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陣子沒寫些記錄了,隨疫情升溫,不也是個檢測修行的時候嗎?平常「念死無常」、「思惟死無定期」朗朗上口,結果遇上逆境時,會不會就像「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隨著學習佛法,目前遇上根本的問題,也就是「意識是什麼?」,或者「意識是否能獨立於身體之外存在?」,其實第二個問題已假設意識存在,但第二個問題即是佛法與科學的分歧點,對佛法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如此才能成立輪迴,才能成立有前後世,是佛法的立基點,而科學是持保留的態度持續探索中。
如果想深入探討,則不得不再往上一層從哲學角度出發,侯世達曾提到意識是一種模式,就像相處久的朋友能互相預測對方在想什麼,大數據能預測個人的行為模式,這想法很吸引我,還有其他像自指,如在兩面鏡子之間,會看見無數個自己,在有限的鏡子間能產生無窮,推到佛法上有限的六道輪迴中,每個人的續流是無始的,另一例子是碎形,簡單來說海岸線是無限的,但面積是有限的,無限與有限不是無法並存。
哲學一直是我不斷放下又撿起的,卡繆認為,判斷人生值不值得活,人要不要為此自殺,是唯一嚴肅的議題,其他的哲學考量都是次要的。以南傳佛法而言,目標是斷除煩惱達到有餘涅盤,等待業盡後無餘涅盤,如果輪迴不成立,那跟自殺有差別嗎?修行只是讓你活下去的信仰?以大乘而言,續流不會止息,那也是在輪迴成立的前提下,以卡繆而言,信仰也只是哲學性的自殺,但懷抱著懷疑主義也終將一無所獲,也許一無所獲才是所獲?
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等等似乎能跟佛法互相思辨,拿起賣掉又買回來的《現象學十四講》,讀起來還是吃力,但聽完
紀老師的現象學系列後感觸良多,我們活在量化的、計算的時代,科學的基礎—數學,或者說計算,真的是呈現事物的本質嗎?邏輯正確就一定符合事實嗎?同樣類推到佛法,理路正確就一定是事實嗎?
紀老師說:「答案會隨時間淘汰,但問題會留下來」,答案也就是現在所謂的知識,推動你前進的是問題,答案則是停止,也許抱持著「意識是什麼?」而前進,會比為了佛法而草率選擇相信要好。
前不久上完
如性法師的毗婆舍那,雖然是一團糨糊,想找時間整理釐清,但現在想想,或許整理答案並不是最好的方式,就如第四道所說,當知識與素質相當時,瞭解才會產生,不然知識不僅沒用,甚至有害。另外毗婆舍那對「名言有」的解說也很吸引我,常常會拿出來想一下。
「名言有」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1. 於名言識是所共許
2. 如所許義,餘名言量無能違害
3. 能如理觀察真實或有無自性,以此正理亦無違害
以上是探索本質的層面,另一個是實用層面,就像會開車的人不一定懂得組裝汽車,佛法就算對觀的內涵無法升起定解,但止的修行仍是非常實際有效的,或許帶著問題慢慢走,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