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難題: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為何撤軍阿富汗如此艱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2001年9月11日,「九一一」事件摧毀了紐約世貿中心,也改變了美國與世界的歷史走向,時任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又譯作小布什、小布希)於同年發兵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迅速垮台,美國也開始了在中東二十年的反恐戰爭。(本篇為系列文章之二)

然而在此之後,美國的阿富汗政策陷入糾結。首先,塔利班雖在失去政權後一度沉寂,卻於2007年捲土重來,並利用阿富汗政府統治羸弱的事實,於農村與山地展開軍事鬥爭,更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動員下,吸引到各路聖戰組織支持,規模日漸壯大。

其次,美國與阿富汗政府的摩擦漸起,前者自認已在阿富汗挹注不少資源,但始終未見當地經濟顯著成長,且阿富汗政府貪腐成風,卻在圍堵塔利班上毫無建樹。如此現象在美國內部引發了輿論質疑:美軍在阿富汗的功能,是否就是不斷戰鬥犧牲,從塔利班手中搶回失土,再被治理失敗的阿富汗政府輸掉?

在此情況下,「增兵或撤軍」成了小布殊之後歷任美國總統的阿富汗難題。當拜登(Joe Biden)政府於2021年全面撤軍時,因錯估塔利班的復起速度,上演了阿富汗已變天,美軍卻仍在撤離的魔幻場面,飽受各方批評。但回顧過往,不論奧巴馬(Barack Obama,又譯作歐巴馬)或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作川普),兩人在面對阿富汗難題時,皆曾陷入進與退的兩難,從而一再延遲撤軍時機。

故與其說拜登搞砸了一切,不如說是小布殊打開了潘多拉之盒,奧巴馬與特朗普努力掙扎止損,最終由拜登徹底收尾。在塔利班二度執政的一周年回望過去,往事的脈絡更加清晰。

奧巴馬:努力在同黨與軍方間求取平衡

首先,奧巴馬的阿富汗決策,更多是對軍方與同黨立場的平衡回應。面對各方期待糾錯,奧巴馬政府自2009年1月23日起召開數次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經歷了正反雙方的激烈博弈,最終於2009年11月23日宣佈增兵3.3萬,同時公布撤軍時間表,要求美軍自2011年7月起逐步撤離阿富汗。

細究當時的決策團隊立場,代表軍方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Michael Mullen)、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烏斯(David Petraeus)皆是強硬的「增兵派」,兩人要求奧巴馬必須立即增兵3萬人,以應對塔利班的春季攻勢,否則阿富汗大選恐無法順利進行。

同樣支持增兵的,還有國防部部長蓋茨(Robert Gates,又譯作蓋茲)與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又譯作希拉蕊),但兩人的目標與軍方略有不同。蓋茨雖同意增兵,但認為僅需增兵5,000人至7,000人,無須將人數拉高至3萬;希拉里則認為美國不能放棄在阿富汗的反恐事業,軍事投入雖無法確保勝利,但若美國政府連增兵都不願意,則阿富汗這盤棋必輸無疑。

然而,奧巴馬團隊中也存在反對增兵的勢力,那便是副總統拜登與白宮辦公廳主任伊曼紐爾(Rahm Emanuel)。拜登受自己從政之初的越戰經歷影響,擔憂阿富汗將成「中亞的越南」,使美國深陷泥淖,故其向奧巴馬建言:美國不可能擊敗塔利班,若基地組織(Al-Qaeda,又譯作阿爾蓋達或蓋達組織)已不成氣候,美國便無需駐軍阿富汗,軍方的增兵要求毫無勝算,小布殊時期念茲在茲的「國家建設」也沒有必要,因為阿富汗基礎設施貧弱,國家治理能力也十分低落,美國強推「國家建設」只會失敗;而伊曼紐爾則從協助奧巴馬連任的視角出發,其觀察當時的美國民調,發現共和黨選民中支持增兵者高達70%,民主黨選民則僅有49%,故表示反對增兵。

而回到總統個人立場,奧巴馬與前任小布殊的差異在於,小布殊因對阿富汗事務不甚了解,故相對依賴決策「導師群」的建議;奧巴馬則因對阿富汗事務有一定了解,故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個人立場。在奧巴馬看來,美國有必要持續在阿富汗進行「國家建設」,但軍事投入的目標不應該是擊敗塔利班,而是遏制恐怖主義,故其一開始並未支持軍方的增兵提案。

