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近期公布2023年版的「亞洲實力指標」(Asia Power Index),此報告針對26個國家的影響力(外交、國防網路、經濟關係)、資源(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堅韌性、未來資源),綜合上述八項指標評估國家整體實力,並做排名。
此研究計畫自2018年起,而上次發表為2021年,今年公布的版本則為第5年的年度報告。
《霧谷晶策》曾於2021年12月針對2021年版的亞洲實力指標撰寫過分析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以下連結:
美國軍事、經濟等四項指標領先!外交影響力、經濟關係為中國強項: 報告中
整體實力前10的國家分別為
美國(80.7分)、
中國(72.5分)、
日本(37.2分)、印度(36.3分)、俄羅斯(31.6分)、澳洲(30.9分)、韓國(29.5分)、新加坡(25.1分)、印尼(19.4)和泰國(18.7分)。而
台灣則以
15.2分位居第14名,排在馬來西亞(18分)、越南(17.5分)和紐西蘭(16.8分)之後。
依近三年報告來看,美、中整體實力差距從2020年的5分(81分 v.s.76分)到2021年的7.6分(82.2 v.s. 74.6),再到今年的8.2分,可看出過去三年美、中實力較勁裡,美國略勝一籌,且雙方差距有些微擴大的趨勢。
不過,隨著中國鬆綁防疫政策,對外將更加開放,因此上述實力差距變化的趨勢能否延續,尚有待觀察。
報告提到:過去五年亞洲實力指標來看,中國整體實力雖落後美國,但兩者差距並不遠。報告引用理論學家指出,當崛起大國的整體實力分數,接近老牌大國的80% 時,就會觸發
「權力轉移」(power transition)。自2018年開始,中國就已突破學者所提的「門檻」。報告分析,美國在此區域已不太可能重建過去的明確優勢(decisive lead),美國在亞洲擁有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結束了。
雖說中國近年在亞洲實力上快速抬頭,但仍持續落後美國,差距並未明顯縮小,甚至有擴大的跡象。
報告指出,雖美中兩強整體實力差距不遠,但中國近五年來都難以縮小與美國的實力差距。
過去五年,美國作為領先的超級大國,一直保持些微卻長期的優勢。報告認為,依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中國將難以在2030年前,在整體實力上超越美國,甚至未來的數十年,中國都不太可能有像美國過去那般的主宰力。
報告也不避諱地表示:
「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紀(Sino-centric centeury)的發展,是停滯不前的。」
就中國的部分,中國是今年亞洲實力指標中整體實力退步最多的國家,而造成這現象要歸咎中國過去幾年實施的「清零政策」。
報告解釋,當各國開始解除或鬆綁疫情相關的旅遊限制時,中國強硬的清零政策嚴重削弱中國與區域和全球之間的連結程度,使中國與其他國家人民的交流、商業互動和文化連結萎縮。此般負面發展,減弱中國與世界經濟上的連結。
報告指出,2019年至2021年,中國吸引高達2,0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然而,2020年至2022年以來,中國僅吸引約1,200億美元的國外投資。此外,中國對外投資也減少3成左右。
另外,雖然中國向世界各地的出口仍強勁,但由於2022年經濟成長相對平緩,中國對商品和服務進口的需求減弱。上述這些因素使中國在報告中「經濟實力」指標的分數,是自2018年這項研究計劃展開以來最低,也讓美國在這項指標上重回領先,以88分領先中國的87分。
雖說中國經濟實力退步,但中國在經濟關係上仍維持一向以來的優勢地位。
研究顯示,中國在經濟關係上的分數仍以98.3分大幅領先美國的53.7分,顯示出中國在亞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和與各國經貿的重要性仍遠勝於美國。
