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月零售銷售躍漲3% 漲幅創近兩年最大
美國商務部15日表示,今年1月整體零售銷售額比去年12月躍增3%,反轉去年12月下滑1.1%的頹勢,增幅也高於彭博訪調經濟學家預期的中位數2%。
藍線是未經過通膨調整的零售銷售年增率,紅線是經過通膨調整的零售銷售年增率。
當我們看到零售額成長驚人時,先想想零售額數字公式是什麼?零售額=商品價格x銷售量,也就是說,這個增長數字隱藏著通膨因素,很多媒體都用斗大標題形容美國1月零售額成長跌破眾人眼鏡,看似不只就業數據亮眼外,連零售也逆轟高飛。實際上,這數字的意義卻是美國物價飆漲,使得零售額大增,上圖紅線顯示,經過通膨因素調整後,零售額月增率其實是衰退的,而且衰退程度與2001年和2008年相當,看月增率尚嫌不夠準確,有可能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
廢的先生通常會建議看年增率,可以過濾掉季節性因素影響。美國2023年1月名目零售銷售年增率6.38%,實質零售銷售年增率為0.03%,很明顯,今年1月通膨對零售銷售年增率影響很大,使得實質零售銷售年增率與去年相當,與過去正常情況相比顯得有些疲軟。
當零售業老闆發現營業額增長都靠物價成本推高後,會有什麼想法?會做什麼動作?
零售業老闆會想先知道通膨到底會持續多久?這就可以參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的變化。
美國1月PPI年增6%高於預期
美國勞工部周四公布數據顯示,受能源成本上漲影響,美國 1 月 PPI 年增 6%,高於市場預期的 5.4%,但較修正後前值 6.5% 有所回落,為去年 3 月以來最低漲幅;上月 PPI 月增 0.7%,為去年 6 月以來最大增幅,主要是受能源成本上漲所推動。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反映出商品生產的成本價格變化,通常可視為 CPI 的先行指標,因為消費價格常受成本影響。
PPI雖持續下滑,但仍處高檔位置,離先前的震盪區還有段距離(-2.5%至2.5%),這對零售業老闆來說,是一段需要撐過去的時間,也看得出來1月就業數據的正面效益都被高通膨抵銷了,消費者賺到的錢,拿去消費後,零售業的營業額大部分都被通膨吃掉,根本沒獲得實質效益。
零售銷售業薪資年增率從2022年11月4.97%持續下降至今年1月4.3%,搭配第一張圖來看,通膨調整後銷售額年增率為-2.3%,不難聯想,高通膨造成零售業老闆不得不降低勞工調薪幅度。
但為何批發零售業的薪資年增率是逆轟高飛?
企業存貨銷售比
存貨銷售比越高,代表存貨庫存越多或銷售不佳。
從上圖看,2022年1月零售業與躉售業(批發業)的企業存貨銷售比不斷增長,代表產業中下游在2022年不斷拉庫存,拉庫存需要擴編人力加薪徵才,所以批發零售業持續加薪,而零售銷售業議價能力較差,較無法對抗通膨侵蝕的壓力,只能不斷調降加薪幅度。
另外也可以看出,疫情時,上中下游受限於塞港現象或各國防疫封城,導致進貨困難,只能不斷去化倉庫裡的庫存,於是上中下游企業存貨銷售比紛紛下滑。
目前零售業庫存明顯不足,遠低於過去20年,預料會持續向中游拉貨,中游也可望持續向製造業下訂單拉貨,這一切都相當美好,因為回補庫存就是股市上漲的一大助力,不過廢的先生認為沒這麼單純。
注意看製造業存貨銷貨的下降斜率與批發業和零售業的上升斜率差異,如果是正常回補庫存,製造業的下降斜率不會與批發和零售業的上升斜率差異這麼大,很明顯中下游在囤貨。原因是2021年第四季聯準會意識到通膨問題嚴重性,公開表示通膨不是暫時性的現象,於是業者紛紛提前拉貨,否則未來再拉貨,成本就會更高,也可以看出中下游企業存貨銷售比出現十分陡峭的變化。
這次回補庫存的主因不是消費需求大增,而是通膨預期,這會導致日後上中下游有去化庫存的壓力,現在的拉貨只是一種寅吃卯糧的概念,在今天就下未來才需要下的訂單。
另外,如果這次回補庫存真的這麼香,ISM製造業PMI指數不會是下圖這樣。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ISM)每月針對製造業採購經理人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新訂單、生產、僱傭指數、供應商交貨、存貨、客戶端存貨、價格、出口、未完成訂單、原物料輸入等十項指標,最後匯整成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ing Managements' Index,PMI)。
美國 ISM 製造業指數是市場非常重視的指標,不但意味美國本身狀況,同時也透露全球外需景氣。很明顯,製造業採購經理人從2022年開始就不斷看壞未來景氣發展,或許他們也知道這次回補庫存不是基於正向健康的理由,是在寅吃卯糧,中下游一起下訂單,未來會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化庫存,且這也有可能讓通膨升溫。
製造業存貨銷售比處在高檔位置,批發業存貨銷售比也在高檔位置,僅零售業存貨銷售比在低檔位置,其還有蠻大回補庫存空間。
從企業存貨銷售比與S&P500走勢來看,當企業存貨銷售比來到最低點時,企業會開始回補庫存,帶動股價上揚形成牛市,但如果看到十分陡峭的企業存貨銷售比變化,則需注意,可能經濟情勢出現惡化,導致企業存貨銷售比飆高,敏感的投資人也會注意到企業存貨變化,紛紛拋售股票,這時就會出現企業存貨銷售比飆高股價下跌的現象,而最佳進場時機點則是在企業存貨銷售比飆高出現反轉時,這就意味著,經濟情勢有所好轉,投資人也就紛紛預期庫存消化速度將加速,開始進場。
另外,也可以看到很詭異的現象,製造業的存貨銷售比遠高於批發業與零售業,在疫情前可沒有這情形。正常情況下,應該是零售業>批發業>製造業,現在反過來是,製造業>批發業>零售業,且製造業的比率走勢似乎也跟著反轉向上,難道本末倒置是市場期待的不著陸(No Landing)?逆轟高飛?
廢的先生尚無法拿到最新企業存貨銷售比數據,圖上的最新數據是2022年12月,希望最新數據是顯示製造業企業存貨銷售比快速地下滑,讓該比率排序恢復成零售業>批發業>製造業,這才是正常的市場該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