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做工的人 電影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做工的人》是2020年的台劇,而在今年推出了電影版。我很喜歡影集版,或許影集所呈現的工人生活仍舊與實際狀況有差異,但改編自同名散文集,而原作者又是實際工地現場的監工,我相信它的真實度至少比一般人道聽塗說而獲得的資訊高很多。
影集版的氛圍多半是比較偏輕鬆的,但那像是源自主角以及他的好朋友們屬於樂天知命型的性格,而且主角並不是不曾對困頓遭遇感到不公平,只是他習慣將一切悲傷默默吞下,以正向的態度面對事情。而電影版則比較像是為了短時間鋪陳一個故事,所以添加了更具戲劇性的橋段,多少有點讓氣氛太過歡樂,導致電影有種不實際的感覺。整體而言我可能會更推薦影集版。
薛仕凌在電影中的表現讓我只能以佩服得五體投地來形容,全片最精華片段大概是他飾演的阿全跟阿祈在樓下等昌哥看能不能借他車子睡,而當昌哥昌嫂拿著被子和雞湯下來的那一幕,阿全臉上那種「第一次有人對自己這麼好」的神情表露無遺,我真的很少可以看到有人能透過銀幕,單用表情不帶言語而這麼強烈得傳達一種內斂的情緒,那一瞬間他的演技在我心中幾乎封神,一方面覺得這也太誇張的強,另一方面也被感動到哭得唏哩嘩啦。
此外其他演員也延續在影集版中的優秀表現,特別是李銘順,雖然我知道新加坡人講話本來就是多語言轉換,但是他的閩南語也太順了吧,而且他在劇中那種累到無力梳洗的樣子,跟他模特兒照形象差距之大,真的是會讓人下巴掉到地上。他的戲路感覺也是相當廣,之前看他演《緝魂》的科學家,氣質也是天差地別,看了一下今年他還有部新作品叫《八尺門的辯護人》,感覺也是可以期待一下。
電影版或許又是受限於篇幅問題,在描述工人處境上有點不上不下的感覺,我相信現實中的艱困之處比電影呈現的還要殘酷,而電影版又將美好之處放大到有點不切實際。例如最後幫阿婆翻修房屋那段,雖然是美事一樁,但心中也不斷地想著:「哪來這麼多料可以給他們用?就算是廢料應該也不是他們可以隨意挪用的吧?啊翻修房屋不用申請執照建照之類的嗎?」還有在宮廟追詐騙犯那一段強制跳陣頭呈現的有點太刻意,顯得有點胡鬧。為了在電影營造娛樂效果而犧牲了影集所呈現的苦中作樂感,讓我覺得很可惜。
曾經看到有人評論說:「真正做工的人才不會看這部電影。」但我反而覺得這部電影,以及影集,本來就不是給做工的人看的,而是給其他或許一生都沒進過工地現場的人,或是給聽到「工人」腦海中自動會與「又髒又臭」、「低收入」、「低學歷」這些刻板印象做連結的人看的。看完這一系列作品,不一定能消除你多少刻板印象,但至少對做工的人會有更多了解,明白他們的價值觀、明白他們的生活、可能遭遇的困境、在社會上承受怎樣的目光。「歧視」或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進步動力,但很多時候歧視也來自不了解這個族群而產生的錯誤想像,我從不覺得人類可以真正消除歧視,也不一定需要消除,但至少可以將歧視的範圍限縮到真正負面的特質上,而不是無差別的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357內容數
嗨!歡迎來到呆丸趴! 我是呆丸,節目主要是分享我對於看過的電影、影集、漫畫、書籍等作品的感想, 偶爾也會分享一些諸如社會、科技等等社會議題的感想。 更新時間:每周三、六上午七點,這樣才是早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yone W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和平醫院封院事件絕對是台灣防疫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電影藉由這起深刻觸及人性根源的事件, 探討了醫病關係,也延伸了很多生命議題。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貓狗題材總是會讓人瞬間失去防禦力, 短短一部片卻碰觸到許多寵物飼養的面向, 也許結局有點太陽光正向,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解法。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少數超反推的電影? 前段有著看似正常普通的犯罪推理過程, 後段的翻轉卻超乎想像的令人無法接受。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一個很有趣的小品遊戲, 光是能夠扮演一隻貓四處遊歷就很吸引人, 而遊戲中呈現的機械時代也很有趣。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喜歡老港片的應該會很愛這一部, 如果對現今世態感到灰心的也會深受感動, 但,或許就是這種戲劇性讓這只能是戲劇。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單純、直接就是這部動畫的優點, 沒有過多的探討議題或教育內容, 有的只是純粹直抵內心的娛樂。