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 Foundation 台灣未來基金會

NEX Foundation 台灣未來基金會

21 位追蹤者
成立於2018年,以西雅圖及台北為據點,希望透過研發和經營線上資源平台,協助海外人才在國際舞台上的職涯發展,更進一步扮演橋樑的角色,連結活躍於世界各地的台灣人才,共同推動企業媒合、職涯諮詢、媒體實驗、社群聚會等計畫,期盼建立具有延續性的全球台灣人才互助圈。https://www.nexf.org/
由新到舊
台灣英文學士,如何跨領域在澳洲就讀設計碩士–專訪Erin Chiu(下篇)「想法比操作重要」。台灣是英語碩士畢業,而遠赴澳洲就讀設計研究所Erin Chiu不只一次和作者強調;她認為學校安排許多業師的課程,不但讓她有機會直接了解澳洲的設計產業之外,和不同國籍的同學一起學習,也讓剛開始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而無法有貢獻的Erin,在多次互動中增強了自信也打開了腦袋。
Thumbnail
2023-04-01
5
台灣英文學士,如何跨領域在澳洲就讀設計碩士–專訪Erin Chiu(上篇)台灣設計師在澳洲系列專欄,作者這次邀請到在旋濱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就讀設計碩士的Erin Chiu。台灣英文系畢業的Erin要和大家分享她如何從一個非設計專業的學士生,在澳洲就讀設計研究所的過程和遇到的挑戰,以及在這一波疫情下課程受到的影響與上課方式的改變。
Thumbnail
2023-03-25
7
爸媽,我要出發了! 盤點那些你去美國讀研究所的總花費前往美國進修念碩士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其中最讓人躊躇不前的因素,無非是那高昂的支出莫屬!美國不僅學費高昂,生活費也高於台灣。如何在出發前甚至準備申請學校前準確估算自己的總支出呢?作者曾在美國賓州匹茲堡念過一年半的碩士,用親身經驗告訴你如何估算自己的花費,也提供一些簡單的省錢方法幫你省下你在美國的開銷
Thumbnail
2023-03-18
12
當疫情趨緩之後—紐約上班族生活的新常態疫情趨緩之後,紐約上班族陸續接到即將結束居家辦公,回辦公室上班的通知。但是經過一整年的居家辦公,許多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都已經有所改變,不論公司方或者勞工方似乎都沒辦法再確確實實回到從前。今天,在紐約工作的筆者,希望用自身及朋友的經歷,帶大家一起來看看紐約上班族的後疫情生活。
Thumbnail
2023-03-11
4
當我拿到紐約研究所畢業證書後,我又回頭自問「為什麼出國留學?」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台灣的學子紛紛選擇出國留學,打開自己更多未來職涯機會。然而,在大家鼓吹「去去去,去美國」的同時,台灣學子有認真想過出國後面對的挑戰與未知嗎?出國後真的能夠一帆風順嗎?或者有想過自己出國留學要的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3-03-04
10
大一921、大四SARS,沒有開學也沒有畢業典禮的40歲這一代「生於SARS,畢業於COVID-19,我們是最慘的一屆」這段時間總是有意無意讀到這個標題,台灣今年高中應屆畢業生的相關報導,說是出生時遇到SARS,終於熬到了高中畢業的新里程碑時,又因為新冠肺炎取消了畢業典禮和旅行。第一次看到時,嘴角牽動了一下,但心裡卻像被重噸郵輪直直撞上。
Thumbnail
2023-02-25
9
從財金、教育到軟體開發,「不務正業」的蔡德怡在「全球傑出AI女性領袖」之後還想做什麼?IBM在今年三月公佈了40位候選人獲選為「全球傑出AI女性領袖」,表揚她們運用IBM AI技術推動產業轉型的傑出成就,其中一名是來自台灣的女性軟體工程師:蔡德怡。現在是軟體工程師,但以前的蔡德怡走過不一樣的路:大學學財金、至澳洲打工渡假、在教育產業工作,她曾走過的路,是如何形塑成現在的她呢?