報告還說,中國恐怕很難在與美國的實力較勁下,取得絕對優勢,也很難取代美國。即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它仍要面臨經濟成長緩慢的問題,而這問題可能使中國永遠無法「有意義的」領先美國。不過,報告也提到,中國不需要完全趕上或超越美國,也能挑戰美國在亞洲的實力,或侵害較小鄰國的利益。舉例來說,軍事實力這項指標顯示,中國正穩定加強軍事能力。美、中在這項指標之間的差距,已從2018年27分縮小到2022年的23分。
中國經濟雖受清零政策影響,但報告發現這政策並未減低中國的外交影響力(diplomatic influence)。即便在清零政策的旅行限制下,指標中的外交影響力,中國仍略勝美國一籌。
報告提到,中國維持穩定的外交活動,並特別在意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利用雙邊外長互動和多元政治角色,影響中國對外關係。報告統計,美、中兩國與外國舉行雙邊領袖和外長對話的次數,中國以46次領先美國的40次。
報告警告,美國與其盟國不應因目前美中之間的差距感到欣慰,因中國在2023年重新開放後,可能幫助它重新取得在亞洲的優勢,包含連接性(connectivity)和地緣優勢(proximity)。
就美國來說,美國目前仍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擁有長期優勢(enduring advantage)。美中整體實力對比下,美國雖連續兩年拉開與中國的實力差距,但仍無法阻止整體實力自2018年以來,持續在亞洲下滑的趨勢。
不過,在評估整體實力的八項指標中:
美國仍在今年報告中的六項指標取得領先,並在經濟實力這個項目,從中國手中重新要回領先;而在外交影響力、經濟關係上,美國仍遜於中國。
《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澳大利亞智庫:中國整體實力下降,本世紀末或無望超越美國
東協不願在美中間選邊站? 民眾較信任美國? 新加坡智庫東南亞研究所附屬的東協研究中心(ASEAN Studies Center,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ISEAS)於上週發表最新的《東南亞國家2023年度調查報告》(The State of Southeast Asia 2023)。
報告全文為58頁,針對東協各國人民對
美中競爭、
台海問題、
區域經貿等議題的看法進行研究分析。
近年隨美中競爭加劇,兩國在東南亞的競逐也升溫。不過,這也造成東協國家在兩國之間為難的處境。
報告指出,東協受訪者中有30%贊成在美、中之間保持中立地位;18.1%希望能尋求第三國以擴大戰略空間和選擇;高達45.5%認為東協應強化自身韌性和團結性,以抵抗來自強權的壓力。
而僅有6%的人認為在美、中兩國間選擇中立不切實際。
上述數據顯示,多數東協國家並不願在美中兩強之間選邊站,不願捲入兩大強權間的競爭,更傾向尋求與第三方強化合作,以多元化戰略選項和對自身的政策更有彈性化。
在今年的報告中,當東協國家被迫從美、中兩國選邊站時,東協國家受訪者高達61%傾向支持美國,遠高過支持中國的38%。相較於2022年的數據,支持美國的比例上升了4.1%,而中國則下降了4.1%。東協十國中,僅三國有過半受訪者支持選中國,這三國為印尼、汶萊和馬來西亞。
這項數據跟外界對東南亞與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印象有所出入。因為不少人認為,東南亞國家在地緣政治上與中國較親近。然而,在被迫選邊站的情況下,數據顯示東協各國民眾反倒希望選擇美國而非中國。不過,民眾觀點雖會影響政府的外交決策,但是否會完全等同東協各國政府的做法,仍有待觀察。
報告也提到,東協國家希望尋求第三方夥伴,以規避美中競爭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報告指出,東協國家的受訪者傾向選擇歐盟(42.9%)、日本(26.6%)、印度(11.3%)、澳洲(9.3%)、英國(6.8%)和南韓(3.2%)作為第三方合作夥伴。
報告還詢問:「中共廿大結束後和近期地緣政治的發展下,你怎麼看待你的國家與中國之間未來三年的發展?」
東協受訪者平均有44.2%認為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保持不變、38.7%認為會強化,而僅17.1%認為會惡化。
