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5|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讓孩子福報綿延的方法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近期受了甘霖慈善積德會的委託,要我協助他們在東部送善款,我想這是好事,就接下來這個任務,後來甘霖慈善積德會在東部有送款任務,就會交代我去訪視與送款。
    幾次案件,如果送款日在假日,我就會帶兩個孩子一起去。東部很狹長,幾個鄉鎮的距離開車大概就要一小時。帶孩子去送款時,會在車上跟她們聊一下,為什麼要去送款。
    我告訴她們,這個協會是募集社會上的善款,把錢送給需要的人,包含緊急救助、慈善安葬等。社會上有需要協助的人,比如說有的人突然生病了,無法工作、沒有錢吃飯,這樣生活過不下去。所以慈善單位經過訪視後,若確定成案,我們就會把錢送到需要協助的人手上,幫他們度過這一關。我們目前生活過得順利,有能力就去幫助別人。
    這次送款的目的是慈善安葬。在開車到送款地點的過程中,我告訴小孩喪禮的流程,從佈置場地到冰櫃,從拜祭到最後火化,這些過程都需要葬儀社協助,因此需要一筆錢。今天我們就是要協助把這筆錢,送到需要的人手上,讓他們可以順利地辦完喪事。一樣是老話一句:「我們有能力就去幫忙別人」。
    到送款處後,協助的阿姨看到兩個小孩跟著來,也跟他們說:「這樣很好,我也這樣教我的小孩,有能力就是要去幫助別人」,說完就給孩子們涼水。過程中孩子們也協助我拍照,一起完成送款的程序。
    上次我們去送「房屋改建」的善款,這個更有感覺。她們看到蓋到一半的房子,我告訴孩子,這是因為他們住的房子年久失修,還會漏水,所以社會上大家一起集資,幫他們蓋一個新房子。回到家後,剛好看到網路上發的這一則案件房子未整修前的照片,我叫孩子一起來看,看一下為什麼房子要整修,也讓她們比較一下整修前後的房子,前後差異的照片,真的很有感覺。
    整理幾次她們跟我一起送款的案件,其實跟孩子聊天時,她們都有記憶,偶爾跟她們談談,就是一直強調「我們有能力就去幫忙別人」這句話,這算是一種洗腦吧!希望她們可以常記得這句話,並且給她們機會看看怎麼做。
    行善是好事,教人家行善又是更好的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若能從小就教她們多做好事,等於是從小幫她們培養福報。有做好事的心,德行自然也良好,有德就有福,往後人生也比較不用我們操煩。
    找到機會,就多帶孩子去做好事吧!行動式的機會教育,我們有能力就去幫忙別人吧!
    (分享完畢)
    所謂「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要教孩子行善,必須從自身做起。有緣人的教育觀念十分正確,經常對孩子灌輸:「我們有能力就去幫忙別人」的想法,並且身體力行,帶著孩子去做好事。從小教育孩子行善,小孩會記在腦海中,也把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當別人有困難求助於他,他就會想起父母說的這句話而願意去幫忙別人。這句話說起來平凡無奇,卻讓人一生受用不盡。
    小編也是甘霖慈善積德會的志工,和有緣人的觀念一樣,大部分送款都會找小孩一起去,例如,孤兒成年一人在外工作,卻因車禍斷腿生計陷入困境;年過五十、單身低收的癌症患者,因病情復發付不出醫藥費;單親低收扶養三小孩,卻因腿傷開刀,需要急難救助……,孩子一起去可以幫忙拍照記錄,也讓他們瞭解社會上存在許多弱勢者,自己有能力可以多幫忙。
    文中的有緣人說要給孩子機會看看怎麼做,這話說得很好。很多時候因為父母沒有提供孩子行善的機會,或是教導孩子怎麼做好事,所以他們不知道應該做;或是有善心,但遇見別人有困難時,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忙。因此,父母應該要經常在孩子面前主動示範如何做好事,且教導孩子做完好事後的正確心態。
    小編一家人出去,每次看到有弱勢族群在商場或休息站或路邊需要捐款,我或先生就會掏個50元、100元去捐,雖然只是小錢,也是我們的心意。有了孩子後,我們就把小額捐款這件事交由兩位孩子代行,一人拿50元或100元放入捐款箱中。久而久之,只要在路上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孩子就會主動來問我們要不要捐。
    記得有一次在自助餐店,四年級女兒看到一個幫助流浪動物的捐款箱,就自動把自己皮夾裡的50元拿去捐款,為人母親的我看到這裡,真的備感欣慰,我的女兒願意為了流浪動物,將她好久好久才能拿到的小錢捐出去,孺子可教也!這證明了帶孩子行善,的確會培養他們主動助人的心和行為。
    在教育孩子行善時,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助人後的心態。有的人雖然願意行善布施、幫助別人,卻展現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幫一點小忙就自認了不起,甚至會嫌棄受幫助者,或者到處去向人宣揚自己做了多少好事。所謂「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當布施心態不正確,覺得做好事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揚,雖然布施者仍會有福報,但這個善行就打了折扣。
    還有一點很重要,有一些人做好事是為了要有福報。剛開始為了鼓勵那些缺乏行善經驗、不願意行善的孩子做好事、多行布施,可以讓他們知道布施會有福報,但是不能一直強調這點,否則孩子會認為行善是為了得到回報,這樣的觀念就偏離了行善的初衷。
    因此,為人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必須特別教導孩子們正確的布施或行善觀念。要學習佛菩薩的慈悲、歡喜、卑下,用歡喜心去行善良事,在布施完後放下一切,「三輪體空」,不住於相,不執著於布施者、受布施者與布施之物,還歸清淨之心,因為布施和助人都是我們的本份,我們只是為所當為罷了,不是為了得到任何回報。此外,感謝對方給我們布施的機會,感謝老天給我們充足、不受饑困的生活,讓我們更懂得知足、惜福和感恩父母的照顧。
    我們常說人生要順利,就要有足夠的福德資糧。福德、福德,有德之人就有福;無德之人,就算擁有再多福氣,也終將揮霍殆盡。對孩子的教育應特別注重品德,要留給後代子孫的,也應該是受人敬重的德性,而不是錢財。林則徐祠堂前有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留財不如留德!父母只要在孩子幼小時就教育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品性,守五戒,修十善,並能多多唸經,銷除累世業力和提升心性,做到廣行布施和斷惡修善的身教,則孩子福報綿延不絕。父母自然可以放下擔心,微笑祝福他們的人生。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