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日本地震受海嘯重創的東京電力株式會社(TEPCO)是一個理解日本社會的突破口。新聞說,菅首相跑到TEPCO去罵人,飆了30分鐘。顯示地震災害時TEPCO不聽指揮。
事情還沒完,地震過後一個月,日本原子安全院(可能包括TEPCO)說此次福島核災事件或直逼車諾比達到七級,日本政府趕緊致歉,連忙滅火,但TEPCO還「不滿足」隨後加碼插一刀:或許超過車諾比。
死豬不怕開水燙,惟恐天下不亂之情,完全沒有長官部屬的倫理。這還沒說清水社長一個月不見人影,說是血壓高生病住院卻又不辭職。
我們不難想像:假使是安倍、麻生首相甚至於是鳩山首相,而不是菅首相,TEPCO會比較積極嗎?或說,假使是日本自民黨而不是民主黨,與TEPCO會更為融洽嗎?
答案或許要從日本社會去找…。
和台灣社會很不一樣,雖然經過明治維新,但近代日本脫胎自封建社會,想理解日本社會不能忽略封建影響。雖然很難。
明治維新時那些(沒有政治力卻還有社會力)的藩主、藩士哪裡去了?同樣的疑問,也可以問:1912年的中國。當然,也可以問1798以及1917的法國和俄國貴族轉化為什麼?
閱讀日本史時,總會出現明治維新後許多武士以具有的知識轉型成為企業的管理人(觀賞NHK大河劇《坂本龍馬》,也得到類似的線索。)這句話雖然只是教科書(我是看漫畫書的)的一句話,卻代表著「政治力很難衝破社會結構,社會力很難衝破文化結構」。因此,1912年的革命只是政治革命,1949年(一如1917或1789)的革命才可以說是滲透至社會革命的政治革命。
首先,看TEPCO會長勝俣恆久(四男),其五個手足中就有三人被稱為日本產業界的「勝俣三兄弟」。長男勝俣孝雄為前新日本製鐵副社長、九州石油會長;次男勝俣邦道為前日本道路公團理事;三男是鎮夫為東大名譽教授;五男勝俣宣夫則擔任過丸紅商社社長。滿門傑士,很像錢復或劉兆玄以及其他。
有趣的是上網查TEPCO的歷史,只從1951年講起。難道日本戰前沒有電力嗎?仔細看一下就會清楚,TEPCO是GHQ/SCAP整理過後重新成立的事業。那戰前呢?TEPCO的原始如何?
原來,佔領當局有權整理敵國政府的一切,主要是轉化敵國政府的敵性成為對佔領當局友善的組織。台灣銀行就是GHQ委託下關門整理半年後以新法人身分成立的銀行:名稱雖未變,但本質以不同,而且海外據點全數切除。(台電、台糖、中油等,全部都有類似的故事。)
TEPCO原本稱為「東京電燈」,在1886年成立,是日本第一家電力公司。因為戰爭總動員的原因被帝國政府整編全國九個電力公司為一個輸電公司「日本發送電株式會社」。戰後,經過前述GHQ/SCAP的整理,才又分解為9個公司。
也就是因為日本的封建傳統,所以日本的關東與關西電力電壓相同(100V)頻率卻不同:關東為德國技術採50Hz,關西為英國技術採60Hz。因為這點不同,直到戰後日本人從關東搬家到關西,很麻煩處理家電設備。因為,會不能用。經過多年,家電改為雙頻都可接收,不便的狀態就改善了。不過,從這次福島核災是故就知道,當東京電力的供電不足,無法從關西地區支援過來。這是日本國安上的一大弱點。台灣就有這點便利,因為台灣的電力發展初期各地雖有日本人為主的民營電廠(台灣人電廠只有埔里電燈一間)[1],總是在總督府強力指導與官營下逐漸收編
東京電燈的發起人有:矢島作郎、藤岡市助、大倉喜八郎、原六郎、三野村利助、柏村信、蜂須賀茂韶等。
藤岡市助──岩國藩的藩士(理解為有公職在身的武士)之後。他是東芝前身「白熱舍」的創立者、也創立大倉財閥。後來成為男爵。
大倉喜八郎──越後國。從事軍火工業(與台灣出兵有關),創立大倉財閥。相關事業還有帝國飯店、大倉飯店、大倉商事、大成建設、千代田火災海上、日清製油、東京製綱、日本化學工業、富士銀行、帝國纖維、太陽生命等等。都是響叮噹的企業體。
原六郎:大地主之子。東武鐵道、台灣勸業銀行、東洋汽船、富士製紙。
蜂須賀茂韶:大名(藩主)、天皇侍從、侯爵。牛津大學留學、駐法國大使(兼西、比、瑞、葡公使)文部大臣。
在這情形下,很懷疑民主黨的菅首相能指揮得動TEPCO,特別是戰後的TEPCO是GHQ/SCAP整理過,具有對美日安保不信任氣質的民主黨,如何與之契合。
[1] 林炳炎著,《台灣經驗的開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台北: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資料中心,1997,p.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