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受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故事源由

《呂氏春秋·察微篇》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事件的意思

有人溺水,子路立即跳入水中把他救了上來。這個人為了感謝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給子路一頭牛,子路欣然接受了。
孔子知道後,說:「以後魯國將有許多人會去拯救溺水的人。」
有人或許會認為: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別人的牛則有待商榷。(換句話說,孔子的說法有討論的空間。)

孔子為什麼這樣說?

我認為:孔子這樣說的意含有二:
1. 以前有人溺水,會勇於去拯救的人不多。
2. 經過這次事件後,會去拯溺的人勢必增加。
那為何以前會去拯溺者不多,很簡單,因為太危險了。我相信當時應該也有很多訴諸於道義上應該、做人的道義、你也可能如此等等的訴求,希望能藉以鼓勵,但成效不彰。畢竟:拿自己生命去換取空虛的名聲,好像不大划得來。
那為何子路受牛後,拯救溺者會增加呢?很簡單,因為除名聲外,還有實質的利益可得。而此風傳開後,大家都知道被救者應該付出一定代價,也將更願意付代價。如此一來,玩水者為減少損失,會更注意自己的狀況。(你還記得山難直昇機的使用者付費嗎?為什麼?該注意該申請卻不注意不申請,那當然應該付出一定的代價,不是嗎?)而看到溺水的人也將更願意去拯溺。

如果"子路不受牛"

我們反過來看這件事情可能更清楚,如果”子路不受牛",那會是什麼個狀況呢?"子路不受牛",對他自己的名聲當然是大大的有幫助;可是因為他自己不受牛,那麼其他拯溺者想受牛也相對困難—因為子路不受牛,所以沒有先例—,在沒有實際利益的吸引下,於是一切回到原點,為了自身的安全著想,拯溺者將不會有所增加。

