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存在的目的是將自已的遺傳因子傳遞下去
「生物存在的目的是將自已的遺傳因子傳遞下去」這是生物相關教科書都會提到的概念。
最近跟一位女性友人聊天才知道他前一陣子意外懷孕,近期才剛拿掉不到6周的胚胎,她說雖然情感上略有不捨,但在理智上她基本上沒有猶豫的就跟先生討論拿掉。目前還在事業上升期的他們,還有房貸以及剛滿一歲的孩子,雖然有想生二胎,但現階段真的沒有餘裕的心力再生養一個孩子。
對於繁衍後代的議題,看似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不同的觀念,像是同性婚姻、頂客族、不婚族、多元成家、人工流產...等,但實際上大自然的生物也為了繁衍議題而衍生出不同的因應方式。
社會性動物(social animals)
社會性動物是指那些在自然界中以群體形式生活、互相依賴和協作的動物,例如螞蟻、蜜蜂、狗、狼、獅子等。這些動物具有複雜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有些特點與多元成家的現象有相似之處。
- 群居行為:許多社會性動物都會群居生活,形成複雜的社會結構。這些動物會分工合作,有不同的職責和角色,例如螞蟻分工明確,有兵蟻、工蟻、王后蟻等不同的角色。這與多元成家中不同的家庭成員擁有不同的角色和責任有相似之處。
- 同類照顧:社會性動物中常見有同類照顧的行為。例如,在狼群中,年輕的狼會照顧幼狼,幫助其獵食和保護。在蜜蜂中,工蜂會照顧蜂王和蜂蛋,保持巢穴的清潔和繁殖。這種同類照顧的行為,類似於多元成家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照顧和支持。
- 合作繁殖:有些社會性動物會進行合作繁殖,例如在狼群中,只有配對的狼才能繁殖後代,而其他的狼會幫助照顧和保護幼狼。在蜜蜂中,蜂王負責繁殖,而工蜂負責餵養和照顧蜂蛋。這種合作繁殖的行為,類似於多元成家中家庭成員共同照顧和養育子女的行為。
其實只要有發展出社群行為的動物都體現了同類照顧、分工合作、合作繁殖等特點,這些行為都有助於保護幼體和提高生存成功率,從而增加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機會
選擇性放棄(disownment)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動物會為了有效繁衍後代而傷害不健康的寶寶或幼崽。這種行為被稱為「選擇性放棄」。
- 黑熊:黑熊母親在生下幼崽後,會很少離開幼崽,而是為其提供食物和保護。然而,如果幼崽出現先天性缺陷、生病或體型過小等問題,母熊可能會放棄不健康的幼崽,以保護其它更健康的幼崽的生存機會。
- 鳥類:有些鳥類如家燕和歌鳥,在繁殖季節裡會在巢穴裡孵蛋和育雛。如果出現較弱或有先天缺陷的幼鳥,父母鳥可能會不斷補給食物給健康的幼鳥,而讓較弱的幼鳥減少獲取食物的機會,最終導致較弱的幼鳥死亡。
- 鱷魚:鱷魚在繁殖季節裡,會在河岸邊建巢,產下卵後會在巢中孵化。如果卵中有某些未受精或發育異常的胚胎,母鱷魚可能會用嘴巴把這些卵踢出巢外,以避免它們浪費自己的資源和照顧。
這些例子表明,生物為了有效繁殖後代,會有不同的適應策略和行為,有時會選擇性放棄不健康的幼體,以保護其他更健康的幼體或照顧自己的生存和繁殖需求。
繁衍後代不管對於人類或其他生物都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從個體來看可能會認為每個人都必須往繁衍後代的目標邁進,但實際上發展出社會行為的生物,更會以族群的利益為優先,讓良好基因的個體可以生存下去並繁衍下一代。
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多數生物對於繁衍後代議題還是受到物競天擇影響,在有限的資源中,有優勢的個體獲得更多的生存和繁衍權利。人類當然也不能單以生物學角度去看待,我們對於繁衍下一代的議題還受到文化、社會、道德等因素的影響,以歷史巨觀的時間軸來看,這些問題可以被看作是人類進化和適應的一部分,對於未來的影響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我想每個生命都是很可貴的,雖然惋惜女性友人的決定,但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狀況都不同,因此我們都尊重他們的決定並聽她傾訴及給予支持。在面對意外懷孕或其他生育問題時,個人可以考慮自己的健康狀況、經濟能力、家庭狀況等因素,並在理性基礎上做出決定。
很幸運的是,我們身處的台灣對於這些議題相對寬容,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個人價值觀進行判斷和決定,大部分的人也同時尊重不同文化和社會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