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粗心?是的。

這天,手上拿著一張數學練習卷,我托著腮幫子看了很久。
那是張「小數」單元的練習卷,有一題的題目是要考直式計算「8-1.2」,題目是讓孩子們清楚的熟悉小數加減法中小數點的定位,檢驗孩子「對齊尾數或是對齊個位數(向右對齊)」的迷失概念。概念過關的孩子會清楚的辨識「8」其實是個位,應該要和減數的「1」對齊。
雖然在剛開始學小數加減的時候,有很多孩子對這概念弄不清,不過經過上課和回家習作的反覆演練後,全部的孩子都順利過關。不過這次的卷子全班在這題上還是錯了四分之三。但是錯的原因不是在這個概念上的錯誤或是計算錯誤,而是錯在「粗心」兩字。
原來題目的前面有個題號,偏偏這個題號「2」的後頭加了一個「.」,標點符號在電腦打字時就和小數點沒有兩樣,我仔細瞧:這「2.」距離後面的「8」是有拉開兩個字距遠,顯然出題者有意識到這個陷阱而刻意拉開,但多數孩子都理所當然的把「2. 8」看成「2.8」,整個算式就變成了「2.8-1.2」。
在發下卷子的當時,我就發現這個「可愛的陷阱」,原本老師嘴尖尖的想要提醒孩子們注意,但心念一轉:

我更想檢驗孩子們的細心程度,心想這不就是最好的工具嗎?
於是放棄提醒,轉而課桌巡視看看他們的反應。
這一看下去果然讓我大驚,剛剛走過的那兩排孩子們卷子上,我只看到兩個是寫對,其中還有一個還是發現錯誤後擦掉重寫的,這讓我回到座位後不禁小小嘆息一下。
其實在目前的數學(其他領域學科也同)學習上,教材的學習難度對孩子們的心智成熟年齡與理解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孩子們對許多抽象的運算概念已經漸趨成熟穩定,可是孩子們的細心程度還是需要加強和叮嚀。許多測驗的錯誤最後都只能歸因於一個根本的原因──粗心,而粗心多半是來自於平常面對功課時不經意──功課隨便做做,反正有做就好;學習單隨便寫幾個字、幾行,反正有交就好;繪圖、插圖也是大筆畫畫一下,率性又隨性,反正我看得懂那圖案是人、是朵花、是棵樹就好,上不上色、線條是不是太粗糙了些,不重要。
可是這種漫不經心和不經意,就是養成他們粗心的元兇。
「一目十行」不是孩子們有受過速讀的訓練,而是他們在閱讀時腦袋的思考趕不上眼睛的掃描,以致於......

在思考和解題的過程中,用過去的經驗和理所當然的謬思來解讀,當然結果就導向錯誤一途。
像卷子上的這題「2. 8-1.2=」(這裡還原了原題的排版距離),錯誤的孩子們給這章卷子是考「小數」的大前題給制約了,所以面對這樣有陷阱的題幹時不會去深入的想想:「奇怪?怎麼這題沒有題號(題序)?」,如果作答的當時不那樣「理所當然」的以為,我想,只要再多個一秒鐘的轉念,就不會陷入這簡單的陷阱中了。

小小思考導致小小的習慣,小小習慣累積大大的謬誤。
我想這習慣以後可能就是陪伴他們一輩子的慣性思維基礎,而這個慣性思維很可能就會影響孩子們往後成就的一個決定性的關鍵,雖然,它就是那麼地──渺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