結論

孔子的說法有道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怎樣的故事 《論語正義·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大致的意思是說:孔子退朝,得知馬廄被燒了,只問了一句“有人受傷嗎?”("廄焚。子退朝"到這兒為止,都是記錄者的客觀描述;"曰:「傷人乎?」則是如實的記錄),但記錄者加了一句“不問馬”,言下之意是:一般人應該會再追問一下馬的狀
解身體的痛,療心裡的傷 前言 《當下的釋放》作者劉素珍女士,在書中提到自己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曾面臨過一連串的人生衝擊:包括:最親近的父母和姐姐竟然在三個月內相繼過世;再加上,她當時身體不適去做檢查,結果是她的細胞「非常異常」—意思是如果確定惡性的話,生命可能剩不到一個月。回家後她放聲大哭,哭著哭著
人之所以痛苦,乃因大腦不受控制 前言 《當下的力量》一書的作者托勒曾描述他自己得道的過程,二十九歲的某晩深覺痛苦不堪,幾乎無法忍受,正當此時,突然察覺到好像有兩個我,一個是痛苦不堪的我,一個是察覺到自己正處於痛苦之中的我…,而當他察覺到自己在痛苦時,好像就忘了自己的痛苦…。 之後他提出:人之所以痛苦
一人改變了120個孩子的命運,自己和全家人的命運也因這些孩子被改變了 前言 抖音上竟然出現柏劍的訊息,內容是:他為了到醫院去陪產,只能把收養的數十個孩子暫時送到寄宿學校,結果,孩子們雖然表面上更加努力的做出良好表現,但內心卻惶惶然,充滿了不安,整天提心吊膽的等待著他們的老爸—柏劍—的歸來,因為他們
前言 學生時代讀過一則故事,印象深刻。記得的劇情是:高僧沒有任何身外物,唯獨寶愛一個甕,有天甕失手落地,高僧竟然望都沒望一眼,施然而去。別人問他原因,他的回答是:「甕已破,視之何益。」 之所以記得,乃因當時覺得其修行異於常人的,高! 想起這個故事後,試著用「甕已破,視之何益。」上網蒐尋,沒想到竟然真
前言 <盆栽故事>有點意思,因此看完且寫完後,想看看還有沒有什麼比較有意思的故事,於是上網用"故事”來查找,結果出來了一個所謂的”故事結構”,點進去一看,原來故事是有結構的(我之前曾描述過類似的主題,但已是好久前了),那,能否找個什麼然後套用這個結構看看是否吻合呢?
怎樣的故事 《論語正義·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大致的意思是說:孔子退朝,得知馬廄被燒了,只問了一句“有人受傷嗎?”("廄焚。子退朝"到這兒為止,都是記錄者的客觀描述;"曰:「傷人乎?」則是如實的記錄),但記錄者加了一句“不問馬”,言下之意是:一般人應該會再追問一下馬的狀
解身體的痛,療心裡的傷 前言 《當下的釋放》作者劉素珍女士,在書中提到自己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曾面臨過一連串的人生衝擊:包括:最親近的父母和姐姐竟然在三個月內相繼過世;再加上,她當時身體不適去做檢查,結果是她的細胞「非常異常」—意思是如果確定惡性的話,生命可能剩不到一個月。回家後她放聲大哭,哭著哭著
人之所以痛苦,乃因大腦不受控制 前言 《當下的力量》一書的作者托勒曾描述他自己得道的過程,二十九歲的某晩深覺痛苦不堪,幾乎無法忍受,正當此時,突然察覺到好像有兩個我,一個是痛苦不堪的我,一個是察覺到自己正處於痛苦之中的我…,而當他察覺到自己在痛苦時,好像就忘了自己的痛苦…。 之後他提出:人之所以痛苦
一人改變了120個孩子的命運,自己和全家人的命運也因這些孩子被改變了 前言 抖音上竟然出現柏劍的訊息,內容是:他為了到醫院去陪產,只能把收養的數十個孩子暫時送到寄宿學校,結果,孩子們雖然表面上更加努力的做出良好表現,但內心卻惶惶然,充滿了不安,整天提心吊膽的等待著他們的老爸—柏劍—的歸來,因為他們
前言 學生時代讀過一則故事,印象深刻。記得的劇情是:高僧沒有任何身外物,唯獨寶愛一個甕,有天甕失手落地,高僧竟然望都沒望一眼,施然而去。別人問他原因,他的回答是:「甕已破,視之何益。」 之所以記得,乃因當時覺得其修行異於常人的,高! 想起這個故事後,試著用「甕已破,視之何益。」上網蒐尋,沒想到竟然真
前言 <盆栽故事>有點意思,因此看完且寫完後,想看看還有沒有什麼比較有意思的故事,於是上網用"故事”來查找,結果出來了一個所謂的”故事結構”,點進去一看,原來故事是有結構的(我之前曾描述過類似的主題,但已是好久前了),那,能否找個什麼然後套用這個結構看看是否吻合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香江人談及「水」,不期然會聯想很多與水有關的形容詞,例如以水為財,見財化水,甚或形容女人是水造等等。那麼古人又怎樣形容「水」呢?不得不説老子在《道德經》的名訓「上善若水」了,他將水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形容高品格的人就像水一樣具有種種美德......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  伯牛,孔子學生,魯國人。姓冉名耕,字伯牛。德性好,是孔門德性科四人之一,排名第三。  但好人不命長,伯牛生病了,大概還是不治之症。孔子去看望他,與他見最後一面
Thumbnail
大多數時候,孔子非常積極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也有灰心喪氣和消極等待的時候。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第五)。  桴(fú),小木筏。材,通裁,削減  孔子說:『我的仁道
Thumbnail
動機是不想浪費食物,但烹調的時候會跟動物結下緣。除非這時候的情境是真的有人快要餓死了,旁邊剛好一隻羊也死了。為了要救人活過來,你動念頭:「我要救命。」藉羊的腿來煮東西,把他餵活、救活了再說。如果有這一類的情節在其中,要救人命、要利益有情,狀況很緊急,我覺得就算有罪業、有過失也是很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莊子˙至樂》: 從前有隻海鳥飛落在魯國的郊外,魯侯把牠迎進太廟,送酒給牠飲,奏九韶的音使牠歡樂,宰牛羊餵牠。海鳥目眩心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這是用養人的方法來養鳥,反而害了牠。⋯⋯所以先聖了解人的「個別性」。  
Thumbnail
香江人談及「水」,不期然會聯想很多與水有關的形容詞,例如以水為財,見財化水,甚或形容女人是水造等等。那麼古人又怎樣形容「水」呢?不得不説老子在《道德經》的名訓「上善若水」了,他將水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形容高品格的人就像水一樣具有種種美德......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六)。  伯牛,孔子學生,魯國人。姓冉名耕,字伯牛。德性好,是孔門德性科四人之一,排名第三。  但好人不命長,伯牛生病了,大概還是不治之症。孔子去看望他,與他見最後一面
Thumbnail
大多數時候,孔子非常積極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也有灰心喪氣和消極等待的時候。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公冶長第五)。  桴(fú),小木筏。材,通裁,削減  孔子說:『我的仁道
Thumbnail
動機是不想浪費食物,但烹調的時候會跟動物結下緣。除非這時候的情境是真的有人快要餓死了,旁邊剛好一隻羊也死了。為了要救人活過來,你動念頭:「我要救命。」藉羊的腿來煮東西,把他餵活、救活了再說。如果有這一類的情節在其中,要救人命、要利益有情,狀況很緊急,我覺得就算有罪業、有過失也是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