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6|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俄稱中國增強所有軍兵種實力準備大規模戰爭●環球時報(2011.04.14)

    Comment
    It was a lesson from the second Sino-Japan war in 1937-1945 that any single country can't defeat China, no matter how many battles the country wins on sea, in air or even on the ground.  The answer is simply: China's mega size.  No one can occupy China long enough and large enough, and forces it to accept the terms of peace. 
    It is a terrible scenario. 
    Once China realizes its absolute predominance, its national strategy will turn quickly from defensive to offensive.  The bad news is it is happening now.
    Furthermore, controlling sea lane southward by the western allies can't threat Beijing neither.  China can still take Taiwan in no time and go northward, bypassing Japan and through the Arctic Ocean which is a high sea of free navigation for all, to the Atlantic Ocean.
    As war is the highest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the benefit of taking Taiwan is so huge that China has no reason NOT to do it.  (English revised)

    面對:即使戰鬥勝利也無法佔領中國,「任何國家甚至都不敢想到要侵略中國」;加上中國在2010226日也制定了〈國防動員法〉,林林總總,鼓勵了中國鋌而走險。
    從突破南海封鎖的角度看,中國閃電奪取台灣後,可以繞過日本取道北極海捷徑直達大西洋,還都是公海來回。通說資本主義發展過速會引起戰爭,但戰爭利益對中國如此巨大,中國豈有不做之理?至少是在台海。
    在看看中國軍方「規定5年內旅團級部隊至少要有1名專職心理醫生,連級分隊有3名以上心理骨幹…」喔,真的要殺人了~

     

    俄稱中國增強所有軍兵種實力準備大規模戰爭●環球時報(2011.04.14

      據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刊413日報道,俄羅斯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長赫拉姆奇辛撰文點評中國新版國防白皮書,稱中國軍事建設倣照美國和蘇聯的樣板,強調質量和效率比數量和規模更重要,而且特別重視全面提高部隊整體戰鬥力。

      赫拉姆奇辛指出,國新辦日前公布的中國新版國防白皮書與所有類似文件一樣,具有較高程度的宣傳性質。對於白皮書強調的“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軍事擴張”的承諾,對於闡述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擊索馬裏海盜和有組織犯罪,搶險救災,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等方面的行動內容也不必過於在意,對於中國反對外太空軍事化的聲明同樣未必值得認真對待。中國真心支持無核世界建設的立場值得信任,因為它強調第一步必須讓所有國家承擔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義務,而這將會使中國人民解放軍處於永遠不可戰勝的位置,至少是在歐亞範圍內。中國國防白皮書指出,擁有世界上最多核武器的國家(美國和俄羅斯)在核裁軍方面負有特別的首要責任,應當大幅削減核武庫,這是最終、全面、徹底核裁軍的必要條件。只有在條件成熟時,其他核國家才應當加入核裁軍進程的多邊談判。當然,白皮書並沒有指出條件成熟的標準。中國暫時反對任何反導系統建設的立場也能理解,畢竟反導系統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中國核武庫的價值。

      俄專家認為,盡管中國新版國防白皮書中許多內容都是“老生常談”,但是仍有許多地方包含一些相當有份量的信息,值得注意,其中一些甚至令人擔憂。赫拉姆奇辛指出,白皮書關於全世界和平仍是幻想的論斷是公正的。軍事領域競爭依然激烈,主要國家更新戰略,進行軍事改革,積極發展新武器技術,其中一些國家制訂了網絡戰、太空戰、極地戰、全球快速打擊和反導系統建設戰略。這裏是否僅指美國還不是很清楚。實際上,在整個白皮書裏,直截了當地指明美國的僅有一處,即對台售武。與此同時,還在建議和台灣在方便的時候進行接觸,就軍事問題交換意見,認為這是討論構建軍事安全和相互信任機制所必須的。

      從白皮書中可以明確看出,中國對美國最新軍事理論的研究非常深入,並在其基礎上進行自己有中國特色的軍事革命,在傳統機械化部隊建設中引入網絡中心戰的內容。中國人還借鑒美國人的聯合戰役概念,強調各軍兵種協同作戰。

