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說:「婚禮那天我要打扮的漂漂亮亮,讓全世界都知道我是公主,然後你就是王子,我的俊哥,我們找個五星級的場地來辦婚宴好不好?我們就像是王子公主般地一起昭告天下﹗」(阿美愈講愈陶碎醉,她就要一圓小時的夢想了。)
阿俊說:「可以五星級,但是是有省錢(台語),我爸爸說要找總鋪師來辦桌,在我們家旁那塊空地。」
阿美差點沒噴出飯來,清清喉嚨,向男友阿俊說道:「蛤~,我一生可能的一次機會要辦桌喔!」(面露不悅之色)
阿俊:「好啦好啦, 我再跟我爸媽討論看看﹗」
阿美:「一定喔!」
阿俊小聲地說:「一定。」
(阿俊心中想著,要阿爸改變心意,簡直比登天還難。)
不知道多少對新人都遇過類似的問題,自己想要籌備自己的婚宴,但想像的樣態和長輩(多是爸媽)預想的多不相同,那該怎麼辦?現今比較開明的爸媽會放手讓下一代籌備婚宴,不加干涉,到時候僅在場支持、獻上祝福就好,但有的爸媽認為這是主導下一代的「最後一役」,婚後對下一代就要「放牛吃草」了,故婚宴要氣派場面,要廣邀民代及地方士紳參與,又要替新人省錢,所以用他們的方式來辦晚輩的婚宴。阿爸心中盤算,到時可以請老伴參與的元極舞團免費表演一場。所以爸媽心中所想的、所安排的都跟這對新人想安排的不一樣,此時新人的新家庭尚未產生,安排婚宴即成為兩家庭的口角與不快。
筆者的觀點是,為了讓新人兩人間新家庭順利產生,婚宴的形式就依長輩要的樣子。為什麼呢?筆者不是保守食古不化的人,而是筆者觀察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喜帖上的邀請人通常是這對新人的父母,不是婚宴中的男女主角,這可以讀成是婚宴的舉辦是雙方爸媽廣邀親友來祝賀這對新人,祝賀他們離開了各自的原生家庭,故婚宴其實是爸媽的場子,告知親友們「我的兒子和這個人在一起了,他要離開我們的照顧了」、「我的女兒要離開我們了,要和這個人展開新生活了」,是爸媽送別兒女的歡喜送別景,傳統的婚宴不是新人的。若是新人想像著羅曼蒂克的婚宴,要收集好友們的祝福,筆者建議另舉辦一場婚宴,新人主角兩方當邀請人,邀集知心的三五好友,共同聚會或餐敘,接受好友們的祝福,祝福你們的結合,不要特別請雙方父母在場,若在場也適時退場,這樣才是新人的場子。可以比較輕鬆,也可以比較自在及隨心所欲,要怎麼羅曼蒂克都可,這樣也比較沒有壓力。而這場婚宴要怎麼辦?就是新人兩人講好決定就好,也比較符合戀愛的主體及一路走來的樣態。
相信筆者,有雙方父母在場的婚宴,身上還揹負著「兒子」、「女兒」的角色,多少像玩偶般被操弄,自己往往不能盡情發揮,傳統延續下來的婚宴一點也不羅曼蒂克。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