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0301 看《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學習用故事和社會溝通

我不願開書店只是孤芳自賞,也不願書店只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營業場所。透過空間裡物件乘載的內容與社會溝通,是我希望想開書店具備的功能。
關於與社會溝通,我認為可以從一部叫好叫座的電影取經。電影做為大眾流行文化下的影像文本,創作者如何從劇情中埋議題,同時觀眾願意接收其價值觀(至少觀影時不會馬上掉頭走人)。於是,看一部電影,同時也是書店從業者練功的時候。
連假進戲院觀賞國片《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主角是恐同鋼鐵直男警察,所有能想到性別政治不正確的用詞,都可以在他的嘴裡冒出來。這是他的日常。
這樣一個人在陰錯陽差之下(或許是天意),與年齡相仿的男鬼毛毛冥婚,兩人成了夫夫。
我認為,普羅大眾能像毛毛一樣去參加同志遊行、淨灘、用環保餐具、認養流浪狗,關心社會議題甚至是認同,這需要長時間累積,不是簡單的事。
以同志議題來說好了,電影透過毛毛的阿嬤和一群三姑六婆主導的冥婚儀式,先是讓人感到守舊迷信、陰森荒誕,再帶出一切源於毛嬤與愛孫的好感情,開明的毛嬤還以行動支持愛孫性向,並上街參與同志大遊行,宣示:「我70歲,我想要看到我孫子結婚。」
劇情鋪陳明翰傾聽「老公的同志情感」,其實是愛情無分性別。「希望有人能愛一輩子、陪伴一輩子」,在他了解毛毛生前遭背叛後,憤而教訓渣男。
賣座電影埋議題不說教,看似點到為止,但是如果同一批製作團隊,願意持之以恆把各類議題融入故事,不僅開創題材新貌,也潛移默化社會風氣。
如果國內有越來越多這樣的創作團隊說出不同世代、不同時代的故事,有一天議題就不會是議題,是社會中習以為常的風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