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蒙地卡羅民歌西餐廳》

    蒙地卡羅,位於師大旁的歐風民歌西餐廳。
    庭院有座小瀑布,室內分為沙發區和中央用餐區、現場演唱小舞台,還有掛滿各種不同用途玻璃杯的時髦吧台。
    在民歌演唱風行那年代的尾聲,蒙地卡羅將現場演唱的氣氛魅力保留了下來。大門口擺放著當週駐唱歌手的班表,自彈自唱的歌手們,用吉他或電子琴彈奏出一首首當紅或是懷舊歌曲,還能接受現場小紙條點歌,當然太激烈或太冷門的歌就會被客氣的忽略。當一首歌快唱完時,我們習慣趕快空出手來熱烈鼓掌,以免孤身在台上的歌手覺得喪氣,這是小學生的我自認為的「我挺你」。
    台上沒有歌手演唱時,音響播放的是六七八零年代的經典英文歌曲,一想到這,我的腦子已自動播放 I’ll never dance again 開頭的薩克斯風旋律。
    每到晚間八點,服務生為每桌點上蠟燭,全室燈光調暗,氣氛從輕鬆熱絡變得浪漫滿屋,蛋蜜汁和紅粉佳人是最熱門的調酒。再晚一點,準備打烊前,偶有外國客人進來喝個一兩杯。
    在我的記憶中,各種聲音以神奇的和諧感充滿著整個空間:客人們輕鬆的聊天聲、廚房門開門關不時傳出來的料理聲、刀叉杯盤碰撞聲、客人推門拉門進出時的鈴聲、收銀台叮的一聲。不安靜,讓人可隨意用輕鬆姿勢在沙發上自在聊天;不吵雜,不至於需要放大聲量才能讓桌子另一端的人聽見,也不會注意到讓人總有點尷尬的,服務生收拾餐盤時的碰撞聲。
    餐點我認為就算到今日也還是很有競爭力;
    中午時段的夏威夷炒飯與披薩很熱門,適合師大的教授帶學生來聚餐或是商業人士來談事情;晚餐我最愛鵝肝醬牛排,但好像點餐率最高的是菲力牛排。千島醬生菜沙拉、無敵大蒜麵包和奶油餐包是那年代西餐廳的經典味道;酥皮濃湯有時單吃酥皮,有時浸到湯裡,都可以,反正常常喝,不需猶豫。餐後甜點通常是自製布丁,小時候的我傻傻只愛統一雞蛋布丁,長大才知道蒙地卡羅的布丁才是經典不敗款。
    有一道餐點「馬賽洛」已絕跡,若現在有人能復刻,我保證一定會成為網美必拍。
    在這樣適合聚餐約會的浪漫民歌西餐廳裡,出現我們三個穿著隨意的小毛頭,當時的我覺得有一點點彆扭,更不用說午餐時段前還坐在用餐區寫作業,做剪貼時擺得滿桌材料,超級突兀,但仗著自己一看就是老闆的小孩,也不管那些了,作業趕快寫一寫,就閃去我們的快樂天地:地下室。
    地下室,客人們絕不會知道的秘密空間,我們會在餐廳正忙時,跑去附近的漫畫出租店,一口氣借十幾本漫畫回來,鑽過忙碌調飲料的吧台,在地下室我們的基地瘋狂看漫畫,口渴時上樓討一杯史上最好喝的奶茶,然後繼續埋首漫畫世界。或是帶著零用錢去師大夜市的文具雜貨店逛街,然後再晃回地下室看漫畫。
    有時心血來潮會在營業前幫工讀生姊姊擺餐具、摺餐巾,將純白方巾折成帽子形狀讓小學生很開心,但畢竟是孩子,摺了一些覺得無聊就跑走了,實在稱不上「幫忙」。
    在經營餐廳的那幾年,爸爸白天還有藥局的忙碌工作,媽媽打理家務、照顧我們三個還要開功文教室,他們兩個都身兼數職,厲害的是還能陪伴我們,我們還是常常出去玩、有很多快樂的家庭時光,我們也仍然是乖到有名聲的好寶寶三姊妹。直到姊姊上國中,爸媽決定將時間多留給我們三個,毅然決然將餐廳經營權轉給舅舅,之後我們只有在聚餐時才會偶爾到蒙地卡羅回味鵝肝醬牛排跟史上最好喝奶茶。
    關於蒙地卡羅,太多細節存放在腦海裡,一個個片段已分不清時序:廚師臨時不來、爸爸只好挽起袖子進廚房支援做披薩做布丁煎牛排;在收銀台旁有媽媽為員工們編的輕鬆趣味月報;舞台區旁角落的沙發是我們最愛的 VIP 席;打烊後爸媽帶工讀生姊姊們和我們一起去淡水海邊玩、吃蒙古烤肉……
    我無從得知當時爸媽的疲累與壓力,我記憶中經營蒙地卡羅的爸媽是帶著笑容的,餐廳總是歡樂的。那是一段帶著浪漫光暈的回憶。
    #回憶30年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長大後偶爾會有距離空間感與記憶落差太大的錯亂;房子變小、巷子變短,曾經對於一切事物保有的新鮮奇妙幻想,也消失了。 因此決定寫下來,像是放進密封保鮮盒裡,還另外多放幾塊除濕用的矽藻土,小心翼翼珍藏這些腦海中的兒時點滴回憶。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