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裕仁天皇親迎滿洲國康德帝(右)
1935年日本迎接滿洲國康德帝時的東京車站牌樓
1935年滿洲國康德帝(右)訪問裕仁天皇
與Woody兄的對談領土重新定義:從大清到ROC(下)
雲:原來如此。我印象中醇親王溥杰(傑?)是恭宗的弟弟。照說,恭宗沒有子嗣的話,由親兄弟繼承是相當合理的。印象中草原部族的繼承原理也是這樣。但是,沒有女子繼承的慣例嗎?歐洲是允許女子繼承王位與帝位的。這種繼承,為何要日本、蔣周泰、CCP來指指點點呢?根據Wiki的資料,帝位的繼承人應該是毓喦,可惜也已經過世。然而,過世並非斷了線,我的想法是,仍然可以透過規則與慣例找出一個人繼承帝位。
帝位,在某方面說,不完全是宗室關起門來的家務事,仍然有「公」的一面。也因為有「公」的成分,所以不能在沒有繼承人時,基於〈民法〉的概念,將財產充公國家。當然,這並非我這外人能夠置喙的。
另外,看起來真的有一些亂打旗號的人在招搖撞騙,不過,真正的主流宗室不出面糾正,一般人也看不出個端倪來。在民主的時代,大清宗室的心境如何調整,是積極、是消極,或力挽狂瀾?是個深刻的問題。歐洲的王室,擁有偌大財產卻喪失巨大權力,他們又是如何調整的?如何獲得民眾的尊敬(至少沒有敵意)。這是我好奇的部分。
W:真正的主流近支宗室,內心不是十分矛盾就是已經看破或是害怕而低調行事(不要小看近幾年來大陸網上的反清氣份)、不然就是懷有國仇家恨(如已逝的啟功先生),要不然就是獲得了新權力(如攝政王那派、蒙古親王)而忘本,我們這種古時被下放到南方連姓都已不是愛新覺羅的遠支憤怒又有啥用?紅帶子嘛,經由動盪的大時代早已被消滅了一大堆,剩下來的很多早已不知道祖宗的源流,許多黃帶子很讓人不予置評。而且我想不論現在誰來當政,在法治(不論專制或民主)的社會下,皇族被政府(國民黨與共產黨)侵吞合法私產是個天文數字,應該沒人敢擔起這個責任,也不想去付這個責任,當初敢負責的都被蔣周泰鬥倒了。因為錢的原因(原諒我的直白)所以一定會有招搖撞騙的人,但能怎麼辦,政府帶頭吃掉你(參看恭宗自傳的無繼承人PRC公告,皇弟醇王上告法院),招搖撞騙的只是小意思,歐洲的部份由於通婚的因素加上歐洲社會組成的歷史,所以比較簡單,只是歐洲王位嘛怎麼能跟帝位的比呢?
領土的爭議,有空我在回家裡的藏書館找看看古書籍,不過不一定能找到適合的(很痛心台灣的潮濕)。
雲:一位暱稱「Yahoo的部落格真難用」的網友,有過以下的補充:
蔣介石的政權(無論在南京、重慶、台北),的確從未承認過「滿洲國」(1932-1945)的存在。
蔣介石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到1931年之間,蔣介石其實是無法有效管轄東北的。以前課本寫「1928張學良易幟,易幟後中國南北統一」,其實太誇張。蔣依然沒有「有效統治中國東北」,蔣只是與中國東北最大的一支軍閥部隊取得默契罷了。
張學良是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達到形式上的統一。張學良僅佔有東北某些線狀地區,蔣封張學良為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因張的軍隊數及佔有土地是僅次於蔣),但蔣並不能直接號令張學良的下屬,所以只能說蔣形式上取得中國東北。此時的中國東北其實很複雜,日本、蘇聯軍事、工業勢力都在此區進出投資,那年代東北人會講俄國話及日文的很普遍(倒是滿洲話大量消失)。張學良的父親那一輩則是與日本友好的。
1931-1937年間,蔣介石根本無力侵略東北,只有眼睜睜看滿洲國一步步成立,張學良的部隊也退出東北(於是滿洲國正式成立)。蔣對滿洲國並沒有外交上的承認。雖不承認,卻在1935年與滿洲國三通(通郵、郵商、通車),詳見維基百科中「滿洲國」條目。
所以雲程兄看到的「中華民國承認滿洲國」史料,應該是汪精衛的中華民國。
1943開羅會議新聞稿中,漢文版本,是以「中國東北」稱呼當時叫做「滿洲國」的國家。
蔣介石對於中國版圖內(他想像的版圖)的「其他政權」,從未承認過。這點,連毛澤東都很讚賞的。原本1950年代蔣介石與美帝過從甚密,毛澤東以「漢奸」稱呼蔣幫,但後來「漢奸」一詞收回(改用其他也不是很好的字眼啦),原因就是,蔣介石雖與毛敵對,蔣發誓要消滅朱毛匪幫,但是,他從未動過要在台灣另行獨立的念頭,也從未與其他中國版圖內的政權(他認定的版圖),建立過「外交的關係」。所以,毛澤東、周恩來,都頗肯定「蔣先生是愛國的!」,認定蔣介石「不是漢奸」,一直堅守「中國人的立場」。
以上是網友「Yahoo的部落格真難用」所做的補充!
