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以人為出發點解決問題」 資深Google互動設計師劉家煒 紐約 x 台灣產品設計旅程

「還沒學到理想中的設計」花3年探索留學動機,用熱情去檢驗才是真指南針

去美國留學是很多學子的理想和抱負,但對劉家煒而言,這不是一句「跳脫舒適圈吧!」就能衝動做出的決定。家煒:「醞釀很久的計畫需要很強的動機,更可能是一個自我、自私的決定,因此一定要三思而後行」。畢業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擁有高學歷的光環、羨煞眾人,但他的內心卻始終有一股聲音,告訴他:「我還沒有學習到自己想像中的設計」。面對數位產品的崛起,不再被定義為 Object、系統化;取而代之的是用戶的互動、品牌服務和體驗。家煒想要有更完善的學習和環境和做更廣義的設計,這股強烈的動機終於驅使他飄洋過海遠赴美國紐約留學;而從「想去」到「出發」的留學之路,竟足足花了謹慎的家煒三年規畫!

第一步擁有強烈動機並不夠
對家煒來說,空有強烈動機,並不足以支撐高風險的留學之路。需要謹慎評估、動機明確、清楚自我理想的輪廓,才可確保出去以後能否持續保持動力。他認為,深刻的自我評量佔整體 50% 重要性,思考透測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最重要的是,不要拿別人的理想的動機去思考,要用自己的熱情去檢驗,才是真正動機的指南針

第二步留學目的是什麼
如同行銷的黃金理論,我們做每件事都要思考目的、目標後再行動。家煒建議可以認真思考究竟留學的實質達到甚麼目的?

第三步:看設計團隊案例,逐漸劃出理想輪廓、確認動機
這就像先去想像自己未來要在什麼樣的設計團隊工作,家煒當時就研究了一個重新設計購物車功能的案例,透過案例中設計團隊研究美國人的購物動機,理解到想待的團隊文化、工作模式,進而劃出職涯雛形的第一步。緊接著,他又看了一本書,是在探討服務設計如何轉換到互動設計。家煒也注意到,海外有很多藝術科系相當重視創作精神,給予教師很大的權限,讓他們如同開啟新創事業一般地開設課程,這樣跳脫傳統框架的創新教育方式,與台灣截然不同,也更加奠定了家煒想去海外深造的動機。

第四步:聚焦想學習的科目、確認選擇
選校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確認課程內容,有沒有符合自己想加強的專業,更重要的是學校的文化、校風和教師的背景經歷,都可回溯去驗證有沒有符合自己的初衷和動機。
Photo credit: Chia-Wei, Liu
Photo credit: Chia-Wei, Liu

把調研轉化成展覽 ,Frog Design「參與式設計」拉近決策者與使用者的距離
LinkedIn 上完美的履歷,背後可是堅定的毅力和信念驅使後的結果。家煒畢業後沒多久就進入知名的 Frog Design 任職,看似一帆風順,殊不知剛畢業的兩三個月,身為國際學生的他四處碰壁。最後教授一句話如醍醐灌頂般地提醒了他:「在美國找工作不是在電腦前找。」受教授一席話提點後,家煒開始找向欣賞的教授,自我推銷,更積極地去很多設計相關的社群聚會,建立人脈網絡,最後在他人的引薦下,順利進入 Frog Design,開啟了不凡的設計旅程。
被問到 Frog Design 跟其他類型的設計公司有何不同,家煒表示,2010 年為設計的黃金年代,新的設計方式與概念問世,大型的科技公司也開始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大企業的系統化的設計流程剛好也是他的興趣所在,符合他的理想輪廓,因此決定加入。在 Frog Design,主張讓用戶沉浸在設計流程當中,引導用戶探索需求,進而成就用戶的「參與式設計」,也就是幫忙定義策略和體驗,最後設計出產品最理想的狀態。
對家煒來說,在美國工作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身為一個設計師,終於不再只是協助設計產品的外觀,而是真實參與設計的過程。家煒以一間紐約新創癌症公司舉例參與式設計的大綱,為了要協助研發,能夠幫助患者管理疾病、以及擁有情緒上支持,進而延長癌患者延長生命創新癌症藥,前期的調研十分重要。

1、前期探索 Entity building
第一階段的調研,家煒和團隊利用兩周的時間走訪病患和家人親友訪談、寫日記,理解他們治療服務機構的體驗整個流程,並深入了解使用者的痛點。「這些發現如同當頭棒喝打在決策者的身上」家煒說道,他們將研究結果以非傳統的方式呈現,擷取成作品展覽,甚至轉化成聲音故事,讓決策者在展覽中,深刻體會到使用者的掙扎,進而放手讓設計師設計出最符合使用者情境的產品。