Thumbnail
2023-02-18
7
為什麼選擇來澳洲念設計學系?專訪Jesse Ding(下篇)Jesse Ding在2019年底從昆士蘭科技大學使用者體驗科系畢業,目前在雪梨擔任產品設計師,正在努力朝技術移民的道路前進;訪談中Jesse分享在澳洲取得碩士學歷後,憑著自身努力想在地合法居留、 工作與生活的種種細節,以及台灣與澳洲教學的差別。
Thumbnail
2023-02-11
5
為什麼選擇來澳洲念設計學系?專訪Jesse Ding(上篇)澳洲設計師專欄來到第七篇,這次作者訪談的對象是Jesse Ding,Jesse在2019年底從昆士蘭科技大學使用者體驗科系畢業,目前在雪梨擔任產品設計師,正在努力朝移民的道路前進。訪談中Jesse分享了他怎麼在澳洲取得碩士學歷,以及求學過程面臨的問題,還有台灣與澳洲教學的差別。
Thumbnail
2023-02-04
9
我怎麼找日本人主管討論自己的職涯,四大心法讓故事說話一直在日本或是台灣日商公司工作的作者,在前公司獲得的學習資源不只是行銷預算豐沛,還有如何跟日籍主管討論自己職涯規劃。一樣米養百樣人,更不用說主管也是百百種,但究竟「日本人主管」能不能套用台灣觀點,「是我在踹共前很大的不安」作者說。
Thumbnail
2023-01-28
9
職涯發展敲門磚:LinkedIn使用者該知道的社交技巧傳送LinkedIn交友邀請卻遲遲沒有回應?發出邀約信息,對方卻永遠已讀不回?有些職場社交禮儀,爸媽不見得知道,學校通常也沒教,但非常重要。良好的禮貌與態度,是敲開職場新機會的第一塊敲門磚。
Thumbnail
2023-01-21
10
新冠疫情的副作用? 交友軟體促成的異國戀,我暈船了近期台灣疫情嚴峻,政府紛紛要求大家待在家減少「人與人的連結」,Tinder等約會軟體也呼籲大家進行「線上約會」,取代傳統的見面約會。然而,隨著未明的完全解封期,加上人心的孤獨與脆弱,大眾又該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撐起自己心裡的一頂天地?又會在什麼樣的情形下妥協自我的身體界線?
Thumbnail
2023-01-14
6
一句台灣之光背後的代價,一位滑水選手身邊的母親–寫在2020東奧作者不是一個熱愛運動的人,很多運動也是當一日球迷時,才跟著、看著、學著。一直到了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剛好人在台灣,好像才又感染到了全民瘋運動的熱潮;畢竟這是這一年多來除了疫苗、疫情之外,最大篇幅被報導的新聞。不論是什麼顏色的獎牌,「我看到的是選手們背後的父母和教練。」
Thumbnail
2023-01-07
6
Offer到手、學費要有,學姊帶路台灣5種留學貸款哪個最超值?留學生出國前最煩惱「錢從哪裡來?」如果家裡沒辦法資助,就要考慮和銀行貸款了。銀行貸款分很多種,這篇會介紹幾個常見的、可挪為留學用的貸款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都能順利籌措到自己的學費!
