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觀察螞蟻...

我不想放一群螞蟻
我不想放一群螞蟻

我的桌上!!!

我的桌上永遠會出現螞蟻,常常放下事情去追蹤牠們的來源,幸好螞蟻是集體社會,只要發現兩三隻,左右牆壁上或地上就能發現排列有序的隊伍,有時候規模還挺大的...。
我很懶,牠們的獵物總是我那些沒喝完的飲料還有飲料的屍體,因為不太會打擾到我,所以我就不會去驅逐牠們。

有天...

大概是某個失眠的晚上,睡覺前看著牠們,我發呆了起來。
我對於螞蟻的瞭解不多也沒有到非常感興趣,我只看過一些影片介紹和相關文章,牠們有社會性、有階級制度、分工明確,連巢穴都有講究規劃,大部份牠們視力不好,依靠費洛蒙讓隊伍有序、目標定位、回家,牠們很神奇就是了(細節我也不太瞭解)。
我看著這些螞蟻思考著,把牠們行為模式「大概」分析一下,牠們會離開巢穴璇找獵物,對於目標有方向性後集結出發,帶回獵物後分類儲存以及供養給最上階層,巢穴中每個空間規劃都有功能分類。

建構一個沒用的理論

試想,把螞蟻的行為轉換成人類的內心狀態。

螞蟻邏輯對比

螞蟻捕獵目的為延續整體族群發展,對比成;我們內在狀態的延續性。
獵物探索、狩獵隊伍以及獵物分解帶回資源,對比成;我們需求事件的動力以及事件認知過程轉化的吸收。獵物=影響事件
螞蟻巢穴架構,對比成;我們內心各種需求的劃分。
螞蟻雖然是社會性很強的昆蟲,往往還是會看見很多「迷失」責任或是失去功能的個體,當牠們狀態嚴重可能是受到環境或是其他天敵威脅,都會是很大的損失。

結論

當我們內心活動在不同的需求中失衡,漸漸地影響整體性的平衡時,是否會帶來不適應症?  
我們內心的世界是龐大且複雜的,每天都面臨不同的挑戰和衝突,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們對於需求的滿足平衡,儘管螞蟻的總體結構穩定性相比於人類內心整體來說穩定很多,牠們也會出現不同的失誤和損失,我們在心理性層面,沒辦法擁有螞蟻的嚴謹和如此明確的方向性時往往會出現其他防衛心理,可能是自卑、焦慮...其它等等可能狀態,透過自我探索不斷瞭解自己內在結構時,我們面對這些潛在的早期經驗是否能有勇氣去把目標動力再次適應的體現在生活中?

題外話

如果今天螞蟻的視力很好不知道牠們發展的方向會是更龐大還是出現個體競爭?!

最後

單純分享個人視角觀察螞蟻的狀態,我對於螞蟻並不是瞭解得很深入,投射一些個人想法在螞蟻的行為中,沒有實際架構支持,牠們偶爾會困擾我偷吃我的食物就是了...
也許我們不能像螞蟻一樣,如此整齊有規範,但我們充滿自由和樂觀的再造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