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菲菲小學堂】倖存者 (Survivor)

Ø 應特別注意此用語的使用方式。 「倖存者」一詞暗示著當事人所具有的復原力,因此在兒童保護領域中已逐漸交替或同時使用「倖存者」與「被害人」這兩個詞。 「被害人」和「倖存者」被視為具有連續性。一個受到性剝削或性虐待的人(兒童)首先是被害人,再隨著復原過程的進展,從「被害人」變成「倖存者」。這種取徑暗示每位倖存者在某個時間點上都曾經是被害人。而在某種程度上,兒童是否從被害人轉變為倖存者,很可能取決於提供給他的措施和服務,使其能夠處理和克服受害歷程對他造成的後果。如果「倖存者」是要用來形容本身即有能力確認自己是否已走出創傷經驗的人,兒童本身的因素(例如年齡和能動性 (agency))會是此定義的重要元素。 法律上的技術性區分是,某個人在獲得救濟或賠償以前是被害人,而這些救濟或賠償可能使他有能力擺脫被害人身分(而變成倖存者)。不過,若使用較「質化」的方式來理解被害人/倖存者,則應根據其主觀經驗和評價。 結論: 兒童保護部門已越來越常使用「倖存者」一詞,與「被害人」交替或結合使用,來指稱遭受傷害和經歷被害歷程的人。 如同人們(包括兒童)可能會拒絕「被害人」一詞,將之視為他們所不認同的標籤,同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倖存者」上。在法律脈絡之外,若人們不希望被稱為「被害人」或「倖存者」,則不應將他們貼上這樣的標籤,這點是十分重要的。

關於【菲菲小學堂】專題
菲菲小學堂是台灣展翅協會推出的系列專題,將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大家分享保護兒童免於性剝削與性虐待之專有名詞使用準則,每一篇文章會介紹一個大眾常使用或容易混淆專有名詞用語,透過推廣與澄清相關專有名詞,讓兒少工作者與社會大眾能夠更了解兒少性剝削與性虐待議題,唯有在各界共同合作之下,終止兒少性剝削與性虐待的目標才得以實現。
兒童性剝削與性虐待是對兒童的嚴重性暴力,然而在倡議、推動終結對兒童性暴力的工作中,我們觀察到在描述兒童性剝削與性虐待時,錯誤的用語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像是加深對被害人的傷害、影響政策的規劃,甚至是削弱保護兒童免於性剝削與性虐待的目標。因此,了解並使用正確的用語是非常重要的喔!

每個孩子都應該受到保護, 需要你我一起守護 邀請您以實際行動支持展翅, 讓我們更有力量,穩定且持續地投入兒少服務工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保護兒童免於性剝削與性虐待之專有名詞使用準則」 兒童性剝削與性虐待是對兒童的嚴重性暴力,在描述時使用錯誤的用語可能帶來不利的影響,像是加深對被害人的傷害、影響政策規劃,甚至是削弱保護兒童免於性剝削與性虐待的目標。因此,展翅協會擷取較常使用或易受混淆的專有名詞,與各位分享推廣、澄清相關專有名詞,讓大眾更瞭解這個議題。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