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30|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健康不平等在疫情蔓延時

新冠肺炎衝擊全人類健康,傳染性疾病的蔓延也可能加劇社會/健康不平等;對社會弱勢族群而言,遭受疫情衝擊與健康影響更甚於普通人。後疫情時代,如何才能重建經濟又不落下任何人?
哆啦A夢STAY HOME計畫

世界地球日:SDG許人類與地球一個健康未來(下)
"復甦不應讓「在進步的祭壇上落後的人被犧牲」,尤其是窮人"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
面對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如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所呼籲,「現在是加強弱勢群體的時刻」。本文將延續上篇「新冠疫情下的全球戰役,我們如何不遺落任何人」,進一步思索疫病蔓延時的健康不平等問題,並思考如何邁向更好的復甦重建。

「社會不平等」與「健康不平等」的惡性迴圈
在病毒肆虐的社會,新冠肺炎正在加深不平等的惡果。
疫病流行時,社會經濟地位的脆弱性究竟如何加劇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及死亡率?倫敦大學公衛教授、世界衛生組織顧問麥可・馬爾莫(Michael Marmot)在其所撰寫的《健康鴻溝》一書當中,從宏觀及微觀兩層面明白揭示—社會不平等是對全球健康的最大威脅。
世界上有超過50%的農村人口和20%以上的城市人口缺乏醫療保健資源。此外,更有22億人缺乏水、42億人無法獲得基本衛生設施與最基本的衛生服務。醫療保健體系與衛生資源的結構因素,影響了不同國家面對傳染病風險的承受及處理能力。
新冠病毒看似影響所有人,但風險程度經常沿著特定社會因子滲透。自全球疫情爆發以來,位處社會經濟脆弱度高的老年人、孩童、女性、身心障礙患者及慢性疾病族群等承受了相對嚴重的打擊。其中,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而致命的風險特別高,尤其是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長者。

女性承受更大的心理與情緒健康影響
此外,「性別」亦可提供我們審視疫情與健康不平等的不同視角。醫療資料發現,新冠病毒對於男性的致死率為2.8%,高於女性的1.7%。但事實上,女性可能在其他方面因為疫情而遭受更深遠的影響。
聯合國婦女署調查顯示,雖然男性較可能因新冠病毒感染而死亡,但疫病傳播下對於心理及情緒健康的影響,卻可能不成比例地落在婦女肩膀上。例如:無償照護及家務勞動、工作收入損失增加,以及隔籬措施下的家庭暴力等問題,都可能導致婦女陷入更為沈重的困境。
根據WHO(2019年)統計,全球有將近70%的健康照護工作由女性擔任,並大多從事護理相關職業(例如:護士、助產和社區衛生等需要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工作)。而且,相較於由男性擁有並主導醫療衛生體系的掌控權,這也意味著女性醫護人員更容易置身於新冠病毒傳播的風險前緣。
圖片來源/UN Women臉書
不只在醫療職場環境中位處照護最前線,婦女也經常是家庭私領域的主要照顧者,因此也更有機會在照顧老人、幼兒及家屬的過程中遭到感染。而在家務照護勞動外包的情形下,更是讓位處性別與國族雙重弱勢下的移工女性,替代地承接了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度風險。
勞動力不平等與工作場所條件,也可能導致特定族群暴露於更高的病毒傳播風險。例如,位處勞動弱勢的臨時工及跨國移工等對象。
此外,當疫情影響導致城市經濟與交通停擺之際,最受衝擊的往往也是工人、計程車司機或者兼職工作者等較低社經地位的就業階層。當工作時數減少甚至停工,往往迫使低收入工人瞬間陷入生計困境。這些位處社經底層的人民不僅更有可能感染、有更高的死亡率,也可能因為疫情而再加重其落入貧窮及不平等的結構困境。

新冠疫情下被隔離的世界、被排除的障礙者日常
"伴隨新冠病毒蔓延,有大量的人開始面臨被隔離於正常生活的孤立感覺,…不幸的是,對於老年人和全世界13億殘疾人口而言,這種隔離和排斥的日常經歷卻是一種常態。" ——出處:COVID-19's isolated world is the norm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身心障礙群體的老化過程比一般人開始得早,又因各種障礙、環境因素影響,會比一般人經歷較差的健康狀態,因此COVID-19的傳播力對身心障礙者及家屬來說威脅更大。
然而,政府在防疫措施或資源服務規劃上,卻經常忽略身心障礙者的多元需求、社會不平等處境,以及無障礙設施服務等。
當台灣政府在2020年2月6日宣布「口罩實名制」時,健保署口罩庫存網站最初並沒有無障礙設計,購買口罩的健保特約藥局亦無法顧及身障者所需的進出動線,也沒有考量到許多身障患者或單親扶養身障子女之家庭、偏鄉長輩可能無法排隊買口罩之問題。
其後,3月12日「口罩實名制2.0」開放網上預購,但網路系統或手機app原本也沒有無障礙設計,直到3月19日政府才發布針對視障者所提供回饋改善系統功能。
又如政府開始推動「保持社交距離、配戴口罩」等防疫規定時,許多障礙特質也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無法配合,像是:小耳症、失智症、心智障礙、多重障礙患者等皆無法長期配戴口罩。甚至,戴上口罩後,聽覺障礙者因為看不到說話唇形而落入無法溝通的處境。
以上防疫經驗的疏漏,凸顯了長期以來公私部門均缺乏無障礙環境思維(無論線上或實體社會),而此可能造成了在身障族群處境在疫情險境下,在資訊或服務上都可能被拋下並淪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美國大學生為聾啞及聽障人士研發特殊口罩。圖片來源/Health網站
根據衛福部105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顯示,台灣身心障礙總人數已超過117多萬人。面對新冠疫情的挑戰,我們必須將健康視為一項基本人權,身心障礙患者應擁有獲取更高健康服務的權益。
這樣的精神也回應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第14號一般性意見第43點(f)所強調:「政府在實施國家公共衛生策略和行動計畫,策略和行動計畫的過程及其內容,應特別注意各種脆弱和邊緣群體」(原文連結)。
這代表政府在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規劃各項防疫措施上,必須更加重視身心障礙者的多元特性、環境障礙因素、社經地位不平等處境,甚至提供無障礙資源的「超前部署」,或許更是這場全球健康戰役過後的重要學習

