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4/11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2023-三月接觸的作品

《鏈鋸人》

MAPPA(動畫,2022)
  我認為《鏈鋸人》的動畫非常難看。節奏相當不理想,戰鬥與日常的比重怪異,且沒有成功地刻劃出日常感。雖然與劇情直接相關,但對女性身體的強調讓整個故事看起來像是畫面比較精緻卻令人感到尷尬的空洞色情片。
  本作的人設是好看的,OP也做得比較吸引人。每集不同的片尾曲更讓人相信這部作品至找在經費與噱頭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內容搬演出來的結果讓人非常失望。在第八、九集進入主線的戰鬥之前,每一集都非常無聊。後面的集數也只是偶有看點,整體還是以一種非常拖沓的方式在爬行地前進。應該要感人的橋段也還是因為差勁的說故事方式而沒能將情緒成功渲染。很難想像這是一部來自相當好評作品的改編作。
  平心而論,本作的作畫品質是高的,其中一些相同情節用不同分鏡重演的段落也讓我滿喜歡的(令我想起「永無止境的八月」)。但其差勁的節奏與糟糕的生活感塑造,最終還是讓這些繪師的付出打了水漂。讓人遺憾與失望。

《幽遊白書》(S4)

株式会社ぴえろ(動畫,1994-1995)
  在結束了仙水篇之後,故事迎來最後的篇章。和過去的幾個主題式的戰鬥故事相比,最後的篇章有著濃厚的「後日談」的氣氛,雖然表面上開啟了魔界三大勢力的故事,引進了許多新角色。但核心則是講述飛影與藏馬的過去,以及戰鬥與生活對主角團數人的意義。倒不是說有多麼深刻的哲思,但可以看到冨樫對於這些角色最後的溫柔珍惜,以及其這段時間內心境的轉變。
  在最後篇章中,從幽助到修羅,我們可以看到冨樫關於父子關係的思考。修羅追隨父親的目標和在比賽中寧死不退的態度都讓我們彷彿看到小傑的身影,藏馬和軀的一些特質也都在之後的庫拉皮卡身上呈現。有著平凡人目標和正義感的桑原與雷歐力、從小因為身世而背負著殺人罪業的飛影和奇犽。《獵人》的雛型似乎在這個篇章中也已經越來越完備了。
  最後,就像從灌籃高手的山王戰中醒來,幽助也錯過了戰鬥的結果。最終三大勢力都沒有統一魔界,與世無爭的煙鬼成為魔界的新領導者。一切的風風雨雨歸於一種意想不到的平淡之中。雖然說混亂地戰鬥了上千年的魔界要這樣就迎來和平有些不太實際,但我其實挺喜歡這個結局的。畢竟這些人就是生活在戰鬥的世界裡面,有什麼爭端就好好地打一架,然後按規定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
  雖然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但也總算是把這部作品重頭到尾看完了一遍。雖然和現在更成熟的動畫工業相比,《幽遊白書》動畫還是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在精采的原作故事之下,這部作品還是展現了它不輸給時代的魅力。如果你也會想慢慢看一部有時代的長動畫,《幽遊白書》會是你的一個好選項。

《鞋貓劍客》

夢工廠動畫(電影,2011)
  《鞋貓劍客》是《史瑞克》系列的外傳,以《史瑞克2》中登場過的鞋貓作為故事的主角,講述他和童年好友蛋頭以及他們的故鄉聖里卡多之間的糾葛。故事的情節相當典型,沒有太多令人驚喜的橋段,雖然邏輯並不細密,但節奏相對流暢。角色的設定大多帶著比較俗套的刻板印象,雖然貓咪很可愛,半貓半人的動作也令人會心一笑,但那種過時的「浪子形象」,即便是刻意塑造的,卻還是比較難讓人沒有太多好感。
  作為一個情節相對標準的夢工廠動畫,故事的結構清晰且首尾呼應。我們完全會想到他們會回到過去發生問題的地方,並最終解決問題。最後的結果雖然是有跡可循的,但對於蛋頭的謎團其實還是沒有展示的很清晰,如果有更多能串起來的細節,譬如提及一些魔豆原持有者曾將東西從天上帶回來的提示,或許能觀眾更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總的來說,如果你特別喜歡貓咪擬人化的角色,或在過去觀看《史瑞克》系列時就對這個角色特別感到興趣,本作可以作為一部合格的「超級英雄起緣故事」。但如果與所有其它有趣的電影相比,這個比較沒有新意的故事大概不會是你的優先選擇。雖然續作的評價似乎更好,但從本作較為平庸的故事看來,我可能不會想特別快地去看那部電影。