Thumbnail
2022-12-31
5
面試生存戰—從零開始的個案分析Case Study面試過程中,被考官問到:「知道台北市一天大概賣多少杯咖啡嗎?」腦筋突然一片空白,接著懷疑考官是不是在跟你玩腦筋急轉彎嗎? 千萬不要這麼想,因為你可能是遇到面試關卡中的魔王——個案分析了。
Thumbnail
2022-12-24
10
設計師如寫英文履歷表? 第二篇:規劃你的履歷上一篇設計師如何準備履歷的內容獲得相當大的迴響,第二篇手把手教你如何規劃一份讓人印象深刻的英文履歷。身為「台灣設計師在澳洲社團的社長」作者非常能體會台灣人在非母語國家找工作的掙扎和痛點,尤其在設計師領域該如何從第一個敲門磚「履歷表」來行銷自己,在相當注重在地經驗的澳洲,或許你的思考點也得因地制宜。
Thumbnail
2022-12-17
6
海外設計師求職,如何寫英文履歷表?第一篇:怎麼準備作者自從到了澳洲後,最開始遇到的問題通常是怎麼寫履歷?澳洲的工作市場不一樣,履歷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關鍵,當地非常注重在地經驗,很多在地人剛畢業平均也要花上半年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加上各種行業的職缺現象不統一,普遍會看到科技業總是徵才,但又非常要求經驗,所以必須要知道當地市場的產業發展。
Thumbnail
2022-12-10
7
「以人為出發點解決問題」 資深Google互動設計師劉家煒 紐約 x 台灣產品設計旅程從軟體設計、到人類與AI的對話,互動設計,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觸手可及。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劉家煒,為了要更能以人為出發點、優化產品設計,跳脫舒適圈勇闖紐約攻讀頂尖視覺藝術學院,他是如何在畢業後於國際知名的Frog Design擔任資深設計師長達七年的時光,又順利海歸成為Google互動設計師呢?
Thumbnail
2022-12-03
13
如果社會學是一個糟糕的選項,那為什麼我還要出國念性別?最近一文《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臉書上鬧得沸沸揚揚,該文宣稱社會學系出社會後難以在職場上找到工作,灌輸滿滿的加害與被害情結,認為社會系整天都只是無病呻吟,貢獻極低。可是如果社會系被批評的毫無價值,那為什麼大家還是要出國念社會學系?既然念社會學都已經夠糟了,為何作者還是堅持出國念「性別」呢?
Thumbnail
2022-11-26
9
數理資優生躋身矽谷的萬年劇本?台灣女孩真實告白:我也只是聽父母的決定高中讀的是人人稱羨的北一女數資班,學測成績也拿了一個該有的分數,對 Jennifer 來說,未來並不像多數人因為分數而侷限住視野。雖然美國、矽谷、加州對她來說並不陌生,不過回想當時對未來的規劃時,仍舊是父母的決定。即便當時不是自己的決定,但過去八年在矽谷的學校、工作、生活的經驗,也是一段精彩的旅程。
Thumbnail
2022-11-19
13
禍不單行! 被擦撞、被肇逃、還被要求贖金拿回護照的旅程治安問題總是海外華人社團中的熱門討論串,加上疫情催化、經濟頓失所依,讓有些本來就惡名昭彰的區域更讓人望之卻步,還有些所謂的「白領好區」也陸續傳出break-in破車窗盜竊和包裹被遺失的災情。很多人在搬家前,一定打聽過治安、學區等資訊,但其實都沒有十全十美的選項,理性討論都歡迎,千萬別淪為「地圖砲」。
Thumbnail
2022-11-12
8
從食堂吃到飽到看見剩菜會歡呼,美國軟體工程師的疫情前後日常對照疫情已經持續籠罩快兩年了,各行各業都受到或大或小的衝擊。作者所在的軟體業,從產能來講,相較於其他產業受影響程度較小,也因此,往好處想,在疫情期間還能工作而不影響溫飽的收入,但往壞處想,在疫情期間還是要正常的工作,因為我們沒有藉口不好好工作。而當work remotely成為日常,還笑得出來嗎?
Thumbnail
2022-11-09
9
睽違兩年,疫情下的返鄉路:爸媽,我回來啦!新冠肺炎肆虐超過一年半,造成許多海外遊子有家歸不得的困境。被疫情困在紐約兩年,無法回台的作者夫妻檔,總算有機會回家探親啦!為了確保自身與周遭親友的健康,也為了不成為潛在的社會風險負擔,疫情之下的移動得要小心再小心,那麼,該怎麼做?