翻轉疫病不平等—不只國家隊,還要公民社會
疾病蔓延時,可能加深或再製現有的社會不平等問題。然而,健康不平等的困境仍可能透過一系列增強社會參與及更具包容性的措施,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3—促進所有人的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首先,在德國的防疫日常中,我們看見公民如何透過社區組織或網路力量串連資源、幫助有需要的對象,一同撐起社會防疫安全網。一位15歲高中生架設「CoronaPort」網站,連結在疫情中願意提供幫助的人,為需要幫助的長輩、慢性病患等提供車輛共乘、買菜購物、照顧小孩甚至遛狗等服務。
此外,也有透過Facebook成立的互助社團「Quarantäne-Hilfe-Berlin」以「柏林人幫助柏林」的口號,讓居家隔離者不必冒風險出外購物、在家靜心休養,並由柏林各區成員相互照顧。在實體社會中,也有社區住戶直接在門口張貼告示、傳遞紙條給社區長輩表達服務意願,串連起鄰里間共度患難的溫暖力量
英國連鎖超市Sainsbury則結合政府大數據,優先快遞生活物資給弱勢者與老年人;許多商店也執行開門後第一個小時優先服務老弱病殘等措施。美國超市也有「敬老時段」照顧年長者、孕婦等對象優先進場購物,還有年輕人志願幫助老人送餐、領藥等互助行動。
在台灣嘉義新港鄉的社區防疫行動網絡中,我們可以則看見在官方防疫指引下,地方社會及民間組織如何轉譯官方說法、傳遞流行病學知識、衛教訊息讓一般民眾理解,並透過社會網絡連結落實防疫行動至常民生活當中。

陽光助老、迎光飛翔:永續綠能促進弱勢健康
除了造成全球健康危機,新冠肺炎也將帶來後勁強烈的經濟與社會衝擊。
為此,政府提出600億的紓困預算並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但是,從長遠的復甦角度而言,政府必須將單純紓困的補貼資源,轉化為長期社會發展的動力。
此外,政府也應兼顧各種弱勢人口的勞動需求,包含生理弱勢的年長者、年齡弱勢的青少年、性別弱勢下的女性工作者,以及勞動弱勢的臨時工&跨國移工等等結構困境,才能真正邁向人道重建、全民共好的後疫情時代。
邁向新冠疫情過後的社會重建工程,或許可結合「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的概念,朝向兼顧社會正義、綠色產業經濟、環境永續發展的道路前進。
舉例來說,陽光伏特家的「綠能公益」(Green Energy Charity Model)便是政府與民間資源結合再生能源發展,以促進社會福祉、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創新公益模式。(延伸閱讀:拿下第一張綠能售電執照 陽光伏特家要讓人人都可參與綠電經濟
自2016年起,陽光伏特家持續推動綠能公益計劃,結合地方政府補助、企業贊助資源、以及民眾愛心捐款,為社會福利機構建置太陽能電廠,並將後續綠電收益用於支持弱勢服務。
2018-19年陽光伏特家結合宜蘭縣政府補助與花旗銀行贊助,幫助聖嘉民長照中心&啟智中心興建完成兩座太陽能電廠(分別為22.2kWp、23.87kWp),不僅讓機構自發自用、節省電費負擔,並且產生再生能源憑證,擴大綠電收益。
聖嘉民啟智中心&長照中心綠能公益電廠。圖片來源/陽光伏特家
這兩座太陽能公益電廠在未來20年發電期間,將可產生整體超過360多萬元的綠電效益,幫助聖嘉民院生及老人健康成長、好好變老。
上述綠能公益行動也同時實踐5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創造多元價值綜效:包含,促進健康與福祉(目標3)、人人可負擔的永續能源(目標7)、永續城市(目標11)、氣候行動(目標13)與促進全球夥伴關係(目標17)。
綠能公益點亮多項SDGs,由右而左分別為:聖嘉民啟智中心董事長呂若瑟、大江生醫代表、花旗(台灣)銀行董事長莫兆鴻、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執行長林子倫、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圖片來源/陽光伏特家

結語:沒有人是這場全球疫情的局外人
2020年4月,聖嘉民啟智中心董事長呂若瑟神父為其義大利故鄉的嚴重疫情淚筆求援,在短短6天內便得到超過1.2億的大眾愛心捐款。對此,呂若瑟神父在公開信中表示:「再次謝謝台灣。此時我更堅信,這就是我一生都想留在這裡的原因」。
這樣的跨國溫暖扶持經驗也凸顯了面對全球新冠肺炎蔓延,沒有人是這場疫情的局外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小小的行動,串連起全球防疫、健康共好的正向關聯。
這場世紀健康戰役方興未歇,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經驗當中汲取教訓。而本文相信,唯有緊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及精神逐步重建,我們才能應對未來更多的可能新興疫病挑戰、迎向更好的世界。
最後,我想以哆啦A夢的這句話為全世界加油打氣,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放心吧,我們的未來會很好的」!
圖片來源/哆啦A夢STAY HOME計畫
(本文轉載於CSR@天下專欄分上下篇,上篇為:新冠疫情下的全球戰役,我們如何「不遺落任何人」?;下篇為:健康不平等在疫情蔓延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