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0日,拜登(Joe Biden)宣誓就職,成為繼奧巴馬(Barack Obama,又譯作歐巴馬)、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作川普)後,第三位處理阿富汗撤軍問題的美國總統。(本篇為系列文章之三)
在奧巴馬任內,面對日漸復起的塔利班、風評不佳的阿富汗政府,其努力平衡撤軍派與軍方分歧,希望以折衷方案緩衝阿富汗困局的殺傷力,故一開始並未同意軍方的增兵3萬要求,也未全然聽取拜登的撤軍建議,而是寄望以「國家建設」、適量兵力,維繫美國在阿富汗的反恐事業。然在軍方以輿情施壓後,奧巴馬只能同意增兵,但也同時聽取拜登建議,於2009年11月23日宣佈增兵3.3萬,同時公布撤軍時間表,要求美軍自2011年7月起逐步撤離阿富汗。
特朗普上台後,阿富汗局勢比奧巴馬時期更加惡劣,美軍已逐步撤出阿富汗,塔利班的攻勢日漸凌厲,美國政壇也基本形成了「只求反恐,不求擊潰塔利班」的共識。而面對軍方的少量增兵要求,特朗普陷入建制派與反建制派的鬥爭,並在以班農(Steve Bannon)為代表的反建制派落敗後,於2017年8月18日宣佈增兵4,000人。然因阿富汗的安全局勢依舊沒有起色,加上特朗普為求連任,必須實現自己「支持從阿富汗撤軍」的競選承諾,故其最後直接繞過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展開談判,雙方於2020年2月29日簽署協議,特朗普表示,將在「塔利班履行承諾」的情況下,於2021年5月1日前完成撤軍。
然而特朗普連任失敗後,這個燙手山芋便傳給了拜登。
拜登與團隊的立場 拜登上台時,駐阿富汗美軍尚有約3,500人,而塔利班已經控制了近20%的阿富汗,阿富汗政府真正實控範圍,則僅有30%到50%的阿富汗國土。2021年2月3日,拜登政府開始陸續召開阿富汗事務會議。
截至2021年4月14日宣佈決策前,美國政府共召開了25次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並派出官員實地走訪評估與溝通,例如國防部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又譯作奧斯丁)便於3月21日出訪阿富汗,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亦於3月23日前往布魯塞爾與北約盟友溝通。最終拜登於4月14日宣佈將於5月1日啟動全面撤軍,流程整體會在9月11日前結束。
而與前幾任總統不同的是,拜登有豐富的國際經驗,且對阿富汗事務耕耘已久。在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期間,拜登曾多次訪問阿富汗,親眼目睹阿富汗政府的腐敗,並由此堅定「美軍不值得為此犧牲」的政治立場。此外,拜登早年經歷美國撤軍越南的政治風暴,深知撤離止損的道理。故在兩重脈絡交互作用下,拜登格外堅持要自阿富汗全面撤軍,「前任總統都想撤軍,但最簡單的決策,卻是在阿富汗保持一定軍力。我不想成為做簡單決策的總統。」
而在決策團隊組成上,拜登所選的成員大多願與總統相協調,並會配合總統的意志進行討論。例如外交體系的國務卿布林肯、白宮辦公廳主任克萊因(Ron Klain)、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cob Sullivan,又譯作蘇利文)等,皆是拜登此前的長期顧問與助手,自然清楚拜登對撤軍阿富汗的強硬立場。
