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支持對癌症病患非常重要!」黃苡菱營養師強調,「我們很擔心看到的是癌症病患因為營養不夠,所以到後面的治療沒有辦法支撐,有些癌症病友的死因是營養不夠、支持不下去,所以營養支持非常重要。」 可能病患本身體質就比較瘦,或是得癌症之前就體重不夠、營養狀況本來就很差,在癌症治療的過程,因為化療或放療的副作用沒辦法吃、會吐、會拉,身體狀況愈來愈差,體重往下掉,到後來體力低下、白血球拉不上來,治療可能被迫中斷,導致惡病質現象,會讓患者情況很糟。因此針對癌症病患我們都會非常強調營養補充。
抗癌治療前、中、後,營養補充建議 黃苡菱營養師指出,癌症治療前就得注意蛋白質攝取,攝取量要比之前更高一些,譬如每公斤1.2-1.5 公克的蛋白質,同時,熱量攝取也是非常重要,癌友的BMI最好能夠在22以上,盡量在治療前維持自己的體重。
癌症治療中,營養補充就是「能吃就吃」,吃得下就盡量吃。有些患者抱怨聞到什麼味道都食不下嚥,只能吃白飯,這也沒關係,只要能夠吃都鼓勵盡量吃。因為食量有限,有些人會使用濃縮配方,把熱量、
蛋白質、營養素都濃縮在一起,對癌友營養補充來說也是有所幫助。
治療過程中可能影響免疫力,要盡量吃熟食,生食多少有些細菌,在抵抗力下降的狀況下,就算是一般的細菌,身體可能都沒辦法抵抗,食物最好煮熟再吃,以減少風險。
益生菌、乳酸菌、優酪乳等也建議先暫停。 癌症治療後要維持理想體重,熱量、蛋白質、脂肪、醣類、各種營養素都需要維持,蔬果的攝取是一定不能少。有人會想補充一些特殊營養,像麩醯胺酸、乳清蛋白、褐藻醣膠、多醣體等,其實基礎營養比較重要,因為打底沒有做好,再去補充其他營養品可能效果也不明顯。基礎營養補充做好之後,再來考慮選用特殊營養品。而營養品的成分皆不同,選用的時機不太一樣,建議癌友可以先跟醫療團隊討論,看看自己合不合適。
地基穩固很重要 黃苡菱營養師解釋道,蛋白質就是我們平常吃的奶類、豆、魚肉、蛋等,蛋白質消化分解成胺基酸後會被人體吸收。胺基酸有很多種,例如精胺酸、白胺酸、麩醯胺酸等,我們的細胞會把胺基酸合成為各種蛋白質,以修復組織、維持各種生理機能。平常吃這些食物,就是把身體的地基打好。 癌症治療前、中、後,都需要攝取充足的優質蛋白,甚至沒有生病的人,若蛋白質缺乏身體都會出問題,平時都要注意。
癌症治療期間,病患常詢問的EPA、DHA屬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靈芝、冬蟲夏草屬陸地多醣體類;而褐藻醣膠則屬海中多醣體類,是由褐藻中成分所萃取出的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調節生理機能,相關補充品和營養醫學食品近年愈來愈獲重視,且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有多項臨床實驗持續進行中。 另外,許多患者接受手術後,會以鱸魚作為術後營養補充,幫助傷口癒合,其實關鍵就是鱸魚含有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及胺基酸三大營養要素。現在市面上也有許多鱸魚萃取精華,胃口不好的病患也可考慮。
黃苡菱營養師回憶道,曾經有位40幾歲的肝癌病患,接受手術切除後選擇「斷食療法」,怎麼勸都勸不聽,漸漸就瘦得皮包骨,預後不是很好,因為瘦成那樣體力根本無法支撐,後續自然沒辦法接受任何治療,甚至連原本最基本健康狀況都很難維持。 接受正規治療加上營養支持的預後最好,選擇錯誤也會導致結果發展完全不同。
對於飲食大家經常沒有刻意規劃,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看到什麼就吃什麼,營養可能都沒有均衡。蔬菜、水果是平時大家吃得相對少的食物,其實很多重要營養素都是從這類食物攝取。也有一些人不吃澱粉,精緻澱粉本來就不建議吃,可是如果連全穀類、雜糧、根莖類,這種比較好的澱粉都不吃其實有點可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平時的食物多樣性不足,一餐可能只有三、四種食物,而且可能兩、三餐都吃差不多的東西,攝取到的營養素就不太夠。 黃苡菱營養師提醒道,我們非常建議從生活型態、飲食型態去改變,營養品僅是一個補救方式,「蔬果五七九」是最基本,由於各種蔬菜水果的營養素不盡相同,最好能均衡攝取,一定要吃到這麼多樣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