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影筆記│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這是一部由書籍翻拍成電影的真實故事,關於作者 Mitch 與 Morrie(作者在大學時最親近的教授,但從畢業典禮之後因為生活的忙碌便沒有遵守要跟教授保持聯繫),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教授因為罹患漸凍人症並且時日無多,於是在女友的鼓吹下前去與教授見面。

兩人的談話促使之後相約每個星期二都要見面,Morrie在這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將自己對於人生的體驗,以及即將死亡的體悟分享給 Mitch。

這部電影我還尚未看書籍,但光是電影,裡面就已經有許多很讓人沉思的人生哲理,內容部分有提及電影細節,如果介意的讀者可以先行觀看之後再閱讀。

以下是我擷取幾段較讓我有些感觸,並且會加上一些我個人的人生經驗與觀點的註解。

電影裡的最前面,當作者初次拜訪教授時,教授的一段對話

「為什麼沉默總是讓人們不安?為什麼人總要講個不停,才會覺得舒服?」

在「臣服實驗」這本書裡面,作者意識到喋喋不休的腦袋,進而意識到,如果一直講話的那個聲音是"他",那麼我是誰?

現今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人與人的聚會,人們似乎到最後是為了講話而講話,每個人其實都活在自己的腦袋裡,沒有人真正在聽其他人在講什麼,

而是腦袋一直思考著,我下一句話要講什麼?我等一下要接什麼才好?然後腦袋跟嘴便開始像機關槍一樣喋喋不休。

而如果不跟人相處,不能停止的便是腦袋,那麼為什麼人總要講個不停,自己才會感到舒服呢?


「死亡只要傷心一件事而已,而活著不快樂又是另一回事」

曾經我看見一位靈性作家問讀者一個問題,如果只有兩種人生可以選擇,你會想要活40年每天過著精采又幸福的人生,還是要活得毫無覺知但活到80歲?

我個人會選擇前者,沒有比迷失自己與盲目追隨集體意識要更令人悲傷的事了。


「等你學會面對死亡,你才知道要怎麼面對人生 When you know how to die, you know how to lived.

這句話幾乎所有的對白都圍繞著這句話打轉。電影裡作者如同絕大部分的人一樣,對於死亡這個話題總是避而不談,不然就是自動將其定義成「負面的」,不願意被談論的,但人終有一死無一例外,如果趁早認知這個事實並且面對它,會意識到絕大部分的恐懼與束縛都會瓦解。

電影裡教授引用佛教思想,想像著你的肩上有隻小鳥,你每天都會問牠,我今天會死嗎?我準備好了嗎?我過的是我想過的生活嗎?我是我想變成的那種人嗎?

只要接受自己隨時可能會死的事實,我們對人生就會完全改觀了。

假設今天是你最後一天的生命,你會拿來做什麼呢?

作者問教授如果你擁有一個健康的一天,你會拿來做什麼?教授Morrie回答得出奇平凡,平凡到這些事我們現在絕大部分很多人都能輕鬆坐到,教授的回答是:跳著他喜愛的舞、與家人朋友共度時光、聊天,吃著平時愛吃的食物,最後幸福的躺在床上睡覺。作者一開始有些詫異,教授反問他不然你認為呢?

我想這個答案每個人每個人生階段都會不一樣,邀請你也來一起思考這個問題,那你呢?

工作、錢、野心,我們把自己堆在這些東西裏頭,但我們從來沒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不相愛,即如死滅。」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

愛是無敵的,我們自認為不配擁有愛,以為讓愛進入心中會變得軟弱。

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讓它進入你吧!
學習付出愛,並且接受愛。


「害怕衰老」

全球的文化崇尚著年輕,社會賦予年輕過度的讚揚,所以人們追捧著年輕,害怕衰老,但每個人必定都經歷過年輕,年輕有它的優勢與劣勢,相同的衰老也是。

雖然物質身體看似衰老,但你的心境卻一直不斷的成長,害怕變老只是反映出你還沒找到人生的意義。如果能夠做到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能夠活在當下盡情地享受現階段所帶給自己的體驗,那麼年輕或者衰老似乎也就沒有這麼重要了,因為至少我們都體驗過了。