然在2009年9月21日,《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刊出了對時任駐阿富汗美軍聯軍總司令麥克里斯特爾(Stanley A. McChrystal)的專訪,麥克里斯特爾不僅透露了奧巴馬政府對增兵的不置可否,更公開表示「不增兵就等着敗退」。此乃軍方故意為之的資訊外泄,目的是借輿論壓力迫使奧巴馬同意增兵,而就結果來看,軍方的確得償所望。

在輿情洶湧下,奧巴馬最終選擇向軍方妥協,同意了增兵計劃,但與此同時,其也採納拜登的建議:必須明確限定增兵上限,並同步確定撤軍時間表,故而有了2009年11月23日先增兵再撤軍的政策公布。

但即便如此,美國的阿富汗困境仍在持續,增兵計劃或許滿足了軍方,撤軍計劃卻再次激怒了軍方與共和黨,並引發部分美國媒體擔憂,此舉會讓盟友懷疑美國的戰略能力與意願。此外新投入阿富汗的美軍無法有效遏止塔利班活動,後者反在得知美國即將撤軍後,更加積極招兵買馬、「以待來日」。

簡言之,奧巴馬政府意識到美國在阿富汗的困境,並希望收縮戰略、調整手段,卻終究功敗垂成,新投入的美軍也不足以實現包括反恐在內的任何目標。

特朗普:局勢更加惡劣

特朗普上台後,面對的窘境比奧巴馬更加嚴重。

2011年起,美軍逐步撤出阿富汗,塔利班復起之勢漸強,阿富汗的安全形勢並未好轉,「國家建設」也未見顯著成果,「增兵或撤軍」的民意拷問卷土重來。眼見局勢每況愈下,特朗普在2017年1月上台之初,便默許軍方將駐阿美軍由8,500人增兵至13,900人,但時任國防部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又譯作馬提斯)仍希望能得到總統的正式授權,故特朗普政府乃自2017年3月1日起召開多次阿富汗事務會議,並於2017年8月18日正式宣佈增兵4,000人。

決策過程中,團隊基本上已對美國在阿富汗的「有限戰略目標」形成共識,即美國只需確保阿富汗不再成為恐怖組織的策源地即可,不必謀求徹底擊敗塔利班。但即便如此,各方仍在增兵方案上產生分歧。

其中,馬蒂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Herbert McMaster)、白宮辦公廳主任普里伯斯(Reince Priebus)、國務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又譯作提勒森)、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皆支持增兵。麥克馬斯特主張增兵3,000人至5,000人,但為與美國整體的「逐漸撤軍」立場相符,其包裝出了「R4+S」的說法,即強化(reinforce)軍力與培訓、整合(realign)資源、協調(reconcile)阿富汗政府與各派力量合作、區域化(regionalize)印巴等國力量、維持(sustain)阿富汗總體局勢。

而反對增兵的代表人物,是總統首席戰略專家和高級顧問班農(Steve Bannon),其主張動用中央情報局特種部隊,或僱用私人軍事承包商來實現反恐目標,而非直接增兵。對身為反建制派的班農來說,其更多是從美國的內政視角出發,畢竟「反對增兵」向來是特朗普的政治理念,也是其競選承諾,此外支持增兵大多是建制派,故若其在決策中敗下陣來,班農還能趁勢宣傳建制派的失敗與無能。

而最後促使特朗普倒向增兵派的,便是班農在與馬蒂斯等人的博弈中落敗。首先,班農持續遊說中央情報局局長蓬佩奧(Mike Pompeo,又譯作龐培歐),希望其向總統強調,中情局足以替代軍方實現反恐,但蓬佩奧出於對個人政治前途與機構利益的考量,最終沒有配合班農,反是向特朗普表示,撤軍或將引發新的恐襲活動。

與此同時,馬蒂斯、麥克馬斯特及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也反覆向特朗普強調,若不增兵,阿富汗捲土重來的恐怖組織完全可能重演「九一一」事件,屆時特朗普必須負全責;馬蒂斯更向特朗普表示,一旦撤軍,便意味美國徹底在阿富汗認輸。

