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和」能「解」:《聖奧梅爾殺嬰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如果人生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女性自出生的選擇往往就比男性少,成長過程至成年更會被周遭逐漸限縮,如果再加上種族歧視、移民身份、菁英主義的限制,不知不覺,就會被逼到窄巷,關進不見天日。

raw-image

  電影《聖奧梅爾殺嬰案》改編自法國2013年發生的「法比安娜・卡布(Fabienne Kabou)殺嬰事件」,敘述來自塞爾維亞的法國移民蘿倫斯・柯利(葛絲拉基・梅蘭達Guslagie Malanda飾)被控告殺死女兒:她將自己十五個月大的女兒艾莉絲放在法國北方城鎮聖奧梅爾(Saint Omer)海灘上,讓漲潮帶走她的生命。已孕的文學教授與小說家哈瑪(Rama,凱伊傑・卡加梅飾)為了改寫希臘神話的新作《美狄亞邊緣人》,也因與蘿倫斯的身份背景相近,便前去旁聽她的審判。

  我們面對刑案加害人,往往先訴諸「善惡」的審判,更進一步則是了解「動機」,但善惡由何而生?動機如何判斷?電影片頭,哈瑪在課堂介紹美國女作家莒哈絲在創作《廣島之戀》「如何敘事昇華現實」時,提到「汙名會存在記憶」,更強調「女性是恥辱的客體」,以此為前提,女性還未落筆就已是罪惡的化身,除非在寫作者有意識的書寫下「備受恩寵」。這正是這部電影試圖呈顯的方式──讓我們看見一個接近真實的女人。過去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愛麗絲・迪歐普(Alice Diop)曾在訪談中提到:

「不可能回到那個審判現場,所以不可能拍成紀錄片,只能用這些素材來編造一個虛構電影。」

電影中所有演員的法庭臺詞是真實的庭審記錄,在拍攝現場,也請來了聖奧梅爾居民參與演出,飾演旁聽民眾,是一種「紀錄劇場」的形式。導演在「紀錄片」與「電影」之間的灰色地帶相會,為的不是窺視或展演,既無意為蘿倫斯柯利脫罪,更無意審判她,而是呈現她的人生,她複雜的內在,讓觀眾在這種游離中,「看見」蘿倫斯柯利從不可知的透明而至認識,再從認識而意識到女性的不透明性。

raw-image

  蘿倫斯柯利是塞內加爾移民,塞內加爾位於西非,自1864年成為法國殖民地,二戰後的1960年6月20日才正式獨立,其中主要民族為沃洛夫族占了全國人口的40%,但其官方語言為法語。蘿倫斯從小父親不許她說母親的沃洛夫語,母親更嚴格要求她能說一口流利優雅法語──每個人生來就得面對一個既有的語言世界,無論種族或性別,蘿倫斯所擁有的都不屬於自己;而相較於語言的慣性與滑溜,得以留駐、經由思想而生的文字更需要嚴格的自我審視,因而她的哲學教授說她善於言辭卻寫作凌亂,嘲笑蘿倫斯想要研究德國語言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而不是「來自她自己文化的人」──這是移民者的困境,要融入當地,就必須捨棄一部分的自己才能躋身文化系統,再被評判「那不是你」。蘿倫斯自小沒有朋友,不擅交際,成績優異愛好文學,父母離異後由父親供她上學,但當她拒絕法律選擇哲學時被斷了金援,只能選擇保母換宿維持生活,跟房東文森太太與堂姐均無法相處,此時24歲的她,成為57歲呂克先生的外遇對象,被他藏在工作室裡直至懷孕,呂克先生絲毫不想負責,發現時已無法處理,還懷疑不是自己的孩子,蘿倫斯回答「別擔心,她是我的」並只能生下女兒,為了照顧她,整整六個月沒有出門,孩子長水痘卻沒有看醫生,付出龐大犧牲的同時,「父親」卻能置之不理,在法庭上更一味只談自己,毫不在乎她的憂傷。

