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認識「羞辱創傷」▸(一):羞恥與羞愧

來源:Pexels
來源:Pexels
去年我從平時收聽的Podcast中認識了周慕姿心理師,當時她出版的書籍是《過度努力》,這個新名詞一出來,從訪談間摸索懵懂,試著檢視自己的狀態為何如此不好。大致說明我認知中的過度努力是一種討好的生存策略,如果我不努力,自己會被嫌棄或不被愛。剛接觸時可能會覺得,努力不是應該的嗎?周心理師提到自己的例子,在一次工作與生活上的打擊下,她的摯友說:妳真的不用一直很有用。不管你有沒有用,我們都愛妳。
周心理師卻回說:
如果我沒有用,先不管你們愛不愛我,我連自己都無法忍受自己沒有用。
這句話不僅她自己嚇到,我也震撼了一下。
如果我問你,你無法忍受什麼樣的人?我們可以很直覺性拋出各種形容詞,然而卻沒發現我們說出口的,是否可能是自己身上厭惡的特質。我不喜歡不努力的人,這卻間接成為我的枷鎖,我討厭不努力的自己;我討厭笨蛋,因為我怕別人認為我是笨蛋,所以我得努力做個聰明的人。
這樣的自我對話聽起來似乎像個傻瓜,但自我悲憫在周心理師新出的羞辱創傷書裡,是很重要的治療過程之一。許多人不願意或不知道如何開始自我悲憫,怕悲過了頭,在分享感受的過程中還得被指責是否情緒勒索。的確,情緒勒索浮出檯面後,很多人喜歡使用這個詞來懟回對方,也偶爾有誤用的情況。至少我可以確定的是,表達感受和勒索需求,是兩件不一樣的事。
羞辱創傷》提到,創傷會給我們帶來無力感和挫折感。在事件的發生當下,我們可能有羞恥感、羞愧感或罪惡感的產生。「恥」由「耳」部與「心」部組成,也就是透過聽,聽到那些不好的自己,在心中形成了無我價值的感受,覺得丟臉、被暴露。而羞愧感是其中還加了愧疚感。由於對我帶來傷害的人,同時也是我尋求安全感的人,如果我沒滿足對方的期待,我會感到一種背叛感、愧疚感。
適當的羞愧感讓人們開始建立道德感的認知,而過度的羞愧感卻限制人們的創造力與真實表達。群體無意識中建立的文化脈絡,傳承的榮耀拉高維度來看以後,背後卻是抓交替的無力感。
創傷,是一代傳一代的。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