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和平醫院封院事件絕對是台灣防疫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電影藉由這起深刻觸及人性根源的事件, 探討了醫病關係,也延伸了很多生命議題。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貓狗題材總是會讓人瞬間失去防禦力, 短短一部片卻碰觸到許多寵物飼養的面向, 也許結局有點太陽光正向,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解法。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少數超反推的電影? 前段有著看似正常普通的犯罪推理過程, 後段的翻轉卻超乎想像的令人無法接受。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一個很有趣的小品遊戲, 光是能夠扮演一隻貓四處遊歷就很吸引人, 而遊戲中呈現的機械時代也很有趣。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喜歡老港片的應該會很愛這一部, 如果對現今世態感到灰心的也會深受感動, 但,或許就是這種戲劇性讓這只能是戲劇。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單純、直接就是這部動畫的優點, 沒有過多的探討議題或教育內容, 有的只是純粹直抵內心的娛樂。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來世還作人》是澳門獨立製作電影,澳門不得志的青年阿明,因為性格懦弱,不管在家中或工作場合都無立足之地,讓他有想搬出去住的想法,而遇上不擇手段想要往上爬的地產經紀阿娟。出去住的生活依舊無改善,阿明開始想要轉世,而他想轉世的不是新人生,而是一張任人使用的紅色膠凳椅,眼前的阿娟似乎也是一個轉世而來的人?
Thumbnail
回到電影《富都青年》。這邊開始有據透,建議還是看完電影再來看。 ​ 《富都青年》中的社工佳恩,則是前上文所述的第四種類型中做了完美的詮釋,既是推進劇情的重要角色,也象徵著主角群被徹底碾碎的希望,微不足道,勉強存活的最後期盼。
Thumbnail
《做工的人》(英語:Workers)是2020年的台灣電視劇集,改編自作家林立青的散文集《做工的人》。由鄭芬芬執導,李銘順、柯叔元、游安順、苗可麗、薛仕凌、曾珮瑜主演,是台灣首部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的電視劇集。全劇共六集,在2020年5月10日起播出。
Thumbnail
此篇小說透過主角粗樹伯老實誠懇的第一人稱,展現工廠體系中勞工既卑微又可憐的處遇。開篇小說便從粗樹伯面容如老蟾蜍般道道溝渠,描寫其生活不易的艱難,對比上位者隨意解僱和高高在上的施恩貌,其誠懇的自述及卑微的態度,顯得特別令人不忍。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2009年,日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熱映,這才讓社會大眾開始注意到這群直對死亡的外線工作者,其實這行業包含的面向很廣,禮儀師、入殮師、法師、國樂手、化妝師、孝女白琴、雕刻師等,而近日熱度逼人的陸劇「春色寄情人」中男主的職業~遺體整容師,也在他們同一行列中。 或許是劇中場景位於小
Thumbnail
  本劇經同名原著改編後,更加深理解了做工的人的工地環境(取景自位於台南正在興建中的29層樓建物)、工地食物鏈(環保局>工地主任>承包商=工頭=包頭>大師>小工>臨時工)、工種(噗嚨共三人組:鐵工阿祈、模板工阿昌和怪手司機阿全)、工地術語(「上手」:氧氣乙炔、「外事仔」:下班兼差、「41仔」
去年在金馬影展預告看到「我的完美日常」片段,大受震動。先是聽好幾輪的原聲帶,已經沉醉,却仍不知台灣何時才上映,按奈不住,便上網先看了。 看完後覺得好安慰:「在這個失控的世界,原來仍有人和我一樣,滿足於這樣的日子!!」這個願望、細節和生活氣味,都被導演文溫斯德捕捉住。 即時是城市中最卑微的小人物,
Thumbnail
昨晚在YouTube看到一部紀錄片「如此打工30年」,11分鐘的影片,沒有主持人,沒有旁白,掌鏡人靜靜的跟拍著中國農工搶工的一天。作者反思自己對於大陸人的偏見,從家族的故事到親身的遭遇,發覺自己其實和那些所謂的不好的人沒有什麼不同,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人本來就是相同的。
Thumbnail
從剛來臺灣工作,被仲介安排到這間機械廠,沒有任何的訓練就被告知工作內容,他只能不停著問著臺灣籍的同事怎麼做這些工作,問了廠區內一百多個人,問著這間公司的狀況和員工的薪資,也就只有陳大哥願意跟他好言好語的說著話,其他的人都避著躲著,不然就是傻傻的笑著。
Thumbnail
《來世還作人》是澳門獨立製作電影,澳門不得志的青年阿明,因為性格懦弱,不管在家中或工作場合都無立足之地,讓他有想搬出去住的想法,而遇上不擇手段想要往上爬的地產經紀阿娟。出去住的生活依舊無改善,阿明開始想要轉世,而他想轉世的不是新人生,而是一張任人使用的紅色膠凳椅,眼前的阿娟似乎也是一個轉世而來的人?