《異星入境》

Denis Villeneuve(電影,2016)
  《異星入境》是改編自 Ted Chiang短篇作品《你一生的故事》的科幻電影。相較於原作,電影刪去了許多科學性的細節與對於七腳族思維的思辨,而將更多的篇幅放在視覺上的刻化。此外,本作也有著與小說原著截然不同的切入點,藉由強調語言與偏見如何影響各國之間的合作,引出人類團結的願景。
  另一方面,物理學家Ian的角色也變得相對稀薄。雖然原作同樣是以女主角為主要視角,但小說中的Ian有過更多獨立於女主角的貢獻與發想,也對他們之間的相處有更細緻的描繪。電影拋去這些細節對我來說是比較可惜且降低了可能的豐滿性。此外,電影在結尾的處理也令人感到比較草率,比起小說中藉由學習外星語言得到一種與人類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電影的表現更像是她在接觸外星人的過程中覺醒了某種超能力。而沈將軍的行為也完全只像是服務於情節,突兀而刻意。雖然說就一部科幻電影來說,《異星入境》的表現手法還是有些有趣的地方,情節雖然做了大量改編,卻也算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但比起讀原著時得到的那種綿長而深邃的體驗,本作還是有些差強人意。
  由於我是在看過小說之後才看電影,會比較難獲得那些隨著故事揭曉而得到的轉折性體驗。但我也並不建議先看電影再看小說,那也有可能反過來減損讀小說時的體驗。若只選一種媒介體驗的話,Ted Chiang的原作無疑是優秀許多。本作雖然還是有其可取之處,但基於上述的理由,或許只要在trailer裡看看那些視覺奇觀就足夠了。

《刺激》

George Roy Hill(電影,1973)
  本作是經典的騙術電影,講述街頭騙子為了復仇設局詐騙黑幫老大的故事。雖然在台灣,本作的另一個有趣的歷史定位是啟發了《刺激1995》這部片的片名翻譯,但兩部片之間其實沒有太多相似之處,甚至「刺激」這個對英文片名"The Sting"的翻譯也沒有準確地掌握它「騙局」的主要涵義。雖然現在看來有點好笑,但也成為台灣電影引進史中一項值得回憶的趣聞。
  以「組織多人來詐騙特定對象」為主軸的電影雖然不止這部,但本片的劇情安排與節奏還是比較巧妙的。在故事中,除了主導詐騙的主角二人和「負責被騙」的黑幫老大之外,還有貪婪警察和FBI探員,四個勢力之間的糾葛也讓編導可以在裡頭埋藏伏筆並製造戲劇張力。我們都知道兩人要聯手騙黑幫老大,也知道警察要追捕他們。但當那個其實不難想到的反轉出現時,觀眾還是會突然恍然大悟。而本作在揭露真相之後,便毫不拖泥帶水地做了結束,雖然這可能令現代的觀眾不太習慣,但也顯現出經典電影精煉與不廢話的特點。
  雖然其中的一些手法和點子從現在的角度看來並不新奇,但我們也可以看到,早在五十年前,《刺激》就掌握到了一種很有意思的騙術電影核心。透過精心安排的敘事詭計,讓觀眾一方面知道有騙局存在,對真正的真相卻被蒙在谷底。並且,在這種「騙術故事」的框架下,觀眾也樂於讓自己「被擺一道」。也難怪本片能在當時的奧斯卡中斬獲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等七項獎項,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優秀電影。即便今天在拿出來看,也絲毫不過時。雖然它是否足夠「刺激」見仁見智,但無疑是喜歡騙術作品的人不容錯過的經典。

《絲絨電鋸》

Daniel Christopher Gilroy(電影,2019)
  本作是Daniel Christopher Gilroy自編自導的恐怖電影。在之前看過同樣由傑克葛倫霍主演的《獨家腥聞》後,對這部作品一直比較期待。從開場之後鮮明的諷刺也讓人相當提起興致,然而在經歷了約三分之一片長的人物鋪墊後,電影畫風突然改變,開始出現了一連串的超自然怪事。雖然後續的內容還是延續著相同的諷刺主旨,但並沒有在「藝術界有時很膚淺」、「我們應該更重視藝術本身而非想要從中獲取暴利」這些大家基本上都知道的老生常談上面進一步推進,而是讓故事中的角色以一些不怎麼有新意的方式「受到懲罰」。它可能代表了作者對於一些好的創作沒有被「正確對待」的牢騷,但作為一部電影來「評論」的話,我們顯然很難說這部片具有我們曾在《獨家腥聞》中看見的那種深刻洞見與創造力。
  這部電影有著非常特定的指向,要找到一部和它特別相似的作品並不容易。雖然說恐怖片手法和講述的觀點都不怎麼新穎,但用這樣的形式來討論這件事的電影確實並不多見。因此,那些讓這部電影顯得「有點怪」的那些特色,都有點難說是優點還是缺點。對於不怎麼喜歡恐怖片或對恐怖片有較高要求的觀眾來說,本片都不怎麼討喜,但它也遠不是那種最差勁的作品。或許在這裡我們得借用爛番茄上那段再貼切不過的總結:「如果你今年(或大部份的年份中)只看一部帶有恐怖色彩的藝術世界諷刺之作的話,那就應該是《絲絨電鋸》。」