Thumbnail
2022-10-29
9
「到世界的職線距離 – 你的國際職涯也可以從台灣開始」海外工程師Aaron的驚奇職涯探索之旅面對未知的職涯挑戰,工程師Aaron把磨難當作成長的養分,找到自己出國的動機,並努力地從原本的生科轉換跑道,為的就是要追求自己的目標,透過海外工作打開自己對世界的視野。他期許正在徬徨於出國或在地就職的年輕人們,思索自己想要出國的動機是什麼,以及出國後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擁有選擇權。
Thumbnail
2022-10-26
10
我以為的世界只有我以為,直到我入伍服役。致:台灣男生們的同一段路當兵對台灣男生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從過往威權時代的徵兵制三年兵役、兩年兵役、一年役期,到近年改制的募兵制四個月服役期間,不分老少都是每個台灣男生聚會、茶餘飯後津津有味的話題。除了訓練和同袍情,自幼家境小康同時已在外商工作的作者,卻在服役期間看到了前所未見的世界。
Thumbnail
2022-10-22
9
然後我就這樣從廚藝學院畢業了,留學生的廚房天堂路七部曲留學生必備的生存守則一,作者認為是先得填飽自己的肚子。在台灣生活的便利和父母照顧得宜,許多留學生在出國之前都不知廚房是何物?少有幾位對烹飪有天賦異稟的人才除外,相信大部分的人若非是婚後或是有了孩子後才開始拿起鍋鏟,還有另一個可觀的組成絕對是有過海外留學經驗的學生,而這並非偶然,是冒著生命危險換來的。
Thumbnail
2022-10-19
10
你有矽谷夢嗎?我希望搬到北加灣區生活前就知道的六件事全球科技重鎮-矽谷,座落於北加州的舊金山灣區是許多科技人才嚮往的地方。這裡不單是幾間知名科技公司的總部,更是他們發跡的地方!大家都知道這裡的科技公司給的薪資好、福利好,但在這裡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呢?生活可不能只有工作,作者居住在灣區生活快兩年,想透過這篇文分享在灣區生活的三大好處與壞處!
Thumbnail
2022-10-15
8
泰國求職奇遇記:嗨,曼谷我來了如果請你講一句泰文,第一個蹦入腦海的詞彙是什麼?如果問到泰國人的性格和文化呢?友善、樂天、隨和和熱情是他們給世人的印象。泰國是個適合旅遊,物價低廉、步調悠閒的美好國家。知道要搬家去那時,我樂手舞足蹈!那時候我還沒意識到,和一群隨和樂天性格深植在血液裡的人生活也許很快樂,但一起工作,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Thumbnail
2022-10-12
9
欸?沒錢怎麼住紐約?告訴你窮人有窮人的過法!人家說出國讀書是一種「投資」,但作者來到紐約讀書才發現這邊物價近乎是台灣的3、4倍,食物無法用台灣的「銅板美食」來換算,一餐動輒10美元起跳,要去餐廳吃飯更要花上20、30美元以上,更不用說紐約的房價。作者來紐約念碩士毫無收入,帶著爸媽給的積蓄,又該如何因應這邊的物價,找到自己的「窮人」生活方法呢?
Thumbnail
2022-10-08
8
當全世界都跟你說不,你也要對自己Say YES——當AWS Product Design Lead陳瀚申來到NEX社群小現任AWS Product Design Lead陳瀚申,首次參與競圖就獲得國際獎項肯定,但卻拋下外界稱羨的建築界新星光環,跑到紐約念設計。不僅當時的主管不理解,連身邊的人甚至都覺得他瘋了;後來不但成功連結人工智慧和使用者體驗兩大專業,內化成自己的系統後更落實在教職和職涯上,他是怎麼做到的?
Thumbnail
2022-10-05
8
用美食串聯世界不為人知角落的旅行者—Chopstick Travel的Luke&SabrinaWe believe "Food" is something that connect people without boundaries, the reactions towards good food are all the same!我們相信美食可以串聯世界上的所有人,所有人對美食的反應是一樣
Thumbnail
2022-10-01
8
家在哪? 遊子那些說出口覺得矯情,不說自己覺得委屈的心事在國外的時候總是很想念台灣的一切:想念台灣吵鬧的親友、想念台灣多變的食物、想念台灣密集又喧囂的每條小街。在國外總是想著什麼時候才要回台灣,計畫著回台灣要見哪些人、吃哪些食物。但是,每次到了搭飛機前夕,又開始想著:「會不會家人覺得我變了?會不會跟朋友們疏遠了?會不會其實那已不再是我的舒適圈?」
Thumbnail
2022-09-28
7
先照顧好自己,然後才是工作:遠端工作者的過度補償心態疫情爆發以來,公司一直維持遠端辦公的形式。起初,員工們樂不思蜀,覺得這是新時代潮流,即便疫情和緩,也不願回辦公室上班。現在,許多員工開始覺得精神壓力過大,甚至看起了心理諮商,其中原因,也許和「過度補償」心態有關......
