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資本主義、慾望管理與修行

2022/05/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剛看完超級歪介紹《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很佩服他對社會、政治、經濟、哲學等議題的梳理摘要,有時買來他介紹的書,讀起來常覺得為了佐證理論而敘述的各種科研資料、數據、歷史脈絡,往往令人感到枯燥、讀後忘前,而最後提出的結論又過於理想、現況無法改變。但如果從他的摘要回去看便能提綱挈領、掌握論點,像科判一般。
如果深入了解社會運作,一開始很容易憤怒,但隨著時間發現無能為力而平息,例如資本主義必須製造「人造匱乏」才能運作,在GDP量化下,大自然成了自然資源、人成了人力資源,但畢竟自己生在這個體制中是事實,有些人認為打不過就加入吧,有些人抽離從歷史見證角度看自己活在時代潮流中,有些人認為能控制我的身體,但控制不了我的心,要怎麼想是唯一的自由。
面對「人造匱乏」能怎麼辦呢?常有人認為修行與戒律、禁慾有關,可是一個不喜歡吃香菜的人,對他而言禁止吃香菜有影響嗎?又例如一位三高患者,雖然可能喜歡抽菸、大魚大肉,但他本身知道自己不能如此,所以:
  1. 從自心生起的戒律沒有禁止的必要,如討厭香菜的人。
  2. 出於理解而做出行動,必須出於自願,如想戒菸的人。
  3. 危害他人,才須由法律禁止。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應該是從第2點進而達成第1點,例如愛吃油炸食物理解那不健康,於是展開行動改吃健康飲食,習慣後反而對油耗味感到厭惡,這過程當然免不了各種誘惑、放棄、重啟、掙扎等,也就是說面對「人造匱乏」,對策是「慾望管理」。
記得以前有觀點是:「你敢割高麗菜煮來吃,但你敢親手殺雞煮來吃嗎?如果認為兩者都是美味的食物,那差別在哪裡?」雖然素食有其道理,但一般人無法一步到位,於是就有素肉作為過渡期替代品,但吃素是不吃肉的心念,所以素肉還是殘留吃肉的慾望。可是現在營養學還是建議肉奶蛋的攝取,如果想取得平衡,那心念或者說動機則是關鍵,就像《銀之匙》,在吃下肚前,感念動物的死亡、屍塊、雞的月經提供我身體的營養(常有人開玩笑說冰箱也是停屍間,但也常是事實)。我認為這是想在世間修行的兩全方法,《釋量論》寫道:「空見得解脫,餘修即為此。」,推到日常生活,心念是修行的關鍵,其餘社會的規範價值觀,雖能控制你要怎麼做,但無法控制你怎麼想,那是唯一的自由。
最近疫情政策,也讓人民感到經濟先於人命,防疫保單之亂,也讓人民察覺保險業基本上是販售焦慮,當焦慮成真則翻臉不認,在量化下,人命成了死亡率百分比,關於體制,許多西方書籍提出的解決方案,對個人而言都稍不切實際,如:無條件基本收入,相對來說東方從個人出發,如躺平主義、低慾望社會,反而是整理人民的現象與方案,或許慾望管理在東方早已是自古以來的顯學,理解而做出行動,就像佛法中的聞思修,我認為這就是在世間修行最好的入門了。
73會員
277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