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至19日,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將在陝西省西安市登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主持,中亞五國領導人都將與會。
回顧此前的各方互動,陝西與西安扮演了重要角色。2020年的中國—中亞外長首次會晤受新冠疫情影響,以視頻方式進行,但2021年的第二次會晤便在在陝西西安舉行,由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親自主持。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特別強調,中亞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誕生地,「這次會晤在古絲綢之路發源地西安舉行,具有特殊意義。」
2022年,中國—中亞外長第三次會晤在哈薩克的努爾蘇丹(Nur-Sultan,現已改名阿斯塔納)登場,各方同意建立元首會晤機制,並商定由中方擔任首屆主辦國。2023年第四次會晤回到中國西安舉行,據中方新聞公報顯示,各方協調了即將召開的中國—中亞峰會籌備工作,同時商議峰會成果文件的相關內容,最後決定首屆中國—中亞峰會將在西安登場,新聞公報中更有此一描述,「各方支持陝西省同中亞國家地方深化交流,實施更多經貿、能源、科技、農業、人文等領域合作項目。」
由上述發展可見,在中國深化與中亞互動的過程中,以西安為核心的陝西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原因除古絲綢之路、盛世長安等歷史符碼,更有中國的後續規劃。
陝西:與中亞五國進行產業對接
首先,陝西與中亞雖非直接相鄰,卻已在政府規劃下進行了多年的產業對接,足為中國與中亞的合作縮影。
以農業為例,中亞與陝西雖都以農產見長,卻又存在互補空間。中亞地區約有25%人口從事農業,勞動力十分充足,也擁有遼闊耕地,能發展糧食、油料作物、棉花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另外在氣候條件上,中亞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十分有利於糧棉、果品、花卉等農作物的生長和養分積累。然而中亞整體的基礎建設落後,放大了水資源不足、設備老舊的劣勢,在農作灌溉條件差強人意、農資農機設施也同樣落後下,中亞的農作產量提升緩慢,管理模式也相對粗放。
相較之下,陝西農業的科研水準較高,在育種、節水灌溉、農資農機等方面擁有相對先進的技術優勢,加上強大的互聯網基礎、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對外經濟合作平台,不僅可以提升產能,也能有效開拓市場。故結合上述發展優勢,食品加工成了中亞與陝西農業的合作重點,中方企業多採「國外種植和初加工、國內精深加工和銷售」模式,建立與中亞農企的合作關係,例如陝西的糧油加工業,近年便多從中亞進口油料作物和初榨油。
此外,農業技術交流也是各方合作的重點項目。2019年6月,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第十九次峰會上提議,「中方願在陝西省設立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加強同地區國家現代農業領域合作」,獲得各方積極回應。2020年10月,上合農業基地在陝西楊凌正式揭牌,既面向上合國家開設農業技術研修班,也與包括中亞五國在內的20餘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合作協定,就農業節水灌溉、花卉苗木種植、畜牧養殖技術及管理等多個領域,先後開展了百餘個國際農業交流合作專案。
而今隨著「一帶一路」項目推進,陝西與中亞的農業合作更具規模。截至今日,中方已在哈薩克阿拉木圖州、北哈州和吉爾吉斯的比什凱克、楚河州等地建立6個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各園區的農產量均高於當地畝產。簡言之,陝西與中亞的農業優勢不同,正就產業鏈展開上下游合作,以互補優勢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而能源場域亦是如此。陝西雖有石化產業,但受產業結構不均衡、產業鏈短等因素限制,產出的多是原料型、燃料型初級產品,與其餘石化大省有別;中亞雖有豐富油氣資源,但與其農業發展類似,受到基礎設施老舊、產業鏈未整合等因素干擾。
故觀察雙方合作,同樣可以看到上下游分工互補的現象。在上游環節,陝西企業大量參與中亞的油氣能源設施建設,並利用自身的技術、管理、資金優勢,向中亞企業輸出人才與技術,深度參與當地的油氣產品開採與加工;在下游環節,陝西也與中亞油企業進行合作,提供營運支援。
但上述過程並非只有中亞獲益。對陝西而言,積極參與中亞的油氣能源產業鏈,能在一定程度上轉移陝西產能,減緩自身環保壓力,同時推動自身產業轉型與升級,從初級產品逐步走向精細化工。如今在土庫曼,中國石油阿姆河天然氣公司已建成巴格德雷第一天然氣處理廠、復興氣田一期工程、巴格德雷第二天然氣處理廠,中土雙方正在討論興建土庫曼至中國的第四條天然氣管道,中國-吉爾吉斯石油煉化工業園也已落地運營,為當地人民提供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