此外軍方態度也與奧巴馬、特朗普時期不同,不僅軍人出身的國防部長奧斯汀未多加阻攔,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又譯作麥利)也在內部決策會議上表示,自己親歷當年軍方強壓奧巴馬增兵的過程,有了兩點心得:第一,不要強迫總統決策,而是要給總統思考空間;第二,若對總統決策有所不滿,也應尋求正當管道提出建議,而非訴諸媒體。其中第二點,便是指2009年9月21日,《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刊載對時任駐阿富汗美軍聯軍總司令麥克里斯特爾(Stanley A. McChrystal)的專訪,泄露奧巴馬政府對增兵的負面態度,並表示「不增兵就等着敗退」,意圖以輿情迫使奧巴馬妥協。
綜上所述,拜登的阿富汗決策團隊可謂是奧巴馬、特朗普以降,最受總統意志主導的組合,就連向來主張增兵的軍方,也不再堅持既有立場。然此結構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內部衝突,卻也埋下新隱憂:拜登對阿富汗政府的高估,以及對塔利班反攻的低估,在決策團隊內缺乏明顯制衡聲音,再加上其餘人等同樣低估了塔利班的實力,故美軍最終沒有依照特朗普留下的時間表撤軍,而是在預定要全面撤離的5月1日才啟動撤軍,導致後續上演了「阿富汗已變天、美軍卻還在撤離」的魔幻場景。
撤軍時間何以失算 回顧過往,拜登對塔利班的錯估,其實早在2009年提交給奧巴馬的備忘錄中便可看出。
彼時拜登主張,在阿富汗推動「國家建設」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略目標僅有反恐、打擊基地組織兩大項,擊敗塔利班從來不在議程內。「塔利班曾是、現在也是阿富汗普什圖社會的一部分,其成員大部分可融入阿富汗社會,就算美國不增兵,塔利班也沒有能力徹底推翻阿富汗政府,也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此外,拜登還預測,基地組織極不可能重返阿富汗,就算塔利班獲得政治優勢,也不會邀請基地組織回歸。
而由現實發展來看,拜登雖對阿富汗事務有一定了解,卻也着實高估了美國扶持的阿富汗政府,同時嚴重低估了塔利班的戰鬥力,以及其與基地組織的結盟關係。而這一判斷在後續決策中,被外交、情報體系的布林肯等人樂觀放大,軍方人員雖曾提出相反評估,卻同樣是相對樂觀的意見。
首先,在以布林肯、沙利文為代表的外交情報體系一方,其設想了美軍撤退後的最佳情境,認為塔利班可能與阿富汗政府達成「政治和解」,但塔利班將會控制更多地區,而阿富汗政府的實控範圍將縮小。故在2021年3月下旬時,布林肯還曾提議,延長撤軍時間,以推進阿富汗的政治和解。
而代表軍方的奧斯汀、米利則設想了最差情境,認為阿富汗可能在美軍撤出後爆發內戰、塔利班恐將佔領喀布爾,阿富汗政府將會垮台,基地組織會再次集結,阿富汗的人權條件將一落千丈,並會有多達50萬難民湧向他國。雖說軍方的預測大體符合後續發展,但其所評估的阿富汗政府垮台時間卻是「數月乃至數年後」,明顯與現實走向不符。故彼時就連奧斯汀,也曾提出相對緩慢的多步驟撤軍方案。
綜上所述,拜登時期的阿富汗決策團隊,可謂從總統、外交、情報到軍方系統,都對阿富汗情勢過於樂觀,由此導致了後續一連串措手不及。2021年5月1日撤軍開始後,奧斯汀與米利發現情況似乎不如預想,塔利班的反攻相當迅猛,兩人遂在確保美軍安全、避免恐襲侵擾等考量下,建議拜登加速撤軍步伐。
2021年7月8日,拜登宣佈將撤軍完成時間由9月11日提前到年8月31日,此時的塔利班已控制阿富汗90個行政區,約佔國土的22.5%;但待至8月16日、塔利班進入喀布爾隔日,阿富汗已有98.2%的國土落入塔利班之手,美國卻還在狼狽撤退中,直到8月31日才徹底完成。
從小布殊、奧巴馬、特朗普到拜登,美國4任總統皆在阿富汗戰爭上有所誤判,小布殊貿然開始了20年的軍事泥淖;奧巴馬與特朗普面對強勢軍方只能持續無效投入美軍;拜登雖終於找來黃金陣容、實踐撤軍意志,卻敗在對節奏調度的臨門一腳。眼下美國雖自阿富汗困局中解脱,卻已不見20年前的意氣風發,經歷在中東的多年虛耗,流失的國力就像亡於戰火的生命,短期難復。
原文發表網址:
202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