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識的建構,透過實驗的看見】文/鄭妤如/黃莉莉

    課程進行過程,會在實驗中逐步地找到答案,而這個過程所需要的耐心其實會被鍛鍊出來。

    這跟傳統教學很不一樣的是我們不在課本與說教裡尋找答案。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參與者與自我教導者。他們必須共同為一個討論的決定承擔所帶來的結果。

    這結果很可能是必須再來一次,或者再去尋找可用的物質,然後繼續實驗。但錯誤的過程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而傳統教育裡只是透過老師從課本裡唸出來的東西。感覺現在認知到了,卻又因為沒實際做過或許兩三個禮拜之後,

    這些認知又隨著時間的拉長就逐漸淡忘了。

    要讓孩子真正理解,需要時間,需要動手做。這種體驗才有可能形成長期記憶。

    之前幾次孩子為了染出來的布顏色太淡,而讓疑惑不斷的增加。

    但經過老師分享經驗後,這次我們把材料準備齊全了,要開始再一次來煮染料。

    小朋友決定要試試染墨水樹,於是我們開始進行工作 ,有人幫忙裝水和老師幫忙整理好開火煮水,

    接著大家開始綁自己的布,寫下號碼標示。

    這時程亦拿出之前討論要帶的塑膠手套,幫忙把明礬加到水中慢慢攪拌,讓明礬慢慢溶解,準備讓綁好布的同學來泡他們的布。

    水煮開了加入墨水樹木削,煮好的染料要過濾並降溫,終於到了40度,要放入綁好的布,

    過程需要在一旁慢慢的攪拌,讓溫度再度上升到80度,等待冷卻接著就是拆開作品。

    從拆開的布料,到看見紋路,這驚喜是很龐大的內在感受,連老師都感覺到驚喜。

    方案帶來的挑戰,雖然漫長,但卻在孩子的大腦學習建構中,

    組織了一個學習的模式,而這就是孩子終身的資產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