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07《前山報》
◎黃皓天


但說到底,如果不分那麼細,那林語堂故居就是一座博物館,而對觀眾而言,博物館是什麼樣的概念和想像?當觀眾走進博物館的裡頭,他會看到了什麼?觀眾為什麼會進來?文物、展覽、朋友、空間、燈光?美食?咖啡?對觀眾而言,我們假設他們對那些保存起來的美好事物感到興趣,或被博物館的建築外形所吸引,或可能只是一個偶然,一刻瞬間踏進來,但無論有意或無意,在博物館裡都是開放的、包容的。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對博物館的定義如下:「一座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它負有蒐集、維護、溝通和展示自然和人類演化物質證據的功能,並以研究、教育和提供享受為目的。」

在故居裡,我們把林語堂生命中最美好最精彩的故事,都放在這幢小房子裡。從「家」轉化為「博物館」,由私領域走向公領域的過程,其結果並非憑空出現,而是透過許多人的努力和改造,讓林語堂的家成為一座為公眾服務的博物館,並持續傳遞語堂先生的思想與價值。本次展覽的核心問題是「博物館」是怎麼成為「博物館」?嘗試將概念擬人化,透過「小館員」們來與觀眾分享博物館學的趣味。展覽除了提高觀眾對林語堂的認識外,更著墨介紹大眾比較陌生的「博物館功能」和「博物館環境」,這兩個基本又極為重要的事博物館日常事務,是如何在故居落實發展。如果您來到故居,不妨在這次的展覽,做一次小小的日常觀察,再一次認識博物館的可愛之處。
- 展期 :10月20日(六)─11月 25日(日),09:00─17:00
- 費用:憑門票可免費參加活動
- 指導單位:台北市文化局、東吳大學
- 主辦單位 林語堂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