《達倫布朗:犧牲》

Derren Brown(實境節目,2018)
  在這次的節目裡面,達倫布朗打算讓一名種族歧視者為即將被射殺的非法移民挺身而出。試圖去彰顯人內在的善良以及自我敘事對於個人行為的決定性作用。雖然在本作中,達倫布朗一貫地強調了個人潛在的力量,並政治上有著進一步的倡議。但整個情節的安排和某種「對種族歧視者的教化」思想令人感覺沒有過往的節目具說服力。
  在受試者挑選的環節中,這一次達倫布朗不僅僅是尋找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對象,而是將目標鎖定在教育程度較差且具有一定程度種族歧視的對象。這些人在種種保守派言論的洗腦下,相信移民對美國人不利,雖然不至於會直接去傷害移民,但明顯地將他們視為敵對的外來者。而達倫的目標就是去讓一個這樣的受試者產生一種「我們和他們沒有差那麼多」的基本同理心,並且在親眼看到有人傷害移民時,願意一定程度地挺身而出。
  在這樣有著過於明確目的性的安排之下,前半段「用提示音與安慰劑效應激發勇氣」的試驗變得有些不夠精細且倉促,也的確在讓他克服畏高的嘗試中失敗了。後半段我們也能看到,當移民在他面前被欺侮時,他雖然有些坐立難安,但卻沒有做出實際的反應。當然,最後他仍然在提示音與減低疼痛的自我暗示中挺身而出了,但那並不是像達倫布朗強調的「為陌生人檔子彈」,而更像是當他希望能讓對方冷靜下來時,對方還是開槍了。
  雖然最後達倫布朗還是達成了他的目的,也用一段相當感人的話語總結了這場試驗。但從心理學、催眠與魔術技巧的角度來說,本作的那些安排的確是差強人意,更像是為了充實這部有著明確政治目標而強行架接的填充內容。另一方面,在讓他對移民產生同理心的兩個科學效果的安排上面,也給人感覺有些薄弱,它能產生效果似乎是因為受試者較差的教育程度以及較為情緒化的性格,而不是說那些科學結果真的多麼有用。
  總的來說,雖然本作仍然有著不錯的戲劇效果並傳達了一種對社會有益的價值觀。但其過於戲劇化、帶有上對下「教化思維」的安排以及與主題結合得不夠好的過程設計,都讓它在達倫布朗的作品中顯得較為差強人意。此外,就「每個人自身中就有著足以改變的力量」這點來說,本作遠沒有《逼迫》中呈現出的那種「你可以拒絕做那些錯的事」的積極性,而是我們會看到受試者按照達倫布朗的設計去做那些「社會上認為正義的事」。這到底算不算是他憑著自己的力量與改變做到的呢?還是他成了達倫推展他的政治理念的工具?這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不在場》(S1 & S2)

重轻(podcast,2020-2022)
  《不在場》是一檔談論音樂的電台節目。於2020年推出了11期節目,並在21到22年又推出了集數較少的第二季。會接觸這檔節目,並不是因為我對音樂有特別多的認識或興趣,主要是慕名而來。節目的作者重輕曾在機核電台上主講過幾期內容各異的節目,舉凡藝術、商業、遊戲他都能用一些有趣的方式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見解,所以雖然在音樂方面我的認識比較淺薄,但還是找了這檔節目來聽。
  雖然說是討論音樂,內容中也的確會使用許多實際音樂做為案例來討論。但在那種有些發散、更環繞著主講人興趣的討論中,我們更像是在聽一位有學問的朋友分享他喜歡的東西。那些關於音樂的故事也並不僅僅涉及到音樂,譬如他曾討論到生日快樂歌的版權爭議、女性歌手在大眾身材歧視與規訓下出現的壓力等種種音樂人與閱聽大眾在社會中遭遇到的真實問題。即便不是對音樂有深刻看法的人,也能夠在這些節目中獲得不少啟發。對我來說有相當大的收穫。其實對於裡頭許多個別的節目我都有一些想說的,一部分已經在我的另一個比較漫談性質的寫作計畫「前圖紙」裡面聊過,這裡就不多說了。總的來說,如果你也有聽雜談類podcast的需求或習慣,無論是否對音樂有特別的愛好,這檔2020年名列蘋果(中國區)編輯推薦首位的podcast節目相當值得你嘗試。
  一方面是因為四月初連假回家和見朋友的舟車勞頓讓我沒有太多時間,另一方面也是我覺得近期的工作安排還是讓我需要再降低一點發文頻率。我打算把頻率改為一個月三篇,目前的打算是10號、20號、30號各發一篇。將「每月接觸的作品」放到10而不是30號的理由是,這麼一來我就不需要每次考慮月底晚上看完的作品應該要趕快寫一寫還是放到下個月,而是可以有一段充足的時間讓我整理與查資料並確保當月看的作品能放在一起。後兩篇則打算一篇影視一篇遊戲的節奏來寫。這是目前的新規劃,再讓它Run看看吧!
  總覺得才剛過完年,今年又已經過四分之一了。雖然很充實,但回過頭來看還是感覺時間過很快。姊姊家多了一個小嬰兒,從此會更加意識到時間的流逝與在人身上發揮的作用吧。多了一個小朋友可以當朋友,想到就覺得挺開心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