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07《前山報》
◎洪啟軒
若你曾在今年(2018)春天走過士林公民會館前圓環,或許見過一幅幅大紅紙雕兀自透著光芒,等你前來探尋它們的故事。那是源自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二月推出的「來去士林學」,委由三位設計師為士林量身打造裝置藝術,其中,成若涵以紙雕藝術品〈故士〉訴說歷史變革,將人文背景與藝術創作巧妙融合,並透過日、夜間光與影的投射,將士林的老故事重現於大眾眼前。秋天的下午我們見面,一起回憶這場春季的展覽,正有如〈故士〉,是一場場穿梭時間的旅行。
當我問起若涵,是如何發想、設計這一系列紙雕藝術品的概念,早已爬梳諸多文史資料的她侃侃而談:「士林作為老社區,當地人絕對是有其情感認同,但長期以來家鄉受到污名化,諸如觀光夜市的媒體形象,我希望能藉由自己的作品,重新凝聚社區意識,所以不僅是將展品在當地人眼前呈現,讓他們去記憶起老故事,更是希望觀光客能透過我的紙雕,了解士林本身蘊含的文化故事。」
於是在創作這一系列的題材上,若涵的出發點,便是「士林還有什麼」。當消費文化興盛,觀光事業與日俱增,地名與污名重度連結的此時此刻,該如何挖掘、重新追述一個地方的身世?因此〈故士〉便是由「食、衣、住、行」出發,從慈諴宮「鬼仔市」的鄉野奇譚、「挽面」的傳統技藝,到「士林火車站」的消逝地景……若涵的紙雕有意識選擇了士林的過去與現在,從清代士林人維生的「市集」,一路延伸至當今仍保存著、但已不復榮景的「挽面一條街」;或許能這樣說吧,若涵不僅透過紙雕向群眾訴說「故事/士」,更默默將士林一代的發展演進史揉入了藝術品當中,有別於嚴肅的地方誌史,這種柔性、活潑又有其溫度的文化歷史,更豐富地展現了庶民日常的多元生活樣態。
製作〈故士〉如此大幅面積的戶外裝置藝術,在創作上需要考量更多的面向,例如天候狀況可能破壞展品,耗材上當然得優先選擇適合的紙質,防水的元素更不能少,為了安全的結構亦得與木工、鐵工等支撐骨架處聯繫,因此她說:「面對人群的裝置藝術,在材質與空間性的呈現上要考量得更完整。」跨幅不同領域的合作與挑戰,對若涵來說絕不是阻礙,而是不斷的「超克」,方能成就其藝術的公共性。
再者,面對開放性的大眾,為了將傳達的概念完整呈現,「親和性」更需要納入創作選材的考量。若涵透過實地走訪店家的田野調查,詢問長輩地方掌故,流轉於歷史建築與巷弄之間,將人的記憶、地方的認同精微捕捉,所以她的藝術創作帶有極高度的「人的味道」。她好誠懇地對我說:「人們的記憶都很值得被我放在作品裡面。」或許也正因如此,她最具聲望與野心的〈臺灣百景圖〉,才能如此細緻地呈現街市百樣,靈活再現了諸多小人物的姿態,這便是若涵面對故事後的「致意」。紙雕是門必須透過「手工」親自去刻畫的美學,因此亦承載了創作者對生活的溫度與熱忱,它沒有既定的商業模式,若涵憑藉這項源自漢朝的古老技藝,將其對老故事的認知與情感傳遞給每位駐足的觀眾。
說起〈故士〉系列的背後故事,若涵覺得最有趣的是「鬼仔市」。刻畫士林市場的鬼仔市,源自清代為了躲避天亮後便得「課稅」的交易行為,人們趕在天未明的時刻舉起火把到市集收售,遠處看來有如鬼火粼粼,如同清晨前鬼的狂歡與趕集。或許連老士林人都不見得能在熟知的典故,透過了若涵的紙雕創作,重新延續了故士/事的生命,這些以紙雕成的記憶,將過去召喚到你我的眼前,彷彿聽見一位說故「士」的人,用安靜無聲的方式,雕出了故事絮絮叨叨的網。
資訊簡介
- 時間:2018年2月初─3月底
- 地點:士林公民會館前圓環
- 活動:「來去士林學」
- 主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作品:「故士」系列
紙雕藝術家成若涵
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畢業,因緣際會下以紙雕將興趣與職業結合,目前設有「以紙,雕成。若涵」工作室與同名臉書粉絲專頁。近期作品展出於2018臺北燈節、來去士林學、心中山生活節、「這夏聽她說全台巡迴展」、「雕話萬華」學生創作展及年底將在松菸展出的「米奇Fun很大」迪士尼特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