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3/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完美圖解千年女優創作結構,今敏的 3 大時間軸解析

千年女優的影像創作結構

日本導演今敏(Satoshi Kon, 1963-2010) 帶領 MADHOUSE 創作的動畫電影《千年女優》(Millennium Actress, 2001) ,可以繪製成一幅由左至右的波浪圖形,波浪線無盡的振動延伸,沒有終點。
波浪圖有三條水平線,分別是「觀者」、「主述」及「記憶」的時間軸。從電影的一開始,我們跟隨立花源也為代表的「觀者」,為了拍攝傳奇影星藤原千代子的紀錄片,而與「主述」會面,進而深入千代子的「記憶」,認識千代子一生追隨的神秘畫師,展開一場虛實交錯、波瀾壯闊的時代幻夢。
初看《千年女優》可能會墜入千代子既演也真的自我陳述,加上橫跨時代的跳剪與立花源也情不自禁的亂入演出,不斷堆疊的虛虛實實逐漸難分難解,劇情宛若走上一纜鋼索,觀影者抑或是創作者本身,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絢爛的技法吞噬,難以釐清故事的命題方向。
大師如今敏,自然對此游刃有餘。他不但深諳「虛實之技」更成為眾所公認的虛實大師,影響了戴倫·艾洛諾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克里斯多福·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等國際導演。
你知道嗎? 今敏非常不喜歡夢工廠(DreamWorks Video)繪製的美國版 DVD封面,甚至拒絕在酷卡上簽名,他聲稱:「這不是千代子」。
重看《千年女優》我也深受啟發。發現今敏的這條鋼索,可能是通往偉大影像創作的一條線索。跟隨這條線索,我從中找到《電影圖記》的概念,經過多次驗證,我相信《電影圖記》能為所有創作有志者,帶來絕妙嶄新的視野。

從千年女優啟發的影像創作解析

電影是一幀一幀的圖像,自然該以圖像來解構品評。
《電影圖記》立志以視覺思考影像結構,捕捉光影中的故事命題。俗話說:「用一句話來形容電影」是編劇檢驗自身創作的重要指標;《電影圖記》以「點」代表人物,「線」代表劇情時間,最後審視前兩者繪製出的「圖」發掘其中隱藏的符碼,萃取洞見、演化創意。
不同的電影圖記可能相似或相異;每位觀影者心中的圖記也可能相異或相似。這個技法耐人尋味之處,在於將觀影體驗轉譯為對個人有意義的圖像。這是我將《電影圖記》的也取為 "Schema du Cinema" 的原因。
“Schema” 亦即 「基模」,是關於感知與記憶的訊息組織框架。透過《電影圖記》我們在相似的框架上討論電影,最後提取的命題符碼時,更彰顯出每位觀影者的獨到見解。
《電影筆記》致敬。
你知道嗎? The Making of Millennium Actress 紀錄片中,製作人 Taro Maki 表示,一開始的創作起點是從立體圖的概念開始:「從一個角度觀看,有一種表達;當我再看一次,會發現另一種表現,這非常有趣……我們想從這一點開始寫點什麼。」

千年女優的 3 大時間軸

主要角色的分布,分別是立花源也為代表的攝影組,坐落於「觀者」這個時間軸上,這個時間軸同時也用於展現創作者的創作意圖,更有輔助觀影者了解劇情走向、帶入情感的功能,也可以說是一條「詮釋」的時間軸。
神秘畫師存在於千代子記憶中,位在「記憶」時間軸上,是主角的動能與意念的來源,也就是賦予主角「意義」的時間軸。
而位在「觀者」與「記憶」之間的「主述」時間軸,是千代子連結現在與過去、展現角色成長的時間軸,也是一條「再現」的時間軸。因為我們大量依靠千代子的主觀口述來理解事情的發展始末,但記憶會隨著時間模糊、扭曲,千代子可說是「不可靠的敘述者」。直到在電影尾聲,我們從立花源也的口中得到證實,一切瑰麗幻想才終究塵埃落定,帶來紮實的戲劇厚度。
創作者筆記 人物的出場順序不一樣,就有可能建構出完全不一樣的戲劇高潮與意義。假設千代子遇到神秘畫師的回憶事件做開場,又或是從千代子老年居所毀於地震開始……。創作者能把玩的元素與最終產生的故事寓意皆大不相同。在創作中保持開放的心胸,認知創作是一段探索的過程,或許更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故事編排。

提取千年女優的隱藏符碼

《千年女優》一開場,立花源也的剪輯室發生了地震,地震結束後才正式進入電影片頭字卡(Title Card)。這個事件置於開場,代表創作者別有用心,是常見故事隱喻的開展手法。
進入千代子住處後,千代子觸碰遺失許久的鑰匙時,也發生了地震,故事至此圍繞著鑰匙的來歷展開。
從千代子的記憶中,我們得知她誕生於 1923 年的關東大地震,也認知自己與地震有不解之緣;另一次地震是拍攝科幻劇時,差點也因地震而被掉落物砸傷,那一刻起她認為自己終究不敵命運,從此退隱演藝生涯。
當千代子講述完回憶,拿出畫著自己的畫像時,再度發生了地震,千代子因此身體不適被送往醫院,電影也進入了尾聲。
如果不計剪輯室的地震隱喻,在千代子的過往的記憶中有 2 次地震;在千代子敘述回憶的現場,頭尾也共有 2 次地震。《千年女優》把玩時間,卻也把時間點切得相當工整。
地震的時間點可說是《千年女優》最重要的理解標記。過去地震的「震波」蕩漾出現在的漣漪,現在的震波,迴響過去的瓊音。過去與現在,記憶與當下,以「波」交互影響,不斷塑造新的命運。
沒有經歷這些波瀾起伏,就沒有在時代洪流中載浮載沈的憂思。「心之所向」便是「鑰匙」。在波的推擠中奮鬥,即使命運捉弄仍堅定追尋。
《千年女優》以波的動能帶來敘事層次與美學上的壯闊,如果沒有隱含波的概念,屢次失敗中沒有再起的動能,便無法奠基最終名言「因為我喜歡追尋那個人的自己」。
當片尾黑幕隨著配樂家平澤進 (Susumu Hirasawa) 的〈Rotation〉鼓聲一落,第 6 個震波撼動於所有觀影者心中。

如何在自己的創作中運用波形結構?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的《真愛永恆》(The Fountain, 2006) 也以三段時間軸交錯,描述一對情侶掙扎於命運的執念;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 中,席尼莫非 (Cillian Murphy) 的角色,特別有千代子鑰匙寓意的影子。
創作如同基因演化,從這次的創作解析中,我們可以:
  • 留意觀眾的學習曲線,先建立易於理解的時間軸順序,再開始跳躍
  • 使用重複事件做劇情結構標記,每次重複事件對角色有重大的影響
  • 探討不同角色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得知的不同訊息,在創作中逐步鋪展,讓觀眾最終接收到事件的真相,而角色在片面事實中昇華或墮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