「我也會自艾自怨,但我只給自己一點點時間,流幾滴淚,就只這樣。」

面臨死亡,雖然令人沮喪又難受,但教授卻認為自己很有福氣,覺得能夠活著與家人朋友相處,欣賞風景是件幸福的事。抱怨或自憐不全是壞事,有時候更能釋放情緒和壓力,但是如果你能每天限制自己自憐自艾多少,就會發現其實自己很幸福;一件事情怎麼想,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依賴」

文化教我們依賴是丟臉的,但依賴本來就沒什麼好丟臉的,我們嬰兒時期要靠別人生存,即將死亡時抑是,但在這兩個時期之間我們更需要別人,差別只在於一個是實體上的,一個是心靈上的。


「寬恕 」

Morrie 在最後的第12個星期說過,他後悔自己生命中的驕傲、虛榮、鐵石心腸。並且述說他在夢裡看見自己父親的死亡,而他更是在父親生前一直都沒有寬恕他,等到原諒了對方,卻已經為時已晚。Morrie 談到寬恕,首先他提及要理解和原諒自己,那些年他一直封閉心防把它拒於門外,這樣的自己怎麼去搞清楚自己父親的處境,而等到他意識到並且理解父親的處境為時已晚。

人們在經歷創傷時期,下意識的會專注在自己的需求,時常難以打開自己的同情心或換位思考能力,不由自主地將自己放置在受害者角色。但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時才發現,如果換位思考或許我們也會跟對方做出一樣的行為,而回歸最終,如Morrie提及的,對於生命建言則是-「愛」,愛是無敵的,愛是唯一理性的行為,讓它進入你吧!用愛去理解自己並且原諒自己。