  逐漸走投無路的人生,外在矛盾致使內在世界崩塌,她的失敗無法解釋,因而法庭上男性檢察官的鞭笞均針對她的「不完美」質疑她的動機邪惡,這樣的批判如此熟悉且毫不意外,若在台灣,想必亦是絕大部分男性對她的審判。她在法庭透露曾向靈媒求助,聲稱自己被巫術掌控,後發現極可能是負責調查的預審法官訊問時誘導蘿倫斯作此解釋,既呈現了她的孤立無援,亦如哈瑪創作《美狄亞邊緣人》被認為題目太平凡、「美狄亞」少為人知難得讀者青睞般,女性的真實聲音與思想總是缺乏理解的管道,若非蒙上費解的色彩以便貶斥,就是受到重重阻撓。

raw-image


  這部電影除了移民、女性處境,還有母女關係的複雜苦楚。蘿倫斯和哈瑪皆與母親不睦,前者的母親奧黛爾(Odile,Salimata Kamate 飾演)待她嚴格,要求她的姿態教養,為了不讓她遭到輕視,以致關係緊張;蘿倫斯懷孕,每月一次與母親通話,能一眼看出哈瑪有孕的奧黛爾,懵然不知她生下女兒。哈瑪得到母親厭女的愛,生活與懷鄉的疼痛和愛一起給予女兒,對女兒的嫌也是對自己的嫌。母親怕女兒步上自己的後塵而日夜工作,女兒更怕複製、同時必須加倍壓抑因其而生的疼與愛,原該最為相似與理解的母女,造就了彼此無法親近的距離。

  蘿倫斯仰慕的哲學家維根斯坦曾言:「對於不能談論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沉默。」虛構的角色哈瑪,正與蘿倫斯的充滿話語相反,影中幾乎保持緘默,感知卻幾乎與蘿倫斯同步,一如女性觀眾的我──看女性電影的好處是,沉默是終於能專注於女性的處境與感受,不若其他不是邊緣就是異化,然後被逼消音;但女性的苦痛平日迴避淡化的,也會在此刻凝聚起來直接撞擊,就像蘿倫斯最後面向攝影機,似是給予哈瑪,但更是給予觀眾的微笑,當時的我心頭一震,彷彿被問著:你懂得了什麼?觀眾感受的未及當事人的十分之一,蘿倫斯一次次的「我不知道」既是對自身行動與意識的身不由己,也是生活加諸給她的、無法擺脫的痛楚與孤獨,使她無人可訴,只能逃避進幻覺與巫術,一如最後她的律師所言,她想隱藏的不是女兒,而是自己。

raw-image


  電影的最後,蘿倫斯的辯護律師分享了這麼一段故事:蘿倫斯曾經夢見未能活過兩歲的女兒艾莉絲,與她同在監獄當中。這樣的夢從何而來?律師從科學解釋母親懷孕期間,DNA與細胞會與胎兒互相轉移,並存留印記伴隨一生,這些細胞被稱為奇美拉細胞:

「奇美拉是一種古希臘的異種怪獸,擁有獅頭與羊身。我們女人都是奇美拉,我們的身上有母親也有女兒的痕跡……我們女人某種程度上是怪獸,是有人性的怪獸。」

  至此,殺嬰的、被妖魔化的母親還回人形、獸形,這番話使始終處於防禦的蘿倫斯初次哭倒在律師懷中,也使我們看到更接近真實的、女性猶如困獸之鬥的處境:除了母女相互交織的科學事實,女兒往往害怕自己成為另一個母親,更怕女兒成為另一個自己。來不及和母親、也與自己和解的蘿倫斯,最終只能與女兒在夢裡相伴;但即將成為母親的哈瑪,試著親近原本疏遠的母親,片末三種融合的呼吸,伏在母親膝上撫著肚子的她,還有機會得到母親少一點憎惡的愛,和成為一個少一點懼怕的母親。