Thumbnail
2022-09-24
9
出國留學該怎麼準備?SOP又該怎麼寫?年底是國外碩博士班的申請旺季,作者同時在準備的同時,發現有許多「眉眉角角」,不僅僅是托福或GRE分數要多高,還要把SOP寫得多好看,甚至有些科系還必須準備作品集或寫作範例,讓人混亂和焦頭爛額。但是,在準備這些東西之前,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出國念這些科系?找到原因後就能梳理寫作,並順利申請學校。
Thumbnail
2022-09-19
6
新加坡可以是你建構國際職涯的起點-XChange 新加坡分社的台灣前輩 Aki, Jane, Castle相較於多數人對國際職涯的想像,多以北美、歐洲作為目標實現的終點,那為什麼會選擇新加坡作為職涯的起點或是轉折點呢?
Thumbnail
2022-09-17
5
「做伙牽手,做朋友」每個臺灣人的雙手都是良善的力量 - Hand In Hand TaiwanHand In Hand Taiwan 是兩位女大生,李沁和郭孔勳推廣臺灣國民外交的計畫,透過紀錄一雙雙臺灣人充滿溫度與故事的雙手,將良善的力量推送到全世界!
Thumbnail
2022-09-14
7
別人吃瓜你別被吃了!旅美律師教你看懂蕾宏離婚大戲 — 分財產都在分什麼?2021年底的華人社會中應該很難忽略王姓優質偶像與前妻〈網友戲稱蕾神〉的離婚攻防戰。不論你是那段時間裡夜夜捧瓜吃瓜的群眾,還是認為這是人家私事何必多事的心態?今天旅美律師Sylvia就要告訴你,她從這中間看到了什麼我們沒看到的貓膩。許多外嫁人妻/夫們,如果你在美國一旦不幸遭逢離婚,你又該怎麼保障自身
Thumbnail
2022-09-10
5
沒有薪水或低薪,我到底在堅持什麼?在美國NGO工作的背後作者在美國念完碩士後朝著NGO方向的路前進,卻發現不管是求職過程,或者在工作期間也好,NGO的工作者都面臨很大的挑戰,其中就是來自於熱忱與金錢兩造之間的妥協與衡量。作者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點出許多制度上的問題與困境,並期許其他組織工作者能共同朝著社會正義的目標前進,突破以「金錢」衡量的工作觀。
Thumbnail
2022-09-07
6
從拼不出「香菜」這個單字到成為美國大廠軟體工程師,我到底經歷了什麼?軟體產業正夯,許多人都想透過留學美國以得到在美國擔任軟體工程師的機會。但你有想過,在擁有「美國軟體工程師」這個頭銜之前,途中要經歷哪些挑戰嗎?從申請美國學校、就讀、到找工作,本文作者用切身經歷來分享,你必須準備好要踏出舒適圈的挑戰!