2、決定優先順序 Prioritize
理想很遠大,但殘酷的現實是時間和資源有限。由於前期的完整調研,讓整個設計團隊能夠了解何為最須優先解決的問題,和最該搶先被研發的設計,避免無效率的溝通和作業。
Photo credit: Chia-Wei, Liu

加入 Google 海歸「不舒適的舒適圈」 ,設計人人都能感受的生活性體驗

在 Frog Design 七年多之後,家煒又開始重新思考何為自我輪廓,在多次參與式設計的經驗後,他已經可以預見接下來的職涯,他意識到自己還是想再跳脫舒適圈繼續成長,同時他也體悟到原來自己理想中的設計影響力,並不是那些標新立異、遙不可及的設計,而是他身邊親近的家人朋友都難感受到的生活性設計體驗。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但一定要時時審視自我動機為何。家煒的職涯觀就是,應該要在可以承擔風險的年紀時多元嘗試、進行策略性探索,發現自我潛能。於是他開始加入紐約和舊金山的新創團隊,最多都沒有五人,得到大企業所沒有的強力衝擊和轉變。
他也建議在加入一間公司時,先不要在意公司的規模,而是要去觀察該機構的流程或專案是否有能學習之處,再來就是思考有沒有喜歡的主題和足夠的熱誠讓你願意持續任職。幾經思考和審慎衡量後,他決定回到大公司的團隊,並且回到家鄉,也就是加入台灣 Google 設計團隊。
「在 Google,你必須要突破很多框架,才能轉換成專屬用戶的體驗」家煒說道,不同與一般公司,Google 的設計流程需探討三個不同的維度,也就是深度、廣度和創新,但大多的情況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的三維完美。因為每個設計都需要顧及 Android 的系統是否能相容,可說是工程浩大。此外,合作流程需與各個部門進行溝通以及討論,常常需要顧及 Google 和 Android 的步調以及規範,再來才是談創新設計,最終80%的提案都不會成真,可見現在我們所使用的 Google 設計,都是歷經重重關卡的最佳解決方案。
而被問到 Google 的公司文化和怎麼樣的人可能被錄取 Google,家煒列舉:合作 、問題分析能力。他補充,一個案子能否成功的 50% 因素,都來自於你能否完善地定義一個問題,還有如何將問題透測分析也很重要。擁有定義目標、邏輯強的人,還有擁有類似工作環境和經驗的人,很有機會受到 Google 青睞。
Photo credit: Chia-Wei, Liu / NEX社群小聚 Gather線上登場

「沒有所謂的離開或回來!」 成為「有選擇的人」追求職涯真自由

面對出海深造的考驗,家煒雖然看似滿載而歸,但其實,他也曾捨棄很多。在海外求學求職的路上,我們須不停地面對錯失恐懼的考驗(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家煒建議,應先想像未來的藍圖,再來回歸理想目標,最終審視自己的機會、風險、沉默成本和理想的距離。最重要的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能力選擇的人,所謂的離開和回來的界線自然就會消失,追求真正的職涯自由,就不會陷入錯失恐懼之中。從跳脫舒適圈,到回到頂尖企業的黃金圈,家煒在最熟悉的台灣家鄉,「創造不舒適的舒適圈」,追求職涯真自由。
原文於2021/08/24刊登在NEX Foundation內的Media Lab: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收藏、點讚,並追蹤我們即可獲得最新的文章通知喔!有任何想法或回饋,也歡迎在下方留言,並參考NEX 媒體實驗室| 台灣觀點世界亮點,即可得到更多資訊。您的認同是我們最大的鼓勵!
更多活動請持續Follow NEX 社群小聚
什麼是 NEX 社群小聚? NEX Community 中具有海外留學、職涯經驗的成員,能與想往
海外發展的追夢者在一個「時間」與「空間」見面、分享、互相學習。線下聚會能為社群
提供意義感、使人難忘的機會來履行我們的願景與核心價值:實踐熱血(Demonstrating
 Passion)、互助培力(Empowering Each Other)、永續回饋 (Giving Back)。
認識本文作者:Vivienne Ke
曾任東森和三立電視台擔任國際新聞記者,深入採訪日本東京奧運、福島核災復興等議題,
也曾前往杜拜和柬埔寨等國製作政經專題報導。轉行擔任科技業筆電行銷公關後,決定再
精進,目前就讀於美國馬里蘭大學,攻讀行銷分析,持續關心國際新聞和科技時事。
執行編輯:Caillou Huang
核稿編輯:Sophia Cheng
《NEX媒體實驗室》為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提供給讀者與作者的意見交流平台,所有言論不代表NEX媒體實驗室與NEX Foundation台灣未來基金會立場。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並經作者保證文章內容並未侵犯任何人之權利或違反相關法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NEX Foundation 台灣未來基金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