Thumbnail
回到電影《富都青年》。這邊開始有據透,建議還是看完電影再來看。 ​ 《富都青年》中的社工佳恩,則是前上文所述的第四種類型中做了完美的詮釋,既是推進劇情的重要角色,也象徵著主角群被徹底碾碎的希望,微不足道,勉強存活的最後期盼。
Thumbnail
《做工的人》(英語:Workers)是2020年的台灣電視劇集,改編自作家林立青的散文集《做工的人》。由鄭芬芬執導,李銘順、柯叔元、游安順、苗可麗、薛仕凌、曾珮瑜主演,是台灣首部在大型工地實景拍攝的電視劇集。全劇共六集,在2020年5月10日起播出。
Thumbnail
此篇小說透過主角粗樹伯老實誠懇的第一人稱,展現工廠體系中勞工既卑微又可憐的處遇。開篇小說便從粗樹伯面容如老蟾蜍般道道溝渠,描寫其生活不易的艱難,對比上位者隨意解僱和高高在上的施恩貌,其誠懇的自述及卑微的態度,顯得特別令人不忍。  
Thumbnail
台灣大哥和紐約大哥 前一陣子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介紹「周處除三害」。 查了一下,因為對電影中的主角原型人物產生興趣所以就看了這部電影。香港導演導的戲果然在武打動作部分很精湛,另外這是我第一次看阮經天的戲(好落伍我😅),才發現他的演技真好。 電影中的原型人物曾是台灣十大通緝要犯之一。看了他
Thumbnail
2009年,日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熱映,這才讓社會大眾開始注意到這群直對死亡的外線工作者,其實這行業包含的面向很廣,禮儀師、入殮師、法師、國樂手、化妝師、孝女白琴、雕刻師等,而近日熱度逼人的陸劇「春色寄情人」中男主的職業~遺體整容師,也在他們同一行列中。 或許是劇中場景位於小
Thumbnail
  本劇經同名原著改編後,更加深理解了做工的人的工地環境(取景自位於台南正在興建中的29層樓建物)、工地食物鏈(環保局>工地主任>承包商=工頭=包頭>大師>小工>臨時工)、工種(噗嚨共三人組:鐵工阿祈、模板工阿昌和怪手司機阿全)、工地術語(「上手」:氧氣乙炔、「外事仔」:下班兼差、「41仔」
去年在金馬影展預告看到「我的完美日常」片段,大受震動。先是聽好幾輪的原聲帶,已經沉醉,却仍不知台灣何時才上映,按奈不住,便上網先看了。 看完後覺得好安慰:「在這個失控的世界,原來仍有人和我一樣,滿足於這樣的日子!!」這個願望、細節和生活氣味,都被導演文溫斯德捕捉住。 即時是城市中最卑微的小人物,
Thumbnail
昨晚在YouTube看到一部紀錄片「如此打工30年」,11分鐘的影片,沒有主持人,沒有旁白,掌鏡人靜靜的跟拍著中國農工搶工的一天。作者反思自己對於大陸人的偏見,從家族的故事到親身的遭遇,發覺自己其實和那些所謂的不好的人沒有什麼不同,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人本來就是相同的。
Thumbnail
從剛來臺灣工作,被仲介安排到這間機械廠,沒有任何的訓練就被告知工作內容,他只能不停著問著臺灣籍的同事怎麼做這些工作,問了廠區內一百多個人,問著這間公司的狀況和員工的薪資,也就只有陳大哥願意跟他好言好語的說著話,其他的人都避著躲著,不然就是傻傻的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