雲:好像,當年叫做「中華民國」的有兩個:重慶、南京。都叫「中華民國」,難怪「資料」也不成資料了。所以,中華民國有無承認滿洲國?否認也對,承認也對。真煩!
歐陸戰場,法國一下子就被佔領:巴黎成立一個「德國佔領政府」;法國原國會遷到溫泉鄉變成「維琪政府」,是法國合法政府;還有跑到英國去戴高樂的的「自由法蘭西」;還有德國合併區;義大利佔領區。好像還有一個聯合佔領區。
一個單一國家有五種以上的領土地位。非常複雜。這樣看來,中華民國有兩種,和斯斯一樣,也沒啥稀奇。
倒是,會不會因此困擾(鐵定會造成世界各國的困擾,因為汪精衛的中華民國在首都,而蔣介石的中華民國在重慶,而且又不是盟國一份子),而間接造成毛澤東建政時要改國號(政體),要不然兩家店共用一張招牌,就剪不斷理還亂了。(這是遐想,因為事實上,既然中國改為共產體制,就要改個名字以大大彰顯一番。反正取得「合法政府」的地位,與「名稱」無關,與「承認」有關。這樣,DPP懂了嗎?)
讓我們再來說從金到清帝國的過程。我原先也不理解大清帝國的組成,大致是國民黨教科書那一套。不過,日前研究領土地位變遷時,涉及的帝國這個子題,所以也看了一些大清帝國基本的資料,才發覺的確是一種兄所稱「聯邦帝國」的組成。以我的話就是一種舉世通行的聯盟(UNION)結構。有關這一小節,以及UNION,我會找時間摘錄到部落格上,請兄屆時不吝指正。對於這點,請教兄的觀點如何。
W:雲程兄,我個人翻閱長輩遺留下來的手札後,有點小小的淺見,由現代的觀點來看「建洲女真」原本應該是「大明帝國」政府無力直轄的地區,因此封個類似「次殖民地」的模式,設個「地區長官」來統治。
爾後因無力管轄(七大恨只是其中一個「理由」),透過與關內的交流後發現自己與關內的不平等,原本只是想由次殖民地提升地位到類似朝鮮的地位,但明帝國「政府」拒絕,加上本身的實力已漲,因此成立一個名為「金」的「政權」尋求另一個「政府(元)的幫助,但當時的「元帝國」在實力上因為分裂已衰落,所以經由一系列的會戰與聯盟並吞了原本屬於元帝國的內蒙古地區勢力,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草原上的「永久皇室」黃金家族的加入,並且依照草原的風俗被推為領導者登帝位成立「滿蒙聯合帝國」,但這聯合帝國是不穩固的,這一點可以由小弟的家族博爾濟吉特氏在大清帝國初期的勢力消長或是「減丁滅戶」的政策可看出。
雲:2008年是宣統100年,說不定有族人的紀念活動。
W:2008年是宣統100年,有族人的紀念活動,但不是紀念宣統… 。
雲:兄所說蒙古諸王因為改為「滿洲」,不是「清」,西藏則非直轄地,所以不願意加入。我雖完全不知這段史實,但我的模型判斷與兄的描述是一致的。由「金」改為「清」是吸收草原部族國家,而成為一種(跨族的)UNION結構所必要的體制變更。當然,此時就是「即帝位」而不是「即王位」了。
兄所說關內是直轄地、滿洲與新疆是皇帝的封地等。這些講法雖然少見,搞不好不見容於主流,但我因為前述UNION的模型而非常贊成。至少新疆與滿洲的確如此。
在世界各帝國的領土管理模式中,有一種叫做「王權殖民地」(Crown Colony),約略是因為王室出錢出力所以直屬於「王權」,而非「政府」。兄講「皇帝的封地」,的確有意思,這樣,大清管轄各領土的不同地位就可以解析出來了。可是,漢人的史觀都全部看成「一鍋」。這點我非專家,但有未受既成觀點污染的優點。還要兄加以指點。
也由此看出,以理藩院為基礎轉變為「蒙藏委員會」,卻獨缺「滿」。換言之,滿文化沒有人照顧了。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另外,接一下前面兄所說的反清氣氛,我並未感受到台灣社會有反清的氣氛,或許其他地方有,或許有我無法理解的部分。我探討歐洲史,發覺這個社會雖然也有動盪和戰爭,但是一個基本上尊重傳統與契約的社會,也許法國是個例外,其他國家都以貴族(和教會)與市民以權利與金錢交換的方式和平共存,甚至建立一套可行的穩定方案。其實,歐洲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奧匈雙元帝國、聯合王國等)其複雜程度,和大清帝國是等量齊觀的,搞不好還超越也不一定。比方說,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聯合王國國王兼任印度皇帝。這種王=帝的結構,也實在開眼界,卻並非孤例。