Thumbnail
2022-09-03
8
教育體制的逃兵? 17歲姜羽庭一手推動「東南亞移動圖書館」最初帶著「閱讀是人權」的理念,冀望消除臺灣對外籍移工的偏見與歧視,爾後在這群在臺東就讀均一實驗高中,透過行動、合作的深耕在好多個被大眾遺忘的角落。
Thumbnail
2022-08-31
6
再迎大移民時代?2022給台灣人的美國簽證綠卡攻略(下篇)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與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很多人有疑問:若不是理工科的畢業生,在美國是不是就只能當簽證邊緣人呢?其實,STEM課程重點不限於字面上的意義,這一篇內容將針對新政策有進一步的解釋
Thumbnail
2022-08-27
8
再迎大移民時代?2022給台灣人的美國簽證綠卡攻略(上篇)美國國務院和國土安全部在今年1月21日分別發表聲明,公布了和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有關的新措施,將允許STEM領域的國際留學生留下來接受長達三年的培訓。時值拜登政府上任一年,NEX Media Lab的專欄作者也是美國執業律師Sylvia將多年來對移民簽證的觀察,整理出美國簽證懶人包
Thumbnail
2022-08-24
7
把台灣按摩椅賣到日本,游晉豪的職人精神「把一件事做到專精才有底氣」日本的學費及生活費高昂,讓不少有著留學夢想的人為之卻步,但是在日本,提供留學生獎學金的學校也不少,像是在名古屋的南山大學,就提供相當優渥的獎學金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在台北長大的游晉豪,申請上南山大學總合政策學系的時候,就拿到了學費全免、住宿費全免的優渥入學條件,四年下來可以省下至少1200日幣
Thumbnail
2022-08-20
6
公寓是apartment還是condo?北加灣區租房前請先讀完這篇文章離開台灣初來乍到新地方,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住的問題。美國因為整體文化與生活習慣與台灣不同,居住型態也跟台灣不太一樣,例如廚房幾乎是美國房子的標配,再加上加州法規的嚴格規定,不太會出現分租套房形式的房源。身處北加的作者將深入簡出介紹灣區常見的房屋型態,幫助大家更快找到適合自己的選項!
Thumbnail
2022-08-17
5
美國頂尖的人力資源管理學程Cornell MILR,我來了!作者於2020年錄取Cornell MILR Program,後因疫情關係延後一年入學,來到伊薩卡已經快滿一年了,網路上能搜尋到關於台灣人在這個專案就讀的資料不多,所以就來分享一下MILR到底是什麼樣的program,以及到目前為止的體驗。
Thumbnail
2022-08-13
5
在疫情正盛時畢業,沒身分的國際學生如何在美國逆轉勝?Joyce的勇闖大蘋果作者在書頁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說:靠著海投履歷,我就拿到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所以一開始的我,不太相信「人脈」的神奇力量。直到失業、被資遣,在職涯的狂風暴雨中,我開始明白,「人脈」是多多益善的。
Thumbnail
2022-08-10
5
膩了人生勝利組的劇本,普通人的海外求職路Aaron帶你這樣走(下篇)既不是「海歸派」,也不是超級菁英,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你,是否也曾這樣質疑過自己:我的多益成績相當普通,沒有優秀的外語能力還可以出國工作嗎?國外雇主怎麼可能選擇我?能出國工作的都是菁英,只有本土學經歷根本不可能吧?我沒辦法留學進修,是不是這輩子就註定得在台灣工作?不是的,只要用對方法,你也能被世界看見!
Thumbnail
2022-08-06
3
膩了人生勝利組的劇本,普通人的海外求職路Aaron帶你這樣走(上篇)經歷退伍後求職失利、創業失敗的窘境,沒有留學經驗和國外身分,只憑兩年本土工作經驗就順利開啟海外職涯,收過許多歐美公司的offer,也幫很多人成功拿到海外offer。本書結合他超過五年的社群分享和職涯輔導經驗,歸納出原創的LIST原則,即使你身在台灣,也能使用這套方法不斷嘗試,拉近與世界的「職」線距離
Thumbnail
2022-08-03
5
去年的我想要 Impactful,今年的我想要 Survival —職場小白的告解還在大學時期就以實習生新星之姿加入跨國科技龍頭產業在台灣辦公室的作者,本來以為被巨大的品牌、華麗的殿堂、成功的大神圍繞的生活,就是此生一路順遂的開端。他拚了命地想證明自己,用熱情和無止盡燃燒時間「以為」這就離成功不遠了吧?
Thumbnail
2022-07-30
2
疫情下的紐約夫妻生活,衛生紙也要配給制度 作為紐約上班族的作者夫妻二人,紮實經歷了新冠疫情最盛的時期。疫情帶來的改變和不便千百種,但從來沒想過,原來「衛生紙」,也會是其中的一項......。
Thumbnail
2022-07-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