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如果佛陀沒有成道

前陣子阿嬤過世,處理後事的法師念誦與解說的經是《父母恩重難報經》,但內容總覺得是偏儒道思想,查詢了些資料,引述維基百科:「根據釋廣興的研究,《父母恩難報經》是從印度翻譯過來的經典,但所講報恩方法,與儒家以「敬」為主的孝道思想衝突,故漢地僧俗仿照《父母恩難報經》造出《父母恩重難報經》。」
其實,如果佛陀沒有成道,以儒家或現在社會的價值觀來看,是不是拋妻棄子、忤逆父母的人呢?如果一個有家室的現代人,不管妻子、小孩、父母的反對執意削髮出家,那他是不盡孝道、不負責任嗎?他跟佛陀的差別在哪?
就像創業,如果成功了,投資人雨露均霑,但如果失敗,投資人馬上變債主,而成功者往往是鳳毛麟角,這是每個修行者要面對的課題,解脫輪迴的方法,必定不被輪迴所接受,就像斷除貪欲的方法,必定不被資本主義所接受。
以小乘而言,佛陀是從凡夫修成聖者,而以大乘而言,佛陀一直都是聖者,只是示現一生的各種相,簡單來說佛陀一生都只是演出來的。小乘認為佛陀是一般人,修出世間法而成道,對承擔世間價值觀的指謫是必然的。大乘想出世、入世兼具,認為佛陀不是一般人,因為佛陀了解人生劇本,為了度化家人與一切有情,所以出家反而才是孝順與負責,但這裡產生一個弔詭,因為佛陀不是一般人,那如果一般人出家是孝順與負責嗎?如果成道了,家人眾生雞犬升天,如果沒成道,變冤親債主?況且世間家人的願望真的是成道嗎?
以大乘而言,兼具出世與入世,發展出世俗與勝義,例如佈施,從世俗而言做了佈施的行為,而從勝義而言施者、受者、施物三輪體空。以此理論發展出在家眾也能修行出世間法的方式,面對世間同一事件能有不同的心念,例如《利器之輪》面對違緣時都是自己自作自受,在面對違緣的事件下能藉此修心修行,但也有可能被自我利用以此指謫別人自食惡果。
總之,大乘兼容小乘的出世間法,點出了出世間法不在於表象,而在於出離心,小乘有嚴格的規範,例如手不碰錢,而大乘在有條件的前提下開放,提供了入世、符合社會價值觀下的修行方法,修行可以在塵世未了前一邊修行,而且現在僧團為了運作,當修行成了工作,還需受人供養的業,不一定比入世修行還有時間與心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