raw-image


  看女性電影的時候,自然會想「如果是我的話」。從《美國女孩》《親愛的童伴》《正發生》《家家》、《媽的多重宇宙》,直到這部《聖奧梅爾殺嬰案》,去看各種不同母女關係的衝突與和解,傷痛與殺伐,藉此了解「母親」這個身份、以及自己的極限與可能。尤其最近讀著台灣各種metoo故事,從這部電影裡亦確認了早已存在的恐怖:害怕兒子成為欺壓女性的男性,害怕女兒遭遇任何無法避免的損傷。對我而言,除了避免踏入蘿倫斯的悲劇,更需試著與哈瑪、和這些電影裡的女兒們一樣,持續尋找與母親和/解的可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海藍的沙龍
118會員
227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海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如果人生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女性自出生的選擇往往就比男性少,成長過程至成年更會被周遭逐漸限縮,如果再加上種族歧視、移民身份、菁英主義的限制,不知不覺,就會被逼到窄巷,關進不見天日。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再讀)
Thumbnail
  如果人生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女性自出生的選擇往往就比男性少,成長過程至成年更會被周遭逐漸限縮,如果再加上種族歧視、移民身份、菁英主義的限制,不知不覺,就會被逼到窄巷,關進不見天日。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再讀)
Thumbnail
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為了為一部改編的希臘神話美狄亞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身為塞內加爾移民的蘿倫斯,被控遺棄她15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
Thumbnail
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為了為一部改編的希臘神話美狄亞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身為塞內加爾移民的蘿倫斯,被控遺棄她15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
Thumbnail
在法國社會的精英主義底下,不少移民家庭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生存,從小逼孩子只專注學法語。柯利就是,她自幼在塞內加爾被父親禁止說母語,所以她無法跟母親講母語,無法跟同儕親近,也無法學習自己的文化。
Thumbnail
在法國社會的精英主義底下,不少移民家庭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生存,從小逼孩子只專注學法語。柯利就是,她自幼在塞內加爾被父親禁止說母語,所以她無法跟母親講母語,無法跟同儕親近,也無法學習自己的文化。
Thumbnail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Thumbnail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Thumbnail
【波士頓勒殺狂】以1960年代「波士頓勒殺者」連續殺人案的歷史事件為軸,講的卻是揭發這樁新聞的兩位女性揭破案件的身心過程,乍看之下,很像2007年【索命黃道帶】,其實我在看的過程,反而感覺像是2016年的【關鍵少數】。
Thumbnail
【波士頓勒殺狂】以1960年代「波士頓勒殺者」連續殺人案的歷史事件為軸,講的卻是揭發這樁新聞的兩位女性揭破案件的身心過程,乍看之下,很像2007年【索命黃道帶】,其實我在看的過程,反而感覺像是2016年的【關鍵少數】。
Thumbnail
「戀人們都覺得自己是創造者嗎?」或許不然,但瑪麗安與艾洛伊茲終究創造出了一篇屬於她們的史詩,難以被抹滅。
Thumbnail
「戀人們都覺得自己是創造者嗎?」或許不然,但瑪麗安與艾洛伊茲終究創造出了一篇屬於她們的史詩,難以被抹滅。
Thumbnail
電影中描繪了在20世紀初的英格蘭的社會氛圍,除了政治上對於女性有著強烈的規範(女性不得享有投票權等),社會上也存在諸多對婦女的刻板印象,如:女性必須結婚、需穿著豐臀器、儀態需按照社會制定的準則等。這類型的價值觀也讓自我主見強烈的艾諾拉感到自由被束縛,進而反抗社會中的「潛規則」、決心要走出自己的路..
Thumbnail
電影中描繪了在20世紀初的英格蘭的社會氛圍,除了政治上對於女性有著強烈的規範(女性不得享有投票權等),社會上也存在諸多對婦女的刻板印象,如:女性必須結婚、需穿著豐臀器、儀態需按照社會制定的準則等。這類型的價值觀也讓自我主見強烈的艾諾拉感到自由被束縛,進而反抗社會中的「潛規則」、決心要走出自己的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