這場博弈最終以班農辭職、建制派鞏固主導地位結束,耗時5個半月的立場撕扯,讓特朗普同意了軍方立場,宣佈增兵4,000人,但同時強調終將撤軍。

而此次增兵結果與奧巴馬時期相同,新投入的美軍同樣無法挽救阿富汗的安全形勢,塔利班的擴張態勢依舊。故在特朗普任期尾聲時,為實現自己當初「支持從阿富汗撤軍」的競選承諾,其直接繞開阿富汗政府,選擇與塔利班展開談判。2020年2月29日,特朗普政府與塔利班簽訂協議,宣佈將在「塔利班履行承諾」的情況下,於2021年5月1日前完成撤軍。

但平心而論,即便特朗普連任成功,建制派、反建制派的政治鬥爭恐還會持續,在塔利班持續擴張的局面下,特朗普是否還能堅守撤軍承諾,恐怕不能確定。但無論如何,這一齣延宕20年的拖棚歹戲,終究在拜登手中上演了大結局。

原文發表網址:

2022.8.27

美國的難題:從奧巴馬到特朗普 為何撤軍阿富汗如此艱難(二)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80752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燕婷的沙龍
80會員
428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劉燕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4/17
4月13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撒馬爾罕出席第四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會議由烏茲別克代外長主持,俄羅斯、伊朗、塔吉克、土庫曼、巴基斯坦外長與高級官員皆有出席。會後各方發表《撒馬爾罕宣言》,傳遞對阿富汗議題的共同立場,同時協定第五次外長會將於2024年在土庫曼舉行。
Thumbnail
2023/04/17
4月13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撒馬爾罕出席第四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會議由烏茲別克代外長主持,俄羅斯、伊朗、塔吉克、土庫曼、巴基斯坦外長與高級官員皆有出席。會後各方發表《撒馬爾罕宣言》,傳遞對阿富汗議題的共同立場,同時協定第五次外長會將於2024年在土庫曼舉行。
Thumbnail
2023/01/13
2022年,中東有不少國家發生了政治動盪。
Thumbnail
2023/01/13
2022年,中東有不少國家發生了政治動盪。
Thumbnail
2022/11/01
10月26日,阿富汗塔利班(Taliban)臨時政府副總理巴拉達爾(Abdul Ghani Baradar)在Twitter上表示,其於當日會見了中國駐喀布爾大使王愚,談及塔利班希望中國把阿富汗納入「一帶一路」倡議。
Thumbnail
2022/11/01
10月26日,阿富汗塔利班(Taliban)臨時政府副總理巴拉達爾(Abdul Ghani Baradar)在Twitter上表示,其於當日會見了中國駐喀布爾大使王愚,談及塔利班希望中國把阿富汗納入「一帶一路」倡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很多歷史事件,會持續地在不同領域的書籍中被引用,通常是被拿來對某個論點做舉例,或者作為前車之鑑。阿富汗戰爭是其中引用率特別高的事件,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反面教材。這場長達20年、部屬數十萬美軍、消耗約一兆美元的軍事行動,究竟為何如此失敗?為什麼在美國外交歷史上留下無法抹滅的汙點?值得所有人探究。
Thumbnail
很多歷史事件,會持續地在不同領域的書籍中被引用,通常是被拿來對某個論點做舉例,或者作為前車之鑑。阿富汗戰爭是其中引用率特別高的事件,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反面教材。這場長達20年、部屬數十萬美軍、消耗約一兆美元的軍事行動,究竟為何如此失敗?為什麼在美國外交歷史上留下無法抹滅的汙點?值得所有人探究。
Thumbnail
2001年9月11日,「九一一」事件摧毀了紐約世貿中心,也改變了美國與世界的歷史走向,時任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又譯作小布什、小布希)於同年發兵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迅速垮台,美國也開始了在中東二十年的反恐戰爭。
Thumbnail
2001年9月11日,「九一一」事件摧毀了紐約世貿中心,也改變了美國與世界的歷史走向,時任總統小布殊(George W. Bush,又譯作小布什、小布希)於同年發兵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迅速垮台,美國也開始了在中東二十年的反恐戰爭。
