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這是美方與盟國戰略家長久以來的顧慮點:解放軍在雷達上看不見影像時的反應為何?那,不直接攻擊卻在遠端掌握的「外海控制」(offshore control)、「遠距封鎖」(distant blockade)好不好呢?此次《中國國防白皮書》已經出現相對於「外海控制」的字眼「奔襲」,且已經被東森名嘴黃敬平所使用。
'AirSea Battl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ustralia by BenjaminSchreer / ASPI
澳媒:澳擔憂美“海空一體戰”引發核戰◎參考消息(2013.04.16)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3/0416/193646.shtml
參考消息網4月16日報導 專家們警告說,美國正在制訂的一項旨在對付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日益增強的力量的軍事策略可能會升級為一場核戰爭。這項計畫必然使澳大利亞捲入其中。
據澳大利亞《時代報》網站4月15日報導,為克服中國日益強大的軍力造成的戰略平衡改變,美國軍事計畫者正在制訂“海空一體戰”計畫。中國的遠端導彈、潛艇和隱形轟炸機中隊,可能很快會對美國在該地區的基地和航母戰鬥群構成威脅。
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發表的一份新報告說,美國的“海空一體戰”構想包含有“不確定性和潛在的不足”,可能會提高核風險。這種作戰構想的目的是保持美國對中國周邊地區的海空權的控制。
該研究所的資深國防戰略分析家本傑明·施里爾敦促澳大利亞政府眼下要謹慎,要與該計畫保持距離,因為澳大利亞可能在這項策略中扮演角色,尤其是因為美國在澳大利亞達爾文港部署有海軍陸戰隊員。
報導指出,“海空一體戰”計畫假定美國和中國之間的任何衝突都達不到核戰爭的水準。但是,施里爾博士在報告中寫道,“這樣的結果遠遠不能確定”。美國“打擊”中國的任何計畫都會包括打擊中國軍隊的監視、情報和指揮系統來實施“致盲”。他寫道,這就可能引起中方的驚恐,“從而增加中國先發制人實施核打擊的可能性”。
他寫道,如果北京認為美國對其國土發動的常規襲擊是試圖消除中國的核打擊能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面臨“要麼使用(核武)要麼失去(核武)”的兩難境地。
報導稱,中國和日本、越南因“領土”之爭關係緊張。在這種背景下,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發表了這份報告。
【相關新聞】
據美國《防務新聞》週刊10月15日報導,中國海軍剛剛啟用了第三艘071型大型船塢登陸艦,可運送500到800名士兵以及15輛到20輛兩棲裝甲車。另外三艘071型船塢登陸艦可能於近期建造完成。
國際評估和戰略研究中心亞洲軍事事務高級專家理查·菲舍爾說:“4月份,中國軍方透露了可能是新型直升機兩棲船塢運輸艦的型號。該艦與俄羅斯購買的法國‘西北風’級直升機船塢登陸艦極其類似。預計將為解放軍海軍製造3到6艘這樣的軍艦。”
中國的登陸艦包括1艘1400噸的中型登陸艦,可運送500名士兵和9輛裝甲車;11艘3400噸和12艘3700噸的坦克登陸艦,分別可運送250名士兵、10輛坦克和4艘車輛人員登陸艇;7艘3000噸的坦克登陸艦,可運送200名士兵;3艘17000噸大型船塢登陸艦,可運送一個海軍陸戰隊營——500到800名士兵、15輛到20輛兩棲裝甲車以及4艘登陸氣墊船。中國還有500艘小型登陸艇,用於運送武器、物資和部隊。
今年,中國已經展示了各種兩棲海運方式。菲舍爾說,在“微觀”層面,中國已經證明了可將大量的漁船轉變成一支“海上民兵部隊”。4月,中國已經針對菲律賓採用了這種壓制戰術;7月在南沙群島亦分別使用;9月在釣魚島針對日本所採用。
菲舍爾說:“有組織的漁船和小型貨船的好處在於,一般來說這些船隻會很分散,但能迅速集結成為有效的優勢力量。對於爭奪小島的軍事行動來說,10艘漁船、每艘配10名裝備精良的士兵就可以贏得戰鬥乃至整個戰爭。”
此外,中國還在增強其空運能力,新研製了4引擎的運—9多用途飛機和4引擎的運—20重型運輸機。根據俄羅斯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的報導,運—9是在烏克蘭安東諾夫設計局的幫助下開發的,第一架原型機已在2011年升空。
運—9是運—8F—200商用運輸機的升級版。運—8承擔的任務包括運輸、電子偵察、加油、空中預警、空中警戒與控制以及海上巡邏。新的運—9飛機預計也將變成一個多用途平臺。根據2010年珠海航展上拿到的宣傳冊,運—9是一種中程中型運輸機,配備了4台中國產渦輪螺旋槳發動機,“能運送16噸集裝箱貨物或20噸散貨”。機上可安裝106個座位或72副擔架。它還能運送武裝直升機之類的大型裝備。
報導指出,雖然這些裝備的開發是考慮到台海可能爆發的衝突,但是中國目前正著眼於與日本在東海上的釣魚島爭端、與菲律賓在黃岩島的摩擦以及中國在南海的油氣勘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