的顯示器,而警報持續作響,但很快音調變了 - 不是好的那種,而是探測到照明雷達訊號的警告,隨後機載電腦建議立即採取反制措施。隨即,一道絢麗的紅光掠過巴舍爾編隊正中間 - 第一枚飛彈到了,奧格雷迪知道正常飛彈交戰模式通常都是對一個目標發射兩枚飛彈增加成功率,下一枚很快就會到來。
已經晚了,在他剛準備放出熱焰彈和干擾絲並採取規避機動前,奧格雷迪已經感受到機身傳來的,前所未有的衝擊與熱浪。奧格雷迪驚恐的意識到這枚飛彈是從正下方來的,而AN/ALQ-131吊艙前後各有一組干擾天線,但受限天線轉動角度很難對準下半球,因此在其正下方干擾訊號最弱,這很可能是該吊艙未能發揮作用的原因。準確的命中機腹,將整個機身炸為兩截。奧格雷迪還是成功彈射並安全落地。
賴特和[魔術]也感到震驚。在奧格雷迪被命中前賴特看到了飛彈的到來,但在他剛吼出來襲警報前就已經中彈;而[魔術]更加戲劇性的在飛彈命中前不久也透過其他管道確認飛彈威脅確實存在,但警訊由於無線電阻塞而沒能被奧格雷迪收到,不過從時間上來看就算收到也不足以給予奧格雷迪做出任何反應的機會。
隨後北約為了找回奧格雷迪而大動員,整整400架次軍機來回巡邏,最後好不容易才在6月8日凌晨連絡上。隨後美軍組成一支由1架AC-130指揮、EF-111A、F-15、F-16等戰機掩護,4架AV-8、3架AH-1W和2架CH-53E負責戰鬥搜索救援,合計超過40架軍機的龐大編隊浩浩蕩蕩的殺入波黑境內,在0644時和奧格雷迪會合後隨即撤離,整個過程中沒有其他損失。
無法壓制對方的眼已經夠糟了,更糟糕的是美軍還是搞不清楚飛彈到底在哪,加上飛彈發射前沒有情報指出此處存在威脅,此時北約必須假定情報是不可靠的,波黑任何地區都可能存在不能忽視的塞族防空系統威脅。為此北約不得不為所有飛越波黑空域的軍機都安排完整的SEAD和電戰機掩護,這也暫時降低了北約執行戰鬥空中巡邏的架次。
另一個讓人頗為意外的結果是北約實際上基本沒有對此採取報復反映,防空系統是找不到,此外美軍認為對波黑雷達網動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塞爾維亞和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的雷達仍然可用並足以涵蓋波黑空域。這三個國家都是塞爾維亞族裔組成,致力於維護自身族群利益,所以合作上相當密切,美國也相信三國的空中預警網路是以微波通訊設備相連的,聯合國不可能允許美國為此越境攻擊兩國,要干擾也有難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