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第一頁起,我這先看過電影再讀書的腦袋,就徹底把 David Bowie 的形象(無論片裡或真實世界)代入書中文字!書中開場寫著,這個人身型瘦高,心中滿是迷惘、緊張、恐懼,講話有奇怪口音,和旁人格格不入。而且頭髮花白、膚色淺褐,眼睛則是淡藍色。骨架出奇地纖細,五官精緻、手指細長,皮膚幾乎透明,沒有毛髮。面孔有一種精靈的氣質,聰慧的大眼透著一種美好的稚氣...
其實 Bowie 在拍攝電影時,直接把片場佈景利用到他當年推出的新專輯《Station to Station》封面上,只不過那科幻冷漠的意象,與原著中散發的既孤獨憂傷,又典雅熱誠的溫暖調性差異頗大。這名孤獨的天外來客(Bowie 自稱自幼就是格格不入者,且曾見過外星人)在為自己老家同胞的未來做努力時,也提醒地球人莫忘自身愚蠢,卻仍無奈地親身見證周遭人類被各種愚行自我毀滅,重蹈著他母星覆轍。末世般的寓言,透露出反戰、環保、反歧視、反體制的智慧箴言,兼具反烏托邦精神。可這個故事又全發生在地球上,即使那是 Walter Tevis 設定的二十幾年後——八〇年代下半葉——的時代,卻並未有太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對,這本書不是那類型的科幻小說。
水門事件有沒有改變美國社會和政壇狀況,我不知道,但尼克森的確因此而身敗名裂,就像因為飛太高而被太陽融化翅膀以致墜海而死的伊卡洛斯一般。《伊卡洛斯的墜落》(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荷蘭畫家布勒哲爾的作品,被懸掛在書中各處,亦引為章節名稱,更象徵主角的命運:從外太空墜落至地球、從智慧高人一等的異星生物墜落至與地球人無異的庸庸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