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山報第七期】河岸老城區的老靈魂──曼谷、東京、台北的市集漫遊

    2018/007《前山報》
    ◎黃飛霖
    台灣在這十年來「文創市集」興盛,不同類型的主題豐富了周末的休閒,從中窺見了生活中巷弄職人工藝,參與市集也可能是一趟旅途的捷徑,透過這趟旅途認識各地文化、風俗及巷弄思維;市集也是一個了解這座城市底蘊的平台,在這平台上,盛裝這座城市的傳統與新創文化,新舊融合之間看見過去與現在,具有看透在地時空的場域。
    充滿活力的合羽橋道具街七夕市集活動
    充滿活力的合羽橋道具街七夕市集活動
    本文帶領走訪泰國曼谷河岸市集、日本東京淺草下町七夕祭市集,及台灣台北大稻埕廟前街市集,透過這三個不同緯度且都在城市母河邊的首都老城區市集,一起遇見令人眷戀的文化漫遊時光。這三個「市集」,皆不是在文創園區內或是去在地脈絡下的「市集」樣貌,都是從都市的老城區中,以其歷史及街區文化為背景,且以河岸老城區為脈絡下所產生的市集。

    ◆浪漫下町:東京淺草下町七夕祭
    淺草屬於東京台東區的一個町,從江戶時代開始就是東京最熱鬧的庶民街區,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引發的大火入侵,開始進行現代都市建設,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東京大轟炸的殘破,隨著越戰、韓戰帶來的高經濟成長,街區恢復迅速,加以山手線鐵路的發展,和上野組成了東京副都心,濃厚的江戶下町色彩,成了東京最具庶民歷史色彩的地方。
    下町娛樂氛圍,街頭藝人表演精湛
    承襲了過去下町庶民娛樂中心氛圍,周邊街區仍可見到大正、昭和時代的老劇院、落語、漫才表演場地,小巷內的居酒屋區,是街區的一大特色,也因為鄰近東京母河隅田川,鄰近的築地更是過去四百年來重要的漁貨集散地,周邊美食餐廳、台屋林立,素有東京廚房之名。有人說這個老城區就是新、舊文化的交錯,才讓人感受到繁榮都市景色中,尚能保有面對自身歷史的平衡感。
    1960年代後,淺草力求在戰後復甦中站起,以「下町七夕祭實行委員會」為發起組織,串連上野和淺草之間的「合羽橋道具街」商家,舉辦「下町七夕祭」,在這天以「下町文化」為活動主題,全線封街舉辦遊行活動、傳統舞蹈表演、街頭藝人表演、跳蚤市集、職人市集及商家屋台料理,最讓人耳目一新是,旅人可在這天能夠買到在地居民所烹調的「家滋味」。
    淺草附近的仙貝賣店
    總長超過一公里的街道,串起南、北兩端的上野公園和淺草寺的旅人,街道上布置了色彩繽紛的七夕彩球和竹木藝術裝置,整條街道隨處可見「河童」相鄰,再進一步詢問下才知道,原來「合羽橋」的日文發音近似於河童(かっぱ),於是河童成了合羽橋商店街的吉祥物。在這場活動中不禁讓人想到了「創生」的兩層意義:一,以前有的事,讓它壯大;二,以前沒有的事,讓它產生。
    河童成了合羽橋商店街的吉祥物
    手作職人無聲專注,購買者需有等候的耐心
    炎熱的夏日漫步在下町七夕祭裡,會感覺到社區民眾以情款待,腦中彷彿被這樣的七夕浪漫迷失,除了流連於各陣阿波舞表演,對著各手作職人的專注而恍神發呆,腦中突然產生了好像有什麼日常生活用品缺乏,想在道具商店逛一逛,於是不小心買了幾個頗重的湯碗或美麗的小茶壺,因為這場祭典,讓自己與這個老城區產生了互動共鳴,呼吸到了舊東京韻味。