      俄媒稱,白皮書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的重點應從數量和規模質量和效率轉變。整個文件的主旨就是在最新科技成果基礎盡可能地增強中國軍事實力對任何削減和限制甚至連暗示都沒有。相反,強調所有軍種都應持續提高火力、機動性、防護力,改善作戰和後勤保障(測繪、導航、氣象等),而且所有都應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中國軍事建設特別重視陸軍,給坦克裝甲部隊和炮兵提出的任務是能夠以較高精確度實施大縱深火力殺傷。有意思的是,至今仍是陸軍最薄弱環節之一的陸航兵現在成為其主要攻擊力量,規定將大幅提高武裝直升機實施打擊、投送兵力、支持部隊的能力。另外,空軍同樣應當具備戰略兵力投送能力,海軍則應在遠離中國的水域行動。白皮書沒有特別強調實施海上登陸作戰,或許對其真實目的進行了掩飾,或許大陸現在對台灣的總方針仍是懷柔。

      俄媒稱,白皮書強調聯合作戰訓練的重要性,強調應當在複雜電磁、地理和氣象條件下進行師和旅級別的多邊演習,由更高級別的司令部指揮,在最大程度接近實戰的局勢下展開。另外還高度重視各類戰鬥和後勤保障。引人注意的是,中國軍方規定5年內旅團級部隊至少要有1名專職心理醫生,連級分隊有3名以上心理骨幹

      俄媒稱,俄專家指出,中國新版國防白皮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詳細談論國防動員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在西方國家,除以色列之外,自冷戰結束後“國防動員”一詞幾乎不再使用,哪怕是經常對外作戰的美國,現在提到動員幾乎只是指集中一定數量的民船和飛機用於全球投送部隊、裝備和保障設備,而在中國仍然是指蘇聯式的全體人員、工業和運輸總動員。當然,現在強調質量和效率要比數量和規模更重要。中國廣泛使用“民防”的概念,是指俄羅斯和西方實際上早已忘記的“人民防禦”,它要求城市發展和整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符合民防任務和國防動員工作的總體規劃,高度重視對主要經濟設施和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保護,訓練和提高民兵應對危機局勢的行動能力。預備役軍官每年都應進行240個小時的作戰和政治培訓。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中國正在認真準備應對大規模戰爭,而這種戰爭與海上護航和維和行動不動,的確需要國防動員。

      俄媒稱,白皮書確認,2008年中國軍事支出同比增加17.5%2009年同比增加1%2010年增加7.5%2011年的增幅將為12.7%,但是軍費在國家開支中的比例卻在下降。在軍事支出中,人員生活費、訓練維持費和裝備費大體各佔三分之一。

      俄媒稱,赫拉姆奇辛指出,中國新版國防白皮書特別強調鞏固軍隊基礎,加速戰鬥力生成模式改革,要求軍隊發展實現質的飛躍,切實提高戰鬥力,所有部隊全面換裝新武器,建立信息戰網絡系統。盡管白皮書談論的是防禦性質的軍事建設,但是不能注意到,單純從防禦角度來看,今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完成這項任務可以說是綽綽有餘。況且,任何國家甚至都不敢想到要侵略中國,無論是俄羅斯、印度,還是日本,更不用說其他既沒有軍事實力又沒有政治能力的國家。即便有人推測美國可能會侵略中國(實際上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這裏只是假設),很明顯,它也只能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目標、軍工企業、中國基礎設施進行空中導彈打擊,至於美軍在中國沿岸登陸,或許只有在美國領導人想讓海軍陸戰隊送死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作為反擊這種可能性極低的侵略的應對措施,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空軍和海軍,而陸軍則不太適用,國防動員工作則根本沒有用武之地。但是中國卻在繼續加速增強所有軍兵種的實力,從其發展性質來看,反擊美軍空中導彈打擊顯然只是其任務之一,而且可能還不是最主要的任務。中國是在準備大規模傳統戰爭,首先是陸地上的戰爭,準備進攻性戰爭。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在質量和數量方面都在顯著增長,因此對中國來說防禦戰並不現實。中國優先發展坦克裝甲部隊、炮兵、陸航兵,高度重視國防動員工作,就是明證,包括對軍事心理專家的興趣,加上不喜歡核武器的因素在內。

      俄媒稱,俄專家認為,中國現在面臨大量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原因是人口過多,資源匱乏。如果中國經濟和社會財富繼續以當前速度增長,在可見的將來不僅中國自身,甚至是整個世界都將面臨資源短缺的問題如果說對西方來說爭奪資源只是為了保持較高生活水平的問題,那麼對中國來說則是生死存亡的問題(編譯:書山)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mil.eastday.com/m/20110414/u1a5838864.htm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