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夯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很多的討論是著重在情感面,更進一步可以看到的是人性,還有面對生活及生命的態度。(以下部分內容為利陳述,涉及些許劇情)
劇中做了一些「努力」而如願成為 何瑞之妻子的 簡慶芬,雖然丈夫的前女友已離開生活圈,她已是「現任」的進行式,還有了12歲的兒子,仍將 張怡靜 (Rebecca) 當作假想敵,終日惶惶不安,甚至覺得生活平淡乏味,不如別人的精彩。
「我跟何瑞之的婚姻生活,沒有不好,就只是,太平凡了」
她追蹤對方的社群,把一切文字當作質疑現在的基準,甚至懷疑丈夫不忠,停留在過去的種種,不僅讓人感概「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也心疼她「何苦呢」,自尋煩惱之下就自己創造更多的「曾參殺人」的情節。
簡慶芬為自己設下一個美好女性的樣貌,想成為 #好女人,討喜、體貼、善解人意、人際關係良好,也因獲得何瑞之「難搞媽媽」的歡心而想成為好媳婦,之後又承擔照顧婆婆和媽媽的責任,這是女性的照顧天命?還是她給自己的框架?
「我一定要過得比她好,這樣子日子過起來是不是就會有目標、有痛苦?」
簡慶芬這樣的想像,加上一直放不下的比較心,折磨了自己,更讓身邊的其他人受累。
但,幸福可以比較嗎?能夠量化嗎?看見別人的發文,穿名牌、吃美食、出國玩樂,但看不到他要付出的代價,「為了抵達目標,必須先經歷多少痛苦,你計算過嗎?」Rebecca一語道盡無奈,我們可以確認自己是不是負擔得起嗎?
在網路上宣稱已有2千萬的積蓄,或是財富自由,這是真的還是虛構,如何證實呢?就算是真實,每個人的條件、狀況不一,又豈能放在同一個天平衡量?
「在跑道上一路往前的我們,雖專心看著前方,但當我們察覺旁邊越過的黑影時,卻總是忍不住望向了另一個跑道的敵人,有時激勵了我們更加賣力,也或許我們因分心而絆倒了自己。」忘了是誰說的,但真是貼切。
除了比較,一些看似客觀的「證據」,也有片面的主觀,例如簡慶芬一直覺得每年生日丈夫送的紅葉蛋糕,是因為前任喜歡吃,殊不知是丈夫貼心從岳母那裏打聽的訊息,而婚戒也是被誤解成為前任準備……,這些 認知偏誤 是因為預設立場而產生。
甚至,她成為最佳編劇,常有一些劇情想像,甚至出現幻影,一切的一切,總是在困擾自己,幸好在照顧罹癌的 Rebecca時,有了一些釐清的機會,否則就成了她一輩子的真實。
人深受自我的意識形態影響,同樣的事、同樣的人,往往會演成不同的故事和結局。人最可貴的是想像,最可怕的也是想像,想像由意識而生,但意識受情感、情緒影響,可能會遮蔽客觀的真實。
「我真的很努力的,放大了那些小小的幸福。」簡慶芬這樣認為,但實際的行動卻不是如此,「我們以為我們在追求快樂,但其實我們真正熱愛的很可能是痛苦。」
簡慶芬忙於「正確」,做符合別人期待的事,卻做了很多不正確的事,好女人的壓力讓她更暗黑,心中常有滿滿的委屈,總覺得別人沒有發現她的好和付出,這其實都是對自己的失望和不認同。
她的人生目標是放在別人身上,甚至潛意識中想成為自己做不到的人,例如 Rebecca的才能、勇敢、果決,無畏別人的眼光,這都與實際的人設不同,可能羨慕,也可以妒忌,甚至因無法達成而讓自己痛苦。
對方沒選擇自己選擇的,或是對自己的選擇懷疑,都是心頭上的一根刺,但做決定的是自己,每個選擇會影響到下一個選擇,要成為別人心中的微笑還是眼淚?或許是要先成為自己心中的微笑比較重要。
「誰都寂寞啊!可能那些寂寞是必要的,它可以讓你面對自己。」
我們或許不夠善良,但可以善良對待自己,當我們去掉偽裝,誠實面向自己的陰暗面,才能繼續前行。勇於面對自己的心魔,並理解對方的立場、了解難處,或許可以常常問自己:那個我和我做不到的自己,最終和解了嗎?
「有些事你沒有去面對,就不會成為過去。」
如何面對由我們選擇,我們的價值也由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