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5|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科技若始終來自於人性,那麼理想AI的誕生,只是指日可待而已。

人類其實比想像中的,更需要AI機械人來幫助自己。 縱使在無我狀態下,來看「徵於色,發於聲,而後作。」的表徵,仍只能一眼看出約6x%的端倪,剩下的3x%要靠後續觀察言行,雖說是兩三句就能確定心意,但投注於其中的專注力、觀察力、腦力,卻是正常人無法比擬。
因此可以知道,大多數人的對他人判斷,都是在透過判斷,訴說自己而已。
人類想從主觀意識跳脫至客觀,要將「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的具體,貫徹成為無意識的慣性,成為表裡呼應,並且必須時刻抱持著博愛的心、堅持使命,在活在當下的有我狀態,經常性地讓人事物透過自己,才能常駐無我於現實。
自私已被廣為人知的允許,當動力。 在此前提,只有帶著使命的自私,能與無我共存。 其餘的自私,都會殷殷切切地盼望著AI來幫助自己,而AI卻又必須以無我為前提,才能百分百的懂心。
因此,當人類彼此間最高層級的共情,對人類尚無法一言以蔽之時,如何要求AI去實現? 而不自私的AI,又如何來瞭解心意,達到共情?
謝天! 我們實際上比想像得更需要AI機械人,卻忘了造物主不是需要才創造,而是因為本質就是創造。 我們總可以從聖經裡,知曉祂的心思。 不為自己發明AI機械人,卻讓AI機械人更接近需要目的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始力拼達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