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童年噩夢單元,本篇聊聊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導演於1979年的經典電影《異形》(Alien)。上次看這部片時年紀很小,只依稀記得有隻槌頭臉外星人和主角大殺特殺,誤以為又是部英雄打怪片,實際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反而電影過去一半,異形都還沒露全臉,所以並沒有一船的太空人操著亮閃閃的特效與怪物乒乓亂鬥這回事。有怪又不打怪,卻能讓人全程都懸著心不敢錯過每幕畫面,就是本片的精巧之處。
一定有不少夥伴們同樣誤以為自己是來看打怪的,本片片名《異形》(Alien)十分有欺騙性,直接告訴你這是關於異形的故事,電影還沒開始就畫了個靶等著觀眾去射,「要出來了嗎?要出來了嗎?」當這麼期待的時候,已經落入導演設下的懸疑氛圍中。
如果要用兩個字讓我概括這部片,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耐心」。本片花了大把大把的時間在營造懸疑的氛圍,以剛捉到小異形的時候為例:船員一通爭論後把異形帶進船裡,然後打起來了嗎?沒有。這隻小異形趴在男人的臉上安靜如雞,看似詭異但詭異得不激烈,船員們也不急著殺它,先掃描,漸漸發現它的異常,再輕劃一刀……異形受傷了!他們打起來了嗎?還是沒有。只聽「滋」一聲,異形的體液穿透好幾層樓,全程也是安安靜靜的,一切的恐怖都以非常冷靜的速度在鋪墊。
讓人聯想到看東方鬼片的體驗,一般鬼都先不露臉,故弄玄虛地東晃一下西碰一點,然後恢復平靜,主角自以為摸到點邊的時候,「那東西」又有下一步動作。玄幻迷信又難以掌控的鬼(或說行動像鬼魂的怪物),套上設計精細的高科技外殼,衝突的元素在本片中融合地令人極度舒適。太空撞鬼,或者說「科幻驚悚 (sci-fi thriller)」,後來也有越來越多這種類型的電影出現。
不帶任何知識背景的情況下二次(也可能是三四次)觀賞本片,直到尾聲人死到剩三位時,才發覺案情不單純:70年代的電影,最後倖存的是兩個女人和一個黑人?超凡脫俗的性別與種族分配肯定有鬼,本片只要提到「母親」、「孩子」等字眼的時候,哪怕是在開玩笑都要注意。
先是「孩子」。本片的名場面之一是異形寄宿在男性船員Kane後再從他的肚子蹦出的時候,好一個血淋淋的剖腹產!有人直接稱呼那隻異形是「Kane’s son」,直接將生殖的性別錯了位。
然後是「母親」,引導船隻方向的電腦系統,被稱為「母親(mother)」。哪怕被它惡整得要死,臨危的時候主角還是會去尋求她的意見。本以為用現在的角度來看,等於快被團滅的時候顫巍巍掏出Google輸入:殺異形的方法,其實不然,女主一次次對mother提問,輸入「請解釋」、「請進一步說明」後被拒絕,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看到「船員可棄」的答案時,絕望得像是被母親拋棄的孩子。
對比之下,我們沒人會要Google或ChatGPT「給出一個完美的解釋」,要是收到的回答跑題了,也不會太憤恨。對此查了下,發現個人電腦在1970年代末才開始普及,差不多就是本片完成的時間,電腦還是一個對大眾來說神秘的存在,似乎也可以依賴,所以是「母親」。今天我們已經知道database有它的極限,即是是優化好幾代的ChatGPT也有不靈光的時候,對電腦的神祕信仰似乎已停留在過去的作品中,回頭檢視倒有種欣賞古董的感覺。
1970年代的電腦可以做甚麼?可以看看下面這支影片找了一群小孩去玩,每個人都在找滑鼠的地方很好笑:
除了節奏的把控,營造本片的懸疑效果,音效功不可沒,尤其是生物音。剛開始下船探勘的場景幾乎沒有台詞,取而代之的是規律的呼吸聲,呼吸聲聽得出悶在太空衣裡所以有些艱難,聽起來很窒息。這段呼吸聲非常長,貫穿著他們摸索穿越隧道時、觸摸異形化石時、查看異形卵時......。當碩大如骷髏的王座出現在眼前,莊嚴而肅穆,此時的呼吸聲卻又像是驚嘆。
另有一幕是Brett在找貓,他穿越滿是大型機器的房間,背景的機械音「砰砰、砰砰」,像極了人類的心跳。以上兩個場景為例,利用音效產生人類和機械的錯位是很令人驚豔的設計。
《異形》是個披著怪物皮的懸疑驚悚片,節奏一反常規的緩慢而冷靜,搭配各種怪異的生物音,一步步勾起觀眾的心。本片有許多錯位的設計:男性和女性生殖角色的錯位、人體與機械的錯位、甚至是英雄性別的男女錯位,倒錯與混亂,多維度的失序讓這場精彩的太空災難來得更盛大了些。
圖片來源:
https://www.themoviedb.org/movie/348-alien/images/backdrops?language=zh
https://www.amazon.com/Alien-Movie-Poster-24-x36/dp/B00J91YN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