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Luke說書-《華頓商學院的情緒談判課》

    Chapter 2-3:取悅別人的隱性危險。

    黃平的AHA-Moment

    「我已經做到這個程度了,到底還要想要我怎樣?」我已經忘記這是第幾次聽到女同事小佩的抱怨了。
    我沈默的拍拍小佩的肩膀,但也無力再開口勸她了。因為對於一個慣於取悅對方的人來說,憤怒與崩潰不過也只是暫時的發洩。
    很快她又會開始將自己的脖子越勒越緊,直到下次再次爆發,而這就是討好者的宿命。
    說來挺可憐的,討好者似乎永遠無法重視自己的需求,總是迎合著對方的喜悅。她們恐懼因拒絕而傷害對方,故一昧的接受她人的無理取鬧。
    有趣的是這時討好者就會解釋:她們只是舉手之勞,這樣子的付出花不了多少時間。同事小佩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沒關係拉,這又沒什麼。我幫他處理一下就好,其實這真的沒花到我什麼時間。」
    但她卻沒注意到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那就是人的一天不僅是時間有限,連精力的消耗也是不可忽視的。沒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忙看似花不了多少時間,其實都在不斷地侵蝕自己的精神力。她確實因為樂善好施而獲得了一個友善的形象。
    更糟的是,或許是為了減少求助者的心理負擔,她們甚至會在協助他人時盡量表現的不費初灰之力。但這樣的行為其實非常不健康,畢竟求助者並不會意識到像小佩這樣的討好者,就連一個小忙也不會隨意交差的。
    所以可想而知,小佩最終她不會得到什麼回饋,甚至無法接受到感謝之情,自己的善意淪落成毫無意義的取悅行為。
    這種沒有底線的取悅對於討好者來說是一種致命絕症。他們看似良善堅強。但實際上只是沒注意到自己心中正在滲血,滋養著不可避免的惡魔-「怨懟」。
    而「我已經做到這個程度了,到底還要想要我怎樣?」這基本上就是怨懟破繭而出的登場台詞。

    聽我MurMur一下吧:

    注意!說了那麼多關於討好者的缺點,並不是要求大家不要去幫助別人。
    與之相反,我非常認同「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提到的觀點,幫助他人是帶給自己成就感與幸福感的主要來源。但是這一切必須追求一個平衡,必須遵守以下幾個基本的原則:
    1.審視即將付出的成本:
    在幫助別人前,先回想一下自己有沒有非做不可的事會被耽擱。如果沒有考慮清楚就貿然投入,當最後反而沒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時,怨懟便會兇狠地襲來。
    如此一來不用說助人為樂的成就感,你可能會被自責或怨懟的情緒吞噬。
    2.適時停損:
    設立好停損點,在協助別人前要計算一下自己能夠投入多少是沒有負擔的。且如果提供的協助對於事情本身幫助不大或事態持續惡化,即便沒有幫對方解決問題,也不能無條件的沈淪。
    記住,你必須先活著才有機會再下一次拯救他!
    3.保護自己立場:
    除了衡量付出的時間或是心力外,也要提高警覺審視一下自己提供的協助,看看有沒有機會讓自己處於不利的狀態,最後公親變事主。比如擔保人就非常危險!
    最後我想說的是:「真心的幫助他人是有底線且會感受到幸福的,會傷害自己的都是討好與取悅。」
    如果發現自己的付出得到是痛苦,那你可能不是在幫助他人,而是在取悅他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Electronic sales’s life, sharing about foods,exercise and travels. “You are far freer than you think!”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