    ◆老碼頭倉庫再生:曼谷河岸市集
    搭乘免費交通船看見河岸市集意象的摩天輪
    西元1900年,泰國國王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統治時期,亞洲國家紛紛受到歐美個強權的侵略成了殖民地,國王以極大心胸及遠見與歐美列強交好,透過外交關係的建立及推動改革開放政策,積極開始對外貿易,特別是以昭皮耶河沿岸碼頭做輸出。
    Asiatique The riverfront河岸市集的形成前身,即是由丹麥人在昭披耶河畔建造港口倉庫,讓東西方貨運都由此運輸,並成立東亞集團經營泰國柚木的出口,透過這個河岸碼頭的相互經貿關係,象徵了泰國主權及獨立。
    碼頭搬運工人雕塑見證過往華工於此的足跡
    在新的世紀隨著航空業及其他海港貿易的興起,河港碼頭逐漸褪去過往貿易功能,而這個地方具有穿越古、今的地理、歷史意義,善於觀光行銷的泰國政府於10年前大力整建這些河港倉庫群,經過精心設計規劃,這個佔地三萬多坪的河岸碼頭區,變成了泰國的娛樂不夜城,匯聚了1000多間商店、攤車於此,成了曼谷的時尚複合市集。
    從昭皮耶河河岸碼頭搭乘免費交通船,河岸沿線看見泰國老城區、皇宮,看見河岸市集意象的摩天輪。來到這裡會有一個很立即的衝擊,那就是像是台灣士林夜市般的物品被放置在動線清楚、環境清潔提升、櫃位有設計的環境,整體販售的是清新氛圍,不一定是會讓人想大買特買的地方,但肯定多少會想嘗試在地口味的芒果糯米冰品、或是購買一個平價仿皮小錢包。
    能穿越城市古、今的碼頭倉庫
    河岸市集的規劃所帶來的是一個舒適的城市觀光配置。一位泰國官員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為什麼有這樣多人會想要來曼谷觀光,「原因在於泰國的多樣玩法,有海灘、文化遺址、醫療觀光及生態旅遊,只來一次是不夠的,何況價錢非常平實」。最近大台北正在推動河岸碼頭開發,顯然還難以像是泰國規模化,而有向該地致敬的意涵。台北經驗從規模經濟來看,多淪於單一性,缺乏在地文化與國際行銷連結。「以市集之名」拚觀光,曼谷正展現突出的軟實力。

    ◆無屋頂博物館:台北大稻埕城隍廟前街
    舊、新融合是大稻埕的活力所在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者發現:「當都市觀光化之後,在地居民的存在感就會降低。」當一個都市有歷史特色的老城區越是蓬勃,在地居民移居將更明顯,這是目前台灣一些熱門景點正在面臨的情況,於是在這裡工作的人都不是住在在地,造成了要遇見在地商人很容易,要能遇見在地居民是困難的情況。
    「遇見在地居民」顯然是老城區最值得關注與在意的一件事情,他們象徵了這個老城區的文化本質,從信仰習俗、職工文化及族群村落的延續,而傳統產業的延續或是創新成了老城區能否繼續生存的關鍵,若無此概念,可能就像是某些「觀光區」因話題消失而一夕崩盤。
    匠人精神的旗袍訂製服店隱身在巷弄裡
    耕耘於城隍廟前街的「舒喜巷」團隊,一開始是在士林的老屋策畫展演,以「文創市集」、「藝文展演」與「慢城生活」策展老城區,後來定居於大稻埕,與喜愛走逛巷弄的旅人,分享在地老城、小巷、職人。市集的發生
    是為了產生與在地認識的機會,所以舒喜巷策畫市集多會添加「展演」二字,說明是以此舞台,認識在地人、事、物,進而策展訴說在地故事。
    「大稻埕城隍廟前街」是大稻埕從清朝以來,河岸碼頭興盛時期即開發的巷子,具在地開發史的文化符碼意義。兼容各時代來打拼的各地人,福州人、廈門人、廣東人、台南人、彰化人、新竹人…在此落地生根,也都好幾代了,從他們的身上烙印在大稻埕的印象是文化融合,有合作精神。
    「巷弄」成了許多大稻埕老職人安身立命的所在,各地方具有匠人精神的旗袍店、皮雕行、打招牌鐵板店、刀剪行、老福州餐廳傳承了一代又一代,近年來文創工作者、藝術設計師也因為大稻埕巷弄的「隱味」氛氛入駐,向在地居民學習。
    2020年是在地信仰神霞海城隍渡海兩百年,是在地很重要的一年,舒喜巷目前正以此主題串連,從在地之「還願文化」及大稻埕在地八將—「鯤溟八將」的文化復興,讓巷弄市集與在地文化並陳,分享在地共伴故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前山報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