Thumbnail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進入喀布爾,總統加尼(Ashraf Ghani,又譯作甘尼)出逃,「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政權宣告瓦解,由塔利班主政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於8月19日正式成立。(本篇為系列文章之一)
Thumbnail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進入喀布爾,總統加尼(Ashraf Ghani,又譯作甘尼)出逃,「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政權宣告瓦解,由塔利班主政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於8月19日正式成立。(本篇為系列文章之一)
Thumbnail
近日,美國舉國紀念了911事件的20周年。20年前,正是這場恐攻導致美國揮師阿富汗,扳倒塔利班政權。20周年紀念日原本是拜登總統給自己設下的從阿富汗撤軍的最後限期,如進行順利,雖不無是非成敗轉頭空、塔利班的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之感,療癒是說不上了,總算有個了結(closure)。如今在此紀念日前夕
Thumbnail
近日,美國舉國紀念了911事件的20周年。20年前,正是這場恐攻導致美國揮師阿富汗,扳倒塔利班政權。20周年紀念日原本是拜登總統給自己設下的從阿富汗撤軍的最後限期,如進行順利,雖不無是非成敗轉頭空、塔利班的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之感,療癒是說不上了,總算有個了結(closure)。如今在此紀念日前夕
Thumbnail
塔利班怎麼來的 塔利班是遜尼派的極端團體,中文的意思是神學士,最早由歐瑪爾(Mohammed Omar)與一群神學院學生在1994年創建的軍事部隊。成立目的為解決當時混亂的軍閥,並抱持在阿富汗成立政教合一政府的野心,成為世界上最純潔的國家。 1996年塔利班攻入首都喀布爾,奉行極端的伊斯蘭教
Thumbnail
塔利班怎麼來的 塔利班是遜尼派的極端團體,中文的意思是神學士,最早由歐瑪爾(Mohammed Omar)與一群神學院學生在1994年創建的軍事部隊。成立目的為解決當時混亂的軍閥,並抱持在阿富汗成立政教合一政府的野心,成為世界上最純潔的國家。 1996年塔利班攻入首都喀布爾,奉行極端的伊斯蘭教
Thumbnail
8月15日,勢如破竹的塔利班抵達喀布爾,與阿富汗政府展開圍而不打的政治談判,後者最終宣佈無條件投降,換得了塔利班的槍下留情,總統加尼亦在兵荒馬亂中倉皇出逃。如此場景,雖說在5月1日美軍撤出後便註定要發生,但過程中的種種情節迭加,仍讓這幕顯得格外戲劇化。 首先,是美軍的“西貢時刻”再現。當塔利班宣佈
Thumbnail
8月15日,勢如破竹的塔利班抵達喀布爾,與阿富汗政府展開圍而不打的政治談判,後者最終宣佈無條件投降,換得了塔利班的槍下留情,總統加尼亦在兵荒馬亂中倉皇出逃。如此場景,雖說在5月1日美軍撤出後便註定要發生,但過程中的種種情節迭加,仍讓這幕顯得格外戲劇化。 首先,是美軍的“西貢時刻”再現。當塔利班宣佈
Thumbnail
1988年5月,久戰而疲的蘇聯開始了北返步伐,逐步撤出在阿富汗的軍事部署,9年血戰不僅損耗超過萬名軍人,更嚴重動搖了蘇聯的威信與財政根基。儘管其最終決定認賠殺出,仍是難挽頹勢,於3年後迎來了自身終結,阿富汗親蘇政權則慘遭推翻,內戰隨即而起,塔利班終在1996年攻陷喀布爾,成了騷亂的最終勝者。 類似
Thumbnail
1988年5月,久戰而疲的蘇聯開始了北返步伐,逐步撤出在阿富汗的軍事部署,9年血戰不僅損耗超過萬名軍人,更嚴重動搖了蘇聯的威信與財政根基。儘管其最終決定認賠殺出,仍是難挽頹勢,於3年後迎來了自身終結,阿富汗親蘇政權則慘遭推翻,內戰隨即而起,塔利班終在1996年攻陷喀布爾,成了騷亂的最終勝者。 類似
Thumbnail
阿富汗閃電陷落和美國撤離的倉皇失措 是美國數十年來 外交軍事史上罕見的挫敗 其讓人驚嘆的程度 直追當年的西貢撤退和伊朗人質危機 但到目前 拜登總統在三個公開露面 對此表態的場合還是 一反美國政治傳統 堅決否認失敗 和粉飾太平 這讓本次事件的後續效應會有多大更讓人好奇
Thumbnail
阿富汗閃電陷落和美國撤離的倉皇失措 是美國數十年來 外交軍事史上罕見的挫敗 其讓人驚嘆的程度 直追當年的西貢撤退和伊朗人質危機 但到目前 拜登總統在三個公開露面 對此表態的場合還是 一反美國政治傳統 堅決否認失敗 和粉飾太平 這讓本次事件的後續效應會有多大更讓人好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