製造業領域亦是同樣道理。中亞的工業現代化水準較低,缺乏完整的製造業體系,自1990年代起便大力吸引外資,希望推動工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尤其是能源業、金屬冶煉等化工與重工產業。在此情況下,陝西諸多大型企業集團正好能滿足中亞五國的需求,例如西電公司、陝西鼓風機集團、寶雞石油機械公司、寶雞石油鋼管公司、國核寶鈦鋯業等。
而陝西與中亞在製造業方面的合作,一方面有利陝西製造業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升級,一方面能夠為陝西產品出口至中亞創造機遇,例如陝西重型汽車所出口的重卡車輛,便有50%以上銷往中亞五國和俄羅斯。簡言之,陝西不與中亞直接接讓,卻因政策規劃與產業需求,能夠彼此緊密合作。
西安:昔日長安今又見
而作為陝西省會的西安,不僅是此次峰會舉辦地,更是中國與中亞交往的時代表徵。
以貫通歐亞的「長安號」為例,2013年「一帶一路」項目落地後,首列中歐、中亞班列「長安號」由西安港出發,駛向哈薩克阿拉木圖。多年之後,「長安號」不僅常態運營,規模更是大幅成長:2015年,「長安號」共有四條路線,分別是西安到哈薩克阿拉木圖、西安到哈薩克熱姆、西安到荷蘭鹿特丹、西安到俄羅斯莫斯科,該年共開行95班,貨源主要來自於陝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蘇、河北、上海、浙江等地,其中陝西本地貨源約佔30%;貨物目的地則遍佈哈薩克等中亞國家的44個城市。
時至2020年,「長安號」於該年前11個月共開行3,441列,是去年同期的1.8倍,常態化開行線路更已高達15條,覆蓋「一帶一路」沿線45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每天開行10列。到了2022年,「長安號」的西安國際港站已擁有17條到發線、6條調車線、25條貨物線,4條集裝箱中心站配置裝卸線、15台門吊,集裝箱年輸送量最高可達90萬標箱,運輸能力同比2013年提升了3倍。
在此期間,不只中國商品輸往歐亞大陸,中亞商品也循此進入中國。2017年2月,烏茲別克棉紗進口專案正式啟動,班列自烏茲別克的塔什干出發,經阿拉山口岸換裝,再而駛向西安港,以後者為集散中心進行分撥。2018年,「長安號」先後開通肉類、綠豆進口專列、跨境電商專列和整車進口專列,哈薩克的小麥、食用油和麵粉,烏茲別克的綠豆和櫻桃,吉爾吉斯的蜂蜜、乳製品,均在此年實現常態化進口。
由上述現象可見,西安作為西北大城,不僅貫通陝西與中亞,也是中國面向歐亞大陸的重要窗口,正如此前長安,既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歐亞經貿及文化中心,承載了漢唐盛世的百年風華。
吸引中亞留學生也是當代的西安特色,恰似唐代長安,亦有不少西域客商前來學習。西安市的「中亞五國留學生教育培訓計畫專案專項獎學金」,便是專為中亞留學生所設,以2023年承辦該項目的西安交通大學為例,申請到此獎學金的中亞留學生可在該校完成預科學習後,直接升入本科學習,無需再次參加審核及面試。在學期間,中亞留學生免交學費,可享校內免費住宿,生活補貼每月1,800元人民幣,每年發放10個月,同時提供來華國際旅費與入境安置相關費用。
而中方不只積極吸引中亞學生,也希望藉此孵化相關合作與研究項目。例如,位處西安的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便皆設有中亞學院,主打多語種資源、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研究、漢語國際教育,主要招生對象為中亞留學生。其中,西安外國語大學的角色格外重要,其不僅設有哈薩克語專業,更與哈薩克歐亞大學合作,成立歐亞大學孔子學院,由西安外國語大學擔任中方執行機構。
此外,西安亦是中國與中亞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2015年5月,西安舉行了中國(陝西)—吉爾吉斯投資貿易及旅遊推介會,該年12月中哈雙方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和哈薩克共和國投資發展部關於便利中國公民赴哈薩克團隊旅遊的備忘錄》;2016年,位處西安的中國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開始與哈薩克文化體育部、吉爾吉斯共和國國家博物館的專案合作,協議互借展品與合作辦展,中國(陝西)—哈薩克投資貿易及旅遊推介會也於該年在西安舉行。
2019年9月,「西安—塔什干」直飛航線開通;2020年1月1日起,烏茲別克給予中國公民最長停留7天的免簽入境待遇;2023年,「西安—塔什干」直飛航線於1月開通,「西安—比什凱克」航線於2月開通。上述進展反映了西安作為陝西大城,在面向中亞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商務旅遊上,不可或缺的空間地位。
從春秋戰國到漢唐盛世,從1992年建交到2023年舉辦首屆峰會,陝西在中國與中亞的兩次大互動中,皆扮演了重要角色,恰似西安雖經歷政治地位流轉,卻依舊是貫通彼此的政經文化平台。雲白山青萬餘里,昔日長安,今又見矣。
原文發表網址:
202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