前面說到,皇帝具有「公」的性質,這點,以我所知英國就做得很清楚。領土財產有三種:一種屬於政府,一種屬於王權,一種屬於王私人。後兩種就清楚切割了皇帝制度與個人的財產。比方說,王儲威爾斯親王有個「身為王儲」的領地Cornwall。這並非查爾斯個人的財產,是賦予威爾斯親王(王儲),以體面的生活之用。但是,漢文化不管這些。搶到就是我的。
還望兄不吝指點。
W:由於新「政府」已成立,舊汗政權的制度以不適用於新「國家」,加上為了提振士氣,重新分封予諸王(第一次滿蒙聯合)。草原上雖然有其弱肉強食的傳統,但更重視的是對天地的敬畏、家族血緣的傳續與部落勢力正統性的延續(非漢族帝國正統性),這些觀點直到大清暫時遜位依舊保持,現今的PRC&ROC政權也是拿這正統性觀點來當其訴求。
這時,由於已經成為新國家政府級勢力,因此開始進軍入侵另一個「國家」,等到取得大明帝國「政府」的統治權以後,再即位祭祀告天,成為中原的主人,愛新覺羅氏正式成為滿蒙漢的「共主」。這時候的「聯合帝國」由內蒙、滿洲、中原三塊勢力組成,期間「中原」由於是「共主」的地盤,蒙古諸王的勢力直到愛新覺羅氏遜位才能直接染指中原。
獲得中原政府的「共主」地位後,依序取得西藏、外蒙、新疆維吾爾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共主」的地位,「大清帝國」(第二次滿蒙與漢聯合後的名稱)正式統治這些地區直到愛新覺羅氏遜位,這是上述地區在遜位時期獨立的理由來源。
大清聯合帝國因為「南明」的關係從不承認東寧國的「國家政府」地位,因此東寧國的投降對帝國政府來說,不是件「國與國」之間的政治事件。
1913年中原地區的地盤,因為「共和」的緣故轉讓其統治的「統治權」給共和政府,但依舊保持其「宗主權」,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外蒙古、西藏、滿洲也在各列強的支持下,脫離「共主」的「統治權」,同樣保持「宗主權」。
「聯盟政治」在草原來說是件平常的政治行為,而經由南宋程朱後的漢民族卻無法認同這原本是漢族發明的政治舉動(不然大唐聯合帝國怎那麼「大」)。況且別忘了,當初共和政權對帝國政府的訴求也不過是區區「關內的十八省」(可搜尋十八星旗與其爭議)。
這背景直到1924年才因「北京武力政變」才發生變化,中央政府的衰退、滅亡,列強此時度染指「中央帝國」也是用國際法來為其背書,別忘了直到開羅新聞稿發布,英國政府始終堅持其觀點(即內外蒙古、滿洲、西藏與割讓出去的地盤不屬於中華民國南方政權)。
雲:建洲女真,我完全同意。
兄說「滿蒙聯合帝國」(稍早兄是說「大清聯邦帝國」,無妨)的確是大清帝國的真正本質。毫無疑問。黃金家族,指的應該是成吉思汗直系,也就是「博爾濟吉特氏」(Borjin)了,這樣說來,兄屬於蒙古貴族。不過,兄也說過「我們這種古時被下放到南方連姓都已不是愛新覺羅的遠支」。能否請教兄,為何會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是草原部族在傳承上有特殊之處嗎?這又與「減丁滅戶」有關嗎?請指點。
所謂的「正統性」,世界各地我看都有,不過表現的外貌不盡相同罷了。有些在血統、有些在器物、有些在眾人同意、有些在宗教、理想等等。
所以,帝國的成長,並不是來自於征服或殲滅,而是來自於聯盟(或聯合、UNION)。就是因為聯盟,所以也不能堅持己見,以我族的文化或慣例為絕對標準,必須因地制宜,並尊重各地文化與慣例。大清,尊重蒙、藏,確實就是這樣的模式。不過,滿族捨棄自己文化而採用漢文化,讓自己給迷失了,還替漢民族打工、辯護,實在是最大的損失。
漢族1911年的革命,其實只意在奪回「關內」。到後來卻「繼承」滿藏,以及半個蒙,奇怪,蒙已獨立,藏不斷發言,滿卻不講話。被漢文化的自私自利觀給污染了?
