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有大筆資金該怎麼分批進場
付費限定

有大筆資金該怎麼分批進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raw-image


許多人常會有一個問題,手上突然多了一筆金額較大的資金,不知道該單筆買進還是分批進場,通常我都會建議單筆買進就好,原因我解釋在《ETF存股》這本書的第236頁。


但有些情況,這筆金額真的是大到最好是分批買進比較好,譬如說突然拿到一筆上千萬的遺產,領到幾百萬的退休金,或是原本完全沒有投資股市的人,突然想通,想要把銀行裡的所有存款,拿來長期投資股市,又或是賣掉一間房子,手上有幾百萬的資金想要買股票當做資產配置。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也不敢建議單筆直接進場,畢竟未來股市會漲會跌沒人知道,如果單筆大筆買進後,隔不久就碰到20%以上的回檔,那真的會悔不當初。但是股市也有可能持續上漲好幾年,如果分批進場就會越買越貴,到底該怎麼做呢?


我建議...



(訂閱閱讀內容)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08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雨果生活理財經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雨果的理財生活觀的沙龍
484會員
378內容數
本專欄會分享生活中投資理財的相關話題,包含理財觀念、退休金準備、保險、儲蓄等理財話題探討,協助建立日常生活中清晰的理財價值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透過股票公開交易市場投資企業,本是讓一般民眾也可以成為好企業股東的管道,無論你是月入3萬或20萬的受薪階級,亦或是某家企業的股東也想入股另一家企業,都可以直接在股市買進你想要投資的企業股份。 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的31頁強調,我們一般散戶投資股票,最基本的目標應該要先求能讓資產增長能打敗通貨膨
我有看到越來越多人討論如何用季配息的ETF搭配月月領息的方式,甚至現在還要推出月月配息的ETF(00929),針對這點我有些想法,可能會得罪一些人,我先說抱歉。 為何會想要月月領息? 我猜可能原因是習慣了領月薪,月月領息就好像每個月都還有一筆薪資收入,不用工作還有月薪可以領,真的是一項不錯的被動收入
之前有看過一個說法,執行存股的時候,投資人該在意的是手上的持股數是否增加,而非手上持股的股價,我對於這說法認同一半。 確實,對於許多所謂的存股族來說,心不定的人,看到股價下跌,就會擔心該不該賣,該不該繼續抱住持股,於是有人出來心戰喊話,價格越低就可以買到更便宜價位,定期定額可以買到更多的股數,不要在
近幾年的房價飆漲速度之快,令許多人必須要申請30年甚至40年的房貸才有辦法購買房子,但想到要揹著30年~40年的房貸,就讓許多人裹足不前,許多人抱怨,房子買下去,可能到退休時都還還不清房貸,一輩子就要當房奴了。 我能理解每個月都要還貸款的壓力,這房貸一揹就是30年以上,確實令人感到不舒服,有一種
兩週前,我寫了一篇「年花費50萬,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夠嗎?」的文章,主要重點是表達,如果考慮通貨膨脹,要維持每年50萬的消費力,實際需要準備的退休金應該是多少錢,那時計算出來的金額是1667萬(考慮2%通膨)與2500萬(考慮3%通膨)。 有些網友反映,我的計算方法是本金價值/消費力不減損的方式
最近常看到有人在結算今年上半年的投資績效數字,然後賣出的持股是獲利還是虧損,跟大盤相比是超前還是落後。這進一步又衍伸出另一個問題,我在計算績效時,我賣出的部分持股,該是以過去持股的買進價為成本,還是以目前手上的持股均價當作成本。 舉例來說,假設手上有3張在不同時期買進的持股,依序買進價分別是120元
透過股票公開交易市場投資企業,本是讓一般民眾也可以成為好企業股東的管道,無論你是月入3萬或20萬的受薪階級,亦或是某家企業的股東也想入股另一家企業,都可以直接在股市買進你想要投資的企業股份。 我在《ETF存股》這本書裡的31頁強調,我們一般散戶投資股票,最基本的目標應該要先求能讓資產增長能打敗通貨膨
我有看到越來越多人討論如何用季配息的ETF搭配月月領息的方式,甚至現在還要推出月月配息的ETF(00929),針對這點我有些想法,可能會得罪一些人,我先說抱歉。 為何會想要月月領息? 我猜可能原因是習慣了領月薪,月月領息就好像每個月都還有一筆薪資收入,不用工作還有月薪可以領,真的是一項不錯的被動收入
之前有看過一個說法,執行存股的時候,投資人該在意的是手上的持股數是否增加,而非手上持股的股價,我對於這說法認同一半。 確實,對於許多所謂的存股族來說,心不定的人,看到股價下跌,就會擔心該不該賣,該不該繼續抱住持股,於是有人出來心戰喊話,價格越低就可以買到更便宜價位,定期定額可以買到更多的股數,不要在
近幾年的房價飆漲速度之快,令許多人必須要申請30年甚至40年的房貸才有辦法購買房子,但想到要揹著30年~40年的房貸,就讓許多人裹足不前,許多人抱怨,房子買下去,可能到退休時都還還不清房貸,一輩子就要當房奴了。 我能理解每個月都要還貸款的壓力,這房貸一揹就是30年以上,確實令人感到不舒服,有一種
兩週前,我寫了一篇「年花費50萬,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夠嗎?」的文章,主要重點是表達,如果考慮通貨膨脹,要維持每年50萬的消費力,實際需要準備的退休金應該是多少錢,那時計算出來的金額是1667萬(考慮2%通膨)與2500萬(考慮3%通膨)。 有些網友反映,我的計算方法是本金價值/消費力不減損的方式
最近常看到有人在結算今年上半年的投資績效數字,然後賣出的持股是獲利還是虧損,跟大盤相比是超前還是落後。這進一步又衍伸出另一個問題,我在計算績效時,我賣出的部分持股,該是以過去持股的買進價為成本,還是以目前手上的持股均價當作成本。 舉例來說,假設手上有3張在不同時期買進的持股,依序買進價分別是120元