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受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故事源由

《呂氏春秋·察微篇》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事件的意思

有人溺水,子路立即跳入水中把他救了上來。這個人為了感謝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給子路一頭牛,子路欣然接受了。

孔子知道後,說:「以後魯國將有許多人會去拯救溺水的人。」

有人或許會認為: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別人的牛則有待商榷。(換句話說,孔子的說法有討論的空間。)

孔子為什麼這樣說?

我認為:孔子這樣說的意含有二:

1. 以前有人溺水,會勇於去拯救的人不多。

2. 經過這次事件後,會去拯溺的人勢必增加。

那為何以前會去拯溺者不多,很簡單,因為太危險了。我相信當時應該也有很多訴諸於道義上應該、做人的道義、你也可能如此等等的訴求,希望能藉以鼓勵,但成效不彰。畢竟:拿自己生命去換取空虛的名聲,好像不大划得來。

那為何子路受牛後,拯救溺者會增加呢?很簡單,因為除名聲外,還有實質的利益可得。而此風傳開後,大家都知道被救者應該付出一定代價,也將更願意付代價。如此一來,玩水者為減少損失,會更注意自己的狀況。(你還記得山難直昇機的使用者付費嗎?為什麼?該注意該申請卻不注意不申請,那當然應該付出一定的代價,不是嗎?)而看到溺水的人也將更願意去拯溺。

如果"子路不受牛"

我們反過來看這件事情可能更清楚,如果”子路不受牛",那會是什麼個狀況呢?"子路不受牛",對他自己的名聲當然是大大的有幫助;可是因為他自己不受牛,那麼其他拯溺者想受牛也相對困難—因為子路不受牛,所以沒有先例—,在沒有實際利益的吸引下,於是一切回到原點,為了自身的安全著想,拯溺者將不會有所增加。

結論

孔子的說法有道理。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9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