最後,「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不是一段關係的結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ntern Human 的沙龍
150會員
116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平台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Intern Human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8
作者 羅伯特.薛弗德的每本著作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會不斷的提及與強調幾個貫穿整本書的名詞,開始前我先介紹幾個書中常見的名詞,首先是書中最主要的,如何運用「第11項元素」以及向「內在執行長」發出求助信。
Thumbnail
2025/04/18
作者 羅伯特.薛弗德的每本著作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會不斷的提及與強調幾個貫穿整本書的名詞,開始前我先介紹幾個書中常見的名詞,首先是書中最主要的,如何運用「第11項元素」以及向「內在執行長」發出求助信。
Thumbnail
2024/12/13
這篇要分享最近剛讀完的《星際議會的跨次元對話:遠超出人類想像的喜悅、富足法則》 本書我覺得有點難以介紹起,我會挑幾個我認為讓我感到比較深刻的觀點聊起, 整本書的內容是作者們藉由連結高維度存有的視角,以問與答方式集結成類似通靈對話紀錄。作者則是以人類的思維視角對高維度的存有提出一些常見的疑惑。
Thumbnail
2024/12/13
這篇要分享最近剛讀完的《星際議會的跨次元對話:遠超出人類想像的喜悅、富足法則》 本書我覺得有點難以介紹起,我會挑幾個我認為讓我感到比較深刻的觀點聊起, 整本書的內容是作者們藉由連結高維度存有的視角,以問與答方式集結成類似通靈對話紀錄。作者則是以人類的思維視角對高維度的存有提出一些常見的疑惑。
Thumbnail
2024/07/15
導演採訪了他的心理醫生作為紀錄片的主題,導演拍片的目的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醫生教他的工具,他覺得很受用,所以想藉由這部紀錄片分享給觀眾。這部片我覺得挺讓人省思的,而文章我也會針對影片中我比較有感的片段來做分享,當然其中多少也會參雜一些我自己的濾鏡,推薦給那些深處在情緒困擾的人們 。
Thumbnail
2024/07/15
導演採訪了他的心理醫生作為紀錄片的主題,導演拍片的目的主要是因為,他認為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醫生教他的工具,他覺得很受用,所以想藉由這部紀錄片分享給觀眾。這部片我覺得挺讓人省思的,而文章我也會針對影片中我比較有感的片段來做分享,當然其中多少也會參雜一些我自己的濾鏡,推薦給那些深處在情緒困擾的人們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最近閱讀了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名著作《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其實已經待在書櫃中好一陣子,之前第一次閱讀時,或許因為沒有深刻的感受,也比較不習慣這類回憶錄的寫法而沒有讀完,近期再次翻閱,不知不覺的就徜徉在作者平淡樸實而溫暖的文字中。
Thumbnail
最近閱讀了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名著作《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其實已經待在書櫃中好一陣子,之前第一次閱讀時,或許因為沒有深刻的感受,也比較不習慣這類回憶錄的寫法而沒有讀完,近期再次翻閱,不知不覺的就徜徉在作者平淡樸實而溫暖的文字中。
Thumbnail
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了」的事,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是變動不居。這句話在很久以前對我來說是種激勵和支持,但也因為持續的變動不居,讓我在這過程中領悟另一件更重要的事。
Thumbnail
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了」的事,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是變動不居。這句話在很久以前對我來說是種激勵和支持,但也因為持續的變動不居,讓我在這過程中領悟另一件更重要的事。
Thumbnail
追求的東西追錯了,後悔一輩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透過一位學生,與一位教授,在人生的最後幾個月,告訴你追求的終點。
Thumbnail
追求的東西追錯了,後悔一輩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透過一位學生,與一位教授,在人生的最後幾個月,告訴你追求的終點。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 書摘: 第四堂課,他說:「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我去墳上看他。   而你,閱讀這些書頁,身在他的課堂當中。   我們彼此連結──我們不是波浪,而是海洋的一部分。   他在感動我們的同時,也繼續活下去。──米奇‧艾爾邦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 📖 書摘: 第四堂課,他說:「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我去墳上看他。   而你,閱讀這些書頁,身在他的課堂當中。   我們彼此連結──我們不是波浪,而是海洋的一部分。   他在感動我們的同時,也繼續活下去。──米奇‧艾爾邦  
Thumbnail
作者在因緣際會下與大學時期最愛的教授重逢,但是老教授卻不幸罹患【路格瑞氏症】,人生因而逐漸邁向死亡。在臨死之前,作者每個禮拜二到教授家看望他,並向他學習生死之智慧,瞭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課題。除此之外,這本書也是他們一起完成的最後一份論文。
Thumbnail
作者在因緣際會下與大學時期最愛的教授重逢,但是老教授卻不幸罹患【路格瑞氏症】,人生因而逐漸邁向死亡。在臨死之前,作者每個禮拜二到教授家看望他,並向他學習生死之智慧,瞭解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課題。除此之外,這本書也是他們一起完成的最後一份論文。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書籍翻拍成電影的真實故事,關於作者Mitch與Morrie (作者在大學時最親近的教授,但從畢業典禮之後因為生活的忙碌便沒有遵守要跟教授保持聯繫),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教授因為罹患漸凍人症並且時日無多,於是在女友的鼓吹下前去與教授見面。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書籍翻拍成電影的真實故事,關於作者Mitch與Morrie (作者在大學時最親近的教授,但從畢業典禮之後因為生活的忙碌便沒有遵守要跟教授保持聯繫),直到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教授因為罹患漸凍人症並且時日無多,於是在女友的鼓吹下前去與教授見面。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心得—來自20190524的我。 道理我們都懂,只是做不做得到。 一起活出精彩,明白死亡,讓愛發揚光大,讓初心永不熄滅。
Thumbnail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心得—來自20190524的我。 道理我們都懂,只是做不做得到。 一起活出精彩,明白死亡,讓愛發揚光大,讓初心永不熄滅。
Thumbnail
  如果你可以選擇的話…… 你會希望渡過一個任何事情都能夠做到的一天後死去。 還是希望成為行屍走肉永遠失去任何感受,並且無法死去?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後者吧? 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未知的死亡總是令人感到恐懼。 我們總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揹負上了許許多多的負擔與責任。 庸庸碌碌過了一生,
Thumbnail
  如果你可以選擇的話…… 你會希望渡過一個任何事情都能夠做到的一天後死去。 還是希望成為行屍走肉永遠失去任何感受,並且無法死去?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後者吧? 因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未知的死亡總是令人感到恐懼。 我們總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揹負上了許許多多的負擔與責任。 庸庸碌碌過了一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