再過一陣子,我再貼一段世界各地有關UNION的文章出來。再請教兄的看法。
W:對於兄的疑問做個簡短的回應,
改稱「滿蒙聯合帝國」(第一次滿蒙聯合的後金)是想讓發言的觀點嚴謹一些,用以區分關外帝國時期與關內帝國(大清聯合帝國)時期,執政階層在入關後的頭八十年應該算是好學的政府,只要有利於統治的就不管是什麼都會學習變成自己的一部份,關內的人口基數大,所以學習當一個關內人來統治關內人是很正常的,不過不可否認,滿族文化很成功的隱身在現今的「漢文化」裡,兄的觀點我很贊同,滿人維護炎黃文化,讓兩者一起埋葬掉。
「減丁滅戶」短短的四個字,卻代表有系統的對蒙古人口控制屠殺,近似於平等地位的聯盟,始終不能使人口基數相對較少的滿族執政當局放心,蒙古常有叛亂且由於是「后族」系統,有能力改變權力中心,所以才有這政策,當然啦,理蕃院、宗人府、內務府三個單位管制與通婚也是其中的政策,我應該算是通婚政策下的產品。
「繼承」關外與大時代列強勢力消長、軍隊的掌控、恭宗的成長背景使他自己懦弱絕望有關,近似於「無條件投降」的方式退位,還能讓人爭什麼?
雲:人不是動物,基本上不應該以血統論高下。真正影響的是環境與教育。那些僅以血統(無論真假)論高下的,豈不自比牲畜?
事實上,在人類的歷史中,不斷的婚配遷徙,實際上的血統,絕非所認定的那樣。要更複雜與隱諱得多。更進一步說,若得承認自己血統的多樣性,才更能欣賞與學習各種不同文化的優點。我想,我自己的血統,沒有兄來得精彩,卻也不多讓吧。我自己知道,這是我選擇欣賞各種文化,而不醬在一端(特別這一端,是KMT所精心調配給我們的「偏食餐」)。
兄所說「滿蒙聯合帝國」,再說「大清聯合帝國」,實在是正確且創新的說法,可惜卻未能成為主流。恭宗當年回關外,是有機會保留國祚的。看起來,真的以為自己已經是漢人,矢志保衛漢文化,從而(以地球社會而言),讓一支文化與傳統給忘記和消滅了,而且還是出自己的手,真是遺憾。
對了,在這篇文章中,我是挖到「金」取得成吉思汗的國璽,從而繼承「大元帝國」,自己也改為「大清帝國」。從「太宗收納林丹汗後妃為妃」這句話,我好像看過人類學的資料且推論,草原部族的兼併,被兼併者的女眷會被兼併者接納(即成為征服者與部族的太太)。有朋友告訴我,這不必然(或看法不對)。是否兄對此有研究?我看大清皇帝必然有個蒙古太太(后、貴妃?)來看,各種方式的聯姻,代表著「聯盟」、交好的儀式。
進一步看,(滿洲地域內不算)「滿蒙」是第一次向外擴大的聯盟,「滿蒙」藏,是第二次。問題是:沒有聽說大清宮廷有藏族后妃,雖然大清皇帝是西藏(達賴與班禪)的「保護者」與宗主。其次,蒙藏的地位是否一樣?或者說,蒙藏滿三者的地位是否不分軒輊,雖然以清皇帝為對外代表(才是真聯盟)?為何「漢」就不是這樣?為何「回」(包括新疆等)也似乎不是這樣?篇幅有限,這些都是未來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謝謝兄毫不保留的啟發我們的視野。
W:不敢不敢,我也很高興能提供所知。謝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