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無傷大雅的傷心

二常公園 張西
「希望我們看著鏡子的時候,有一瞬間是喜歡自己的。
只要一瞬間就好,那一個瞬間裡沒有別人。
那一瞬間,也許就能撐起我們長長的,千瘡百孔的人生。」
書封上這一段話,是最初吸引我翻閱這本書的原因。
#關於人生我們其實有很多的選擇和可能
張西筆下的文字,既溫柔又寫實,毫不避諱地書寫著存在於這個世代的集體自卑。
成長的過程誰不辛苦呢? 在經歷了生活各種難關與挫敗後,我們能否勇敢面對不完好的自已?
書名「二常」指的是正常不正常
正常與不正常的距離,以及兩者中間的那一條界線究竟由誰來界定? 能否這麼解釋-在符合體制框架下,可謂正常。然而,偏離框架外所展現的獨特就是大眾眼裡的不正常。
二常公園裡的三個女孩,以各自的角度及原生家庭的傷,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故事的三個女孩分別是:
用自傲的理想抱負包裝著想逃避現實眼光的自己-幸子(幸子安_主角)
習慣用物質去討好他人以建立自己的天地-思思(楊思之_配角)
在世故與自我之間坦然接受現實的樣子-艾瑪(蘇緣_配角)
#不完美才是生活原有的樣子
#別把他人的評價當成你對自己的評價了
成長的路上,受傷是必然,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這條尋找自我的漫漫長路上,好好地梳理自己的自卑心,並坦然接受自己不完美。
就像書中小古醫生對幸子說的那段話:「在乎別人的眼光是正常的,脆弱是正常的,自卑也是正常的。但是不要因為自己的自卑,讓你錯過了想要的生活,和善待你的人。
#長大之後是不是就看不見最初的自己是什麼模樣
長大以後,不知道為什麼大家越來越相像,誠如作者張西所言,或許是我們害怕複雜矛盾,所以劃分群體、擅自定義,將世界二元化,善與惡、正常與失常,這樣好像會簡單一些。
長大之後,就不會受傷了?
會不會是受傷的我們,學會聽從別人的眼光去活著、學會了封閉自己的內心,進而活成某一種自己(布偶症之一)。或許是隱藏,甚至偽裝,直到我們再也聽不見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也不再感覺到庝痛。
於是,從被劃偒的肌膚流出來的不再是血液,替而代之的是絲絲落落的棉絮,病徵由指尖蔓延至心臟,硬生生成了一具貨真價實的「布偶」-任他人眼光所支配,無法再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布偶症」是作家張西在新書《二常公園》中創造出的虛擬病症)
布偶症不是一種病,所以無關乎痊癒,那是一種失衡的狀態。
如同「正常」與「不正常」只是對於目前狀態的一種定義而已。
既然是失衡的狀態,也就代表會有恢復平衡的一天,但這有賴於你願不願意走進生活正視自己的脆弱。
脆弱不代表軟弱,向他人展示你脆弱的那一面也不可恥。因為惟有當你能好好地揭示自己的傷疤,你才有前進的可能,才有機會與真實的自己和解。
生活中有太多無傷大雅的傷心,但,那又如何呢?
就是因為這些稜角淬鍊了現在的我們,
只要你願意相信,
所謂的正常/不正常都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
你永遠都有能力選擇成為一個最好的樣子。
故事中的三個女孩並沒有太美好的結局,但這就是真實人生的樣子。
我們都是不完美的長大,然後,學著在社會化以及做自己之間找到平衡
#願我們都能再次看見自己頭上那朵花
你就是自己的花兒
你就是自己的花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