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醫師的兩難與「權勢推銷」

2021/07/0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0開始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對經濟造成重大衝擊,就連「醫療」領域也不例外,尤其明顯的是「開業醫師」。
原因不難理解:擔心到人多處被傳染,特別是「病菌」原本就比較多的醫療場所,因而減少看診頻率。大醫院醫師的薪水來源不只門診,而開業醫師的收入百分之百得靠看診個案多寡而定,因此受到的影響最大。
即使疫情嚴重度減緩,仍有許多科別每月看診人次並未恢復,甚至持續減少,最明顯的就是耳鼻喉科與小兒科。
為什麼會如此呢?最大原因就是民眾的衛生習慣「被改善」了。包括:口罩戴好戴滿、勤洗手勤消毒、減少前往群眾聚集處、保持社交距離。因此,常見的感冒、流感、腸病毒等傳染性疾病大幅減少。最大的連帶影響,當然就是「醫師收入大幅減少」。在疫情高峰時期,甚至有開業醫師必須向銀行貸款,才能支付房租與員工薪資。
上述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弔詭的矛盾:醫療固然是為了治療病患、治癒疾病,但最高目標其實是「預防疾病」(以健康的飲食預防代謝性疾病、以施打疫苗預防感染、以規律的運動預防三高等)。
理論上,病患變少表示民眾的健康習慣與疾病預防都做得很好,醫師應該要覺得開心、慶幸才對。然而,現況卻是「醫師不太開心」。
理由包括:原本應付大量看診病患所「準備」的人力、物資,在看診人次減少好幾成、甚至折半的現況下,顯然就成為過高的成本,進而降低收入。此外,醫師本身的投資、貸款、花費等開銷太高,當現金流減少,就可能出現周轉困難的狀況(可別以為醫師的「存款」都很多,有錢人是很會運用錢來替自己「生錢」的)。
更弔詭的狀況出現了:醫師究竟應該「希望」越多人生病、越多人看診、收入隨之水漲船高?或者應該希望民眾都做好預防疾病的動作,甚至自己也投入宣導疾病預防,然後讓自己的收入節節降低?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20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206會員
848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