就這項數據來看,受訪者雖多認同東協未來三年與中國關係會強化,但東協國家民眾對中國也有憂慮。
認為未來三年與中國關係會強化的受訪者中,表示以下幾項會破壞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包含:中國持續強化的經濟主宰力和對外國的政治影響力(44.3%)、中國對國家內政的影響力(38%)、中國在台灣、南海和湄公河地區的強硬軍事策略(33.3%)、中國利用經濟手段和觀光業來懲罰其他國家外交政策的選擇(32.9%)。
另外,他們也認為中國在新疆、西藏和香港對待少數民族的不當作為,以及支持俄國入侵烏克蘭會影響他們對中國的印象。
此外,平均有47.2%受訪者對美國作為戰略夥伴、提供區域安全的國家有信心、32%認為沒有信心,另有20.9%受訪者不予置評。拜登政府過去兩年對東南亞各方面的投入,確實讓東協國家人民有感。
報告也調查東協國家人民對於美、中兩國的信任程度:
- 東協受訪者中,平均認同中國正在為了全球和平、安全、繁榮及治理「做對的事」的僅有29.5%,高達49.8%不認同。
在不認同的受訪者中,41.4%擔心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可能威脅東南亞國家的利益和主權、且有26.6%不認為中國是可依賴的強權。
- 另一方面,受訪者中有高達54.2%認同美國正為了全球和平、安全、繁榮及治理「做對的事情」,僅有26.1%持相反意見。
對台灣問題袖手旁觀?東南亞對台海衝突持中立、傾向外交手段處理 台灣問題是目前美中競爭的重要議題,而東協國家也相當關切。研究報告也針對「台海衝突」議題,調查東協國家民眾看法。
若台海爆發衝突:
- 43.3%受訪者認為會破壞區域穩定
- 28.7%認為東協屆時會被迫選邊站
- 15.5%覺得與中國或台灣的經濟合作會減少
- 9.1%認為東協會因為區域內的產業轉移而受惠
- 3.4%認為會沒有影響。
由多數東協國家不願被捲入美中競爭的態度來看,對台海這敏感問題,東協也相當謹慎。報告詢問受訪者:「若今天台海正發生戰爭,該如何因應?」
- 45.6%受訪者認爲,要用外交手段反對武力的使用
- 33.5%認為要中立
- 11.9%認為要對發動攻擊那方實施制裁
- 6.3%支持促進對台軍事援助
- 2.7%認為要表態支持中國。
很明顯地,多數東協國家在台海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採取較消極的態度處理,保持中立立場。除在安全上不希望被捲入外,也不希望因表態而遭受到美、中任何一方懲罰。
新加坡智庫「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s ASEAN Studies Center, ISEAS)東協研究中心 :The State of Southeast Asia 2023)
《霧谷晶策》研讀完「亞洲實力指標」與《東南亞國家2023年度調查報告》後,認為報告呈現的數據喜憂參半。
美國在亞洲區域仍舊扮演一哥的角色,而且中國暫時無法取代,對台灣來說,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不過,美、中兩國持續在外交、經濟、軍事各方面的競爭,或許會讓台灣繼續成為夾心餅乾,最怕落得裡外不是人。
《霧谷晶策》認為東南亞國協找第三方夥伴合作的方式,雖有些理想化,但也算是找到不同的出路。只是地緣政治要角就在自己身旁,恐怕歐盟也會是鞭長莫及,更何況目前仍有俄烏戰事未果。即使俄烏衝突暫時結束,戰後重建工作都將會讓歐盟無暇分心。東協國家應持續維護「東協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繼續在美、中競爭裡左右逢源,而台灣或許也可借鏡。
《霧谷晶策》觀察美、中兩國應慢慢整理出兩國相處的新模式,尤其疫情後的經濟復甦,美國與中國都離不開彼此。
美國衰弱沒有想像中的快速,而中國崛起也未如預期中發展。
既然兩強短時間內都分不出高下,在既有能合作的議題上,控管分歧與謹守彼此底線與紅線,或許才能讓東亞,乃至全球能更和平的發展。
世人無不以俄烏戰事為警惕,而美、中理性層面